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2章 秋闱较技(2 / 2)

加入书签

策论场设在银杏树下,案上摆着相同的桑皮纸和松烟墨。题目是萧虎定的:“如何让汉地粮、草原畜互补”。巴图握着笔,手还是生涩,却没写 “抢田”“强征”,而是写:“汉人给蒙古人粮,蒙古人给汉人马,不用打仗,都有饭吃。” 虽然字歪歪扭扭,却直白实在。

卢明远则引经据典,写:“《周礼》云‘以九职任万民’,汉地之职在农,草原之职在牧,各取所长,合为大元之富。” 他特意加了句:“蒙古武士善守边,可护汉地农桑;汉臣善算赋,可助草原牧民定畜税。” 耶律楚材看后,在两人的卷上都批了 “懂互补,可取”—— 没有分高下,只看是否懂 “共守”。

巴图凑过来看卢明远的策论,通事帮他翻译,他听完道:“你写的,跟我想的一样,就是字好看。” 卢明远笑着把自己的《大扎撒浅释》送给他:“这书给你,以后写策论,能用上。” 巴图把书揣进怀里,像揣着件宝贝。

算术棚里,郭守敬摆着算筹,题目是:“燕云十户汉人,年缴粮三十石;草原十户牧民,年缴马三匹,若粮一石换马一匹,哪边缴的更值钱?” 巴图用蒙古 “十进制” 算:“三十石粮换三十匹马,比三匹多,汉人缴的多。” 卢明远用汉地 “十二进制” 算:“三十石粮折银十五两,三匹马折银九两,汉人缴的多。” 结果竟一样。

第二题是 “草原百头羊,一年增二十头;汉地百亩田,一年收五十石,十年后,哪边多?” 巴图算得快:“羊一百二十头,田五百石,田多。” 卢明远算得细:“羊要算病死的,田要算荒的,其实差不多。” 郭守敬点头:“算得都对 —— 汉人懂‘减损’,蒙古人懂‘增长’,合在一起才准。”

蒙古书吏和汉书吏一起核对算筹,发现两边的方法虽不同,结果却相近。合丹王的亲兵在旁看着,低声对同伴道:“原来汉人也会算草原的账。” 同伴没说话,只盯着算筹上的数字,若有所思。

竞技结束后,耶律楚材带着蒙汉考官汇总成绩:骑射巴图胜,策论卢明远胜,算术平局。萧虎在白虎殿听禀报,忽然道:“不用分输赢,就说‘各有优长,同为大元之才’。” 他让人把两人的骑射靶、策论卷、算术筹都挂在贡院墙上,供百姓观看 —— 让所有人都知道,蒙古武士能学文,汉生能习武。

合丹王来求情,说巴图骑射赢了,该算 overall 胜。萧虎却道:“巴图赢了骑射,却学了策论;卢明远赢了策论,却学了骑射 —— 这才是最大的赢。” 他话锋一转:“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下次你跟周显比,你比骑射,他比算赋,看看谁赢。” 合丹王被噎住,只能退下 —— 他知道,自己算赋远不如周显。

萧虎在白虎殿单独召见巴图与卢明远,给巴图加了 “户部参议” 的衔 —— 让他去户部学算粮税;给卢明远加了 “兵部参议” 的衔 —— 让他去兵部学看舆图。“你们俩,一个懂草原,一个懂汉地,” 萧虎道,“户部管粮,得有懂马的人;兵部管兵,得有懂粮的人 —— 互相帮衬,别像以前那样,各说各的。”

李默的密报很快送来:江南士子见卢明远在骑射上没输,对大都的科举更认可了;蒙古那颜见巴图能写策论,也不再反对 “汉诗考核”。合丹王的强硬派势力弱了些,帖木儿反而更支持双廷制 —— 因为巴图是他的侄子,却成了 “懂汉地的蒙古官”。

耶律楚材对萧虎道:“这场竞技,比十次廷争都管用 —— 百姓看的是实在,不是空话。” 萧虎点头,望着窗外的银杏叶:“等明年春闱,再让他们比农桑、牧政,慢慢的,就没人再分‘蒙古’‘汉人’,只认‘大元’了。”

贡院墙上的骑射靶、策论卷、算术筹挂了整整一个月,百姓们每天都来观看。有个蒙古牧民让孩子跟着汉生学写字,说 “以后也能写策论,当大官”;有个汉人农户让儿子跟着蒙古武士学骑射,说 “以后也能守边,护家”。客栈老板的 “双味饼” 卖得更火了,一半羊肉一半青菜,成了大都的 “招牌点心”。

巴图去户部报到时,带了本《大扎撒浅释》,里面夹着卢明远写的策论草稿;卢明远去兵部报到时,带了把蒙古短刀,刀柄上的狼纹被他磨得发亮。两人在衙署相遇,会一起去茶馆喝茶,巴图学汉话,卢明远学蒙古语,茶盏里的热气混在一起,像极了这座都城慢慢融合的模样。

秋风吹过贡院广场,银杏叶落在竞技场的地上,盖住了前日的墨渍和马蹄印。没人再提 “握笔软”“马背笨” 的嘲讽,只记得巴图的箭、卢明远的笔,还有萧虎说的 “互补”—— 至元四十四年的秋,这场考场竞技,没决出输赢,却决出了大都未来的样子:不是谁压过谁,是谁也离不了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