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石前较力(2 / 2)
他没有急着往上举,而是先稳住身形,用腰腹的力气调整石虎的重心 —— 这是父亲教的 “稳劲”,举重物最忌急,一急就容易失力。石虎在他手里很稳,虎首微微前倾,像在配合他的动作。王恂慢慢直起腰,石虎也跟着上升,当他站直时,石虎已举到了胸前 —— 这是之前没人做到过的高度!
武士们的惊呼变成了叫好,连阿勒泰的部下都忍不住喊:“好!” 周显悬着的心落了一半,手里的疏稿也舒展开了。萧虎笑着点了点头,对李默道:“我说吧,这孩子有底子。” 李默赶紧在本子上写:“至元四十四年秋,王状元举二百斤石虎至胸,草原武士皆惊。”
王恂没有停,他深吸第二口气,准备把石虎举过头顶。这时阿勒泰忽然喊:“慢着!你若能举着走三步,我才算服!” 这话一出,场边又安静下来 —— 举起来难,举着走更难,二百斤的重量,每走一步都要耗不少力。王恂看了眼阿勒泰,没说话,只是调整了一下呼吸,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步,青砖被他的脚踩得微微发颤,石虎却稳如泰山;第二步,他的腰腹微微倾斜,借身体的惯性带石虎前移;第三步,他稳稳地站定,将石虎缓缓放下 —— 整个过程,他的脸没红,气息也没乱,只是额角渗出了些汗珠。场边的叫好声震耳欲聋,连白杨树的叶子都被震得落了一地。
王恂接过杂役递来的官袍,慢慢穿上。阿勒泰走过来,脸上没了之前的轻蔑,只有敬佩:“王状元,你这力,是怎么练的?比我们草原的武士都厉害。” 王恂擦了擦额角的汗,道:“我练的不是蛮力,是‘文气养出的骨气’。”
他指着场边的《双廷共治疏》:“每日读策论,是养‘文气’,知道为什么要练力 —— 不是为了逞强,是为了能护住想护的人,推想推的策;每日举砚台、拉弓,是养‘骨气’,让文气有地方落地,不是只停在纸上。”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蒙古武士们第一次觉得,“文气” 不是没用的东西,反而能让 “骨气” 更有分量。
萧虎走过来,拍了拍王恂的肩:“说得好!文气养骨气,武勇护文治 —— 这才是大元该有的样子。” 他转头对阿勒泰道:“阿勒泰,现在服了吧?” 阿勒泰躬身道:“服了!王状元不仅有文气,还有骨气,我千户的人,随他调遣!” 场边的汉臣们都松了口气,周显笑着对李默道:“这孩子,真是给咱们汉人长脸。”
王恂看着阿勒泰,又道:“阿勒泰千户,我让你去江南助运、修水利,不是让你干苦差事,是让草原的勇武,帮农耕的百姓过好日子 —— 就像我举这石虎,不是为了赢你,是为了让咱们都知道,文臣能举石,武士能护农,咱们能一起帮大元。” 阿勒泰重重地点头:“王状元说得对!咱们一起干!”
当天下午,阿勒泰就召集千户的武士,宣布下月去江南助运。之前推脱任务的几个百户,见阿勒泰都服了,也不敢再提异议。有个百户问:“千户,咱们草原的武士,去帮汉人挖水渠,会不会让人笑话?” 阿勒泰瞪了他一眼:“笑话什么?王状元一个书生都能举二百斤石虎,咱们帮着挖水渠,是为了大元,不是丢人的事!”
