第895章 虎印巡境(1 / 2)
895 章:虎印巡境(萧虎的权威宣示)(至元四十三年夏末?江淮诸州)
虎都府衙的晨露还未曦干,萧虎已立于阶前。周显双手捧着锦盒,盒中是青铜铸就的虎钮大印 —— 印面方五寸,虎钮高寸半,虎首微扬,獠牙外露,印文 “总领江淮兵马事” 七个篆字深嵌铜面,经朱砂浸染,透着沉沉的威严。
“印箱要垫三层锦缎,” 萧虎指尖抚过虎钮的纹路,那里的鬃毛刻得根根分明,“沿途州县的接印案,需用梨花木打造,案脚要雕成虎爪形。” 周显低头应是,心里清楚,这趟巡境不是看风景,是让江淮的土地都记住这枚虎印的分量。
随行的虎卫营已整队完毕,三百骑士的甲胄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萧虎翻身上马时,印箱由两名亲兵抬着,紧随其后。“第一站扬州,” 他勒住缰绳,“告诉孟珙,让归义营和蒙古兵一起出城迎印 —— 不分汉蒙,皆要跪拜。” 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声响,像在敲打着江淮的脉搏。
扬州城外的接印台搭在虎头铡旁,铡身的猛虎噬羊纹被擦拭得发亮,与印箱的锦盒形成刺目的对照。孟珙率汉蒙官吏列成两排,见萧虎的马队出现,率先单膝跪地,身后的人群像被风吹倒的麦浪,“哗啦” 一声矮了半截。
“抬印。” 萧虎的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江风。两名亲兵将印箱捧上梨花木案,开箱的瞬间,阳光落在虎印上,铜绿与朱砂交辉,竟让人不敢直视。“江淮诸州,” 萧虎按着印面,缓缓道,“此后军政要务,皆凭此印决断;若有违法乱纪者,虎头铡便是归宿。” 他特意将印面往铡刀方向倾了倾,仿佛要让青铜的寒气渗入铁铡。
归义营里有个原南宋老兵,曾见过理宗的玉玺,此刻望着虎印上的獠牙,忽然打了个寒颤 —— 那不是纹饰,是能咬碎骨头的威慑。孟珙眼角的余光瞥见这一幕,悄悄攥紧了拳头 —— 他献铡时只想到表忠,却没料到萧虎会将权与法捆得如此之紧。
扬州府衙前的空地上,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萧虎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周显展开黄绸布告,由通事用江淮方言宣读:“凡归农耕作之民,本年秋税全免,明年夏税减半;垦荒者,永免徭役。”
人群里的刘老汉(从刘家村逃来的里正)扯了扯衣角,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个月孟珙送的救济粮还在米缸里,此刻竟又免了赋税。有个穿补丁衣裳的妇人怯生生问:“官爷,真…… 真不要税?” 萧虎听见了,从台上走下来,指着她篮子里的菜苗:“你种的是什么?” “油菜。” 妇人慌忙回答。“好好种,” 萧虎道,“秋收时,我派人来看。” 妇人愣在原地,直到旁人提醒 “快谢恩”,才扑通跪下。
孟珙在旁看着,忽然明白萧虎为何要亲自巡境 —— 官文上的 “免税” 是墨字,当面说的 “免税” 才是人心。他让人把布告刻成石碑,立在城门口,碑石的一角,特意留了块空白,周显说,那是给 “高产农户” 留的位置。
扬州城外的屯垦区,新翻的土地散发着泥土味。萧虎踩着田埂,查看刚插下的晚稻秧苗,裤脚沾了泥也不在意。“行距再宽三寸,通风好,少生虫。” 他对田边的老农说,那手法竟比农户还熟练 —— 没人知道,他少年时在漠南放过牧,也跟着汉人佃户学过耕种。
有个叫王二的农户,把荒滩改成水田,亩产比旁人多两石。萧虎让人量了产量,又查看了他的农具(改良过的曲辕犁),当即道:“王二的名字,刻在劝农碑首位。” 王二黝黑的脸涨得通红,手里的锄头 “当啷” 掉在田里 —— 他原是南宋的逃兵,如今竟能把名字刻在官府的碑上。
萧虎看着田埂上插的木牌(写着 “蒙古军屯”“归义营屯”“民屯”),对孟珙道:“军屯的粮草,优先接济民屯;民屯的余粮,可抵军赋。” 他要的不是一块高产田,是让江淮的百姓看到,跟着他种庄稼,比跟着南宋打仗更实在。
巡境至楚州时,城门未开,却从城上垂下一个锦盒。周显打开一看,是楚州知府的降表,上面盖着州府大印,还有知府的指印(按得极深,像是用了全身力气)。“知府说,” 城上的小吏喊,“愿献城归降,只求保全百姓。”
萧虎让人把降表揣进印箱,与虎印放在一起。“告诉知府,” 他对通事道,“开城门,我不进州衙,就在城外看看他的屯田。” 楚州的城门缓缓打开,百姓夹道而站,没人欢呼,也没人唾骂,只是默默地看着那枚虎印从眼前经过。
当晚,楚州知府来见萧虎,呈上户籍册和赋税账。萧虎翻到 “军户” 一页,见有三百多户原南宋禁军家属,便在账上画了个圈:“这些人,编入民屯,免三年赋。” 知府愣了愣,忽然明白,降表是给朝廷看的,这圈才是给百姓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