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燕都定鼎(2 / 2)
萧虎亲自率队前往中都旧址,随行的有工匠、堪舆师、军需官,一行百余人。金中都的宫城遗址已长满荒草,断壁残垣间还能看出当年的殿基轮廓(夯土台高达丈余)。李德彰拿着罗盘在废墟中行走,忽然在一处台基前停下:“此处是金宫的太极殿旧址,龙穴正位!新宫的主殿必须建在此处,方能承接龙脉。”
工匠头领郭守敬(水利专家,被萧虎征召)却指着不远处的积水坑:“此处地势低洼,夏季易涝,需先修排水渠,引永定河水入护城河。” 他蹲下身,用树枝画出水渠走向,“渠宽三丈,深一丈,既可排涝,又可作城防。” 萧虎让亲兵记下:“水渠要用青石砌岸,刻上‘永固’二字。”
勘察时,帖木儿带的蒙古兵在废墟里捡到几枚金朝的铜钱,上面的 “正隆元宝” 已锈迹斑斑。“这就是萧将军要的帝都?” 帖木儿冷笑。萧虎接过铜钱,在衣襟上擦了擦:“十年后,这里的新钱会比金朝的更值钱。” 他把铜钱扔给帖木儿,“留着,将来可作见证。”
阿里不哥不甘心失败,暗中派使者联络中都附近的蒙古部落(札剌亦儿部),许以 “若阻止迁都,封其为中都王”。札剌亦儿部首领帖木格心动,率五千骑兵袭扰中都勘察队,烧毁了郭守敬绘制的图纸。
消息传回虎都,萧虎当即命陈六率吞江军一部(此时已改为步骑混合营)北上,临行前授计:“只擒首恶,余者不问,尤其要保护札剌亦儿部的牧民。” 陈六依计而行,击溃骑兵后,只斩了帖木格,却将部落的牛羊如数归还,还送去三十车粮草。牧民们感念萧虎恩威,反而自发护卫勘察队 —— 阿里不哥想借部落之力阻挠,反倒帮萧虎收了人心。
帖木儿在旁看着,对萧虎道:“将军这手‘打拉结合’,比蒙古的‘屠城威慑’管用。” 萧虎没接话,只是让人把帖木格的首级送往和林 —— 这是做给忽必烈看的:迁都之事,不容置喙。
为安抚蒙古贵族,萧虎奏请忽必烈,在中都划出 “北馆”(专供蒙古勋贵居住),赐给亲王们的府邸比汉臣的更大,且允许保留草原习俗(如设斡耳朵帐)。阿里不哥的长子忽察来中都 “视察”,见府邸的毡帐比和林的更华丽,帐内的金银器皿(从南宋宫廷缴获)堆积如山,回去后便不再反对迁都。
对持观望态度的汉臣,萧虎则用 “科举” 施压。他宣布:“新帝都建成后,首开科举,取士名额向中都周边倾斜。” 江南士子闻风而动,纷纷上书支持迁都 —— 对他们而言,离帝都越近,仕途越顺。
有个老臣忧心忡忡:“蒙古人有北馆,汉人有科举,怕是会生隔阂。” 萧虎道:“隔阂不怕,怕的是一方独大。让他们在中都争,在中都融,才是长久之道。” 他要的不是无差别的 “共生”,而是在权力平衡中形成新的秩序。
至元四十三年,中都旧址举行奠基礼。萧虎亲自主祭,祭品用了 “三牲”(牛、羊、豕),却按蒙古习俗杀了一匹白马(祭天),又按汉俗用了太牢(祭地),礼官是李德彰(汉)和萨满(蒙古),两相并行,无人敢非议。
萧虎执起奠基的铁锹(铁锹柄缠了红绸,柄首刻着虎纹),铲起第一抔土,掷入奠基坑。“自今日起,” 他朗声道,“中都重建,定名‘大都’,取‘天下大都’之意!” 周围的工匠、民夫齐声欢呼,声浪惊飞了废墟上的寒鸦。
周显在奠基坑旁埋了块石碑,碑上刻着 “至元四十三年冬至,萧虎奠基”,却用汉蒙两种文字书写。他对萧虎道:“让后人知道,这座城是汉蒙共筑。” 萧虎点头 —— 他可以不让 “共生” 二字见于文字,却不能无视现实中的共存需求。
奠基礼毕,萧虎独自站在燕山南麓,望着中都的方向。李德彰说的 “龙脉” 或许有假,但他要的 “势” 却是真的 —— 把政治中心移到燕云,等于在蒙古草原与江南之间钉下一根楔子,既防漠北宗室反噬,又能牢牢掌控汉地财赋。
忽必烈派来的使者带来密信,信中只写 “大都建成之日,朕将亲往巡幸”。萧虎明白,这是默许他主持建城,也是提醒他 “终究是臣”。他把密信烧在奠基坑里,灰烬随风飘向江南 —— 那里的战事尚未结束,但他已在为平定后的天下布局。
帖木儿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把玩着那枚 “正隆元宝”:“将军真信龙脉能镇江南?” 萧虎转身,望着远处的长城烽燧:“镇江南的不是龙脉,是这座城 —— 站在这里,江南才是真正的‘腹地’,而非‘边疆’。” 江风从南方吹来,带着湿润的气息,仿佛在回应他的野心。
这场迁都之争,名为 “龙脉”,实为 “权力”。当第一块基石嵌入燕云的土地,萧虎知道,他与忽必烈、与蒙古宗室、与江南旧势力的博弈,已进入新的棋局 —— 而大都,就是他落下的最关键一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