巴图带着阿勒泰去见王恂,商量助运的细节。阿勒泰主动提出:“王状元,我千户有五十匹壮马,能帮着拉粮车;还有三十个会打铁的武士,能帮着修水渠的工具 —— 您尽管安排!” 王恂笑着点头,把助运清单递给他:“那我就不客气了,江南的农民,会等着你们的马和工具。”
骑射场的石虎旁,多了块木牌,上面是王恂写的 “文气养骨气” 五个字,用蒙汉双语刻着。蒙古武士们路过时,都会驻足看看,有的还会试着举举石虎,虽大多举不动,却没人再嘲笑 “文臣弱”—— 他们知道,能写出这五个字的人,不是弱不禁风的书生。
合丹王听说此事后,特意让人把阿勒泰叫去北馆。阿勒泰还以为要挨骂,没想到合丹王却道:“你做得对,王状元是个有本事的人,跟他合作,不吃亏。” 合丹王还让人把自己的 “草原总管” 令牌借给阿勒泰:“去江南时带着,若有千户不服,你就说是我让你去的。” 阿勒泰接过令牌,心里忽然明白 —— 草原的稳定,不是靠轻视文臣,是靠跟文臣合作。
王恂借着此事,趁热打铁,在双廷议事司召开会议,提出 “武士助耕、文臣助牧” 的新策:蒙古千户的武士帮农耕修水利、运粮;汉地的农官帮草原教牧民种麦、修粮仓。萧虎看后,立刻批 “准行”,还让李默把策论发往各路府州县,作为双廷合作的范本。
周显带着汉臣去江南,传达 “武士助耕” 的消息。江南的里正们听说蒙古武士要来帮忙,都很兴奋。有个里正说:“以前总觉得蒙古武士只会打仗,没想到还能帮着挖水渠 —— 这都是王状元的功劳!” 周显笑着点头:“这就是‘双翼治世’,文治和武备,少了哪个都不行。”
郭守敬在江南修水利时,阿勒泰的武士果然派上了用场。会打铁的武士,帮着修好了十多把损坏的锄头;会拉马的武士,帮着把粮车拉到了粮仓 —— 水利工期比原定缩短了十天,农民们特意给武士们送了新烤的麦饼,武士们吃得津津有味,连说 “比马奶酒还香”。
王恂去江南考察时,看到蒙古武士和汉人农民一起挖水渠,心里很是欣慰。阿勒泰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刚烤好的麦饼:“王状元,您尝尝,这是江南的麦做的,比草原的炒米好吃。” 王恂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 这就是他想要的 “双翼治世”,草原和农耕,不再是对立的两边,而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的伙伴。
至元四十四年秋,“王状元举石虎” 的事传遍了大都。草原的千户们不再推脱助耕任务,反而主动来双廷议事司,申请帮农耕干活;汉地的农官们也积极去草原,教牧民种麦、修粮仓 —— 双廷的合作,比之前顺畅了不少。
萧虎站在中都城头,看着江南送来的 “水利完工表” 和草原送来的 “牧民种麦收成表”,对李默道:“你看,一场较力,比我下十道圣旨都管用。” 李默点头:“王状元用‘文气养骨气’,不仅服了草原,还推进了双廷合作 —— 这才是治世的本事。”
王恂的案头,多了块从石虎上敲下的小石子,他把石子放在《双廷共治疏》旁,作为 “文武相济” 的纪念。每天处理公务时,看到这块石子,他就想起父亲说的 “文能提笔安百姓,武能挽弓护乡邻”—— 他做到了,不是靠蛮力,是靠文气养出的骨气,靠双廷合作的诚意。
骑射场的秋日渐渐深了,石虎依旧立在那里,只是底座的坑旁,多了不少新的脚印 —— 有蒙古武士的皮靴印,也有汉地杂役的布鞋印。阳光照在石虎上,泛着温暖的光,像在见证着这场较力带来的改变:草原不再轻视文臣,农耕不再畏惧武夫,双廷的人,都在为 “大元治世” 这四个字,一起努力。
而那 “文气养骨气” 的木牌,在秋风中轻轻晃动,成了骑射场最特别的风景 —— 它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文治不是弱,武备不是骄,只有文气养骨气,武勇护文治,大元才能真正如虎添翼,长治久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