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龙虎榜放(2 / 2)
周显站在榜亭旁,看着百姓围着王恂欢呼,却没丝毫嫉妒 —— 他看到王恂名字旁的 “定牧界助草原”,也看到巴图旁的 “助耕江南”,知道这是最好的结果。有汉臣过来问:“周大人,王状元的名次没问题吧?” 周显笑道:“没问题,你看百姓的反应,比咱们争来争去管用 —— 双科同重,才是真的好。”
帖木儿走到巴图身边,拍了拍他的肩:“你做得对,让王状元站前面,显咱们草原人的大气。” 巴图道:“王状元确实比我强,他能帮草原定牧界,我只能帮农耕挖水渠,他在前,我服。” 合丹王派来的亲信看到这一幕,回去禀报时说:“巴图总管与王状元和睦,百姓也认,双廷没争执。” 合丹王听后,点了点头:“这样就好,别像以前那样,总想着争高低。”
耶律楚材看着榜文上交错的名字,对李默道:“萧将军的主意好,交错排、显事迹,既安了双廷的心,又定了百姓的意。” 李默道:“将军说,这榜文是‘活的治世策’,比写在纸上的疏稿管用 —— 你看,现在已有蒙古千户来问助耕的事了。” 果然,不远处有几个蒙古千户正围着双廷议事司的官员,打听 “什么时候能去江南助耕”。
阿勒泰的心情最是复杂。他之前轻视王恂,如今看到自己的名字旁写着 “助修水利、护运秋粮”,又听到百姓说 “阿勒泰千户也帮农耕”,忽然觉得 “文臣管武事” 不是坏事。他走到王恂面前,躬身道:“王状元,下月去江南助耕,我千户的人都准备好了,您尽管安排!” 王恂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去,让江南百姓看看草原武士的本事。”
双廷大臣们看着眼前的和睦景象,都松了口气。周显与帖木儿并肩站着,看着夕阳下的榜文,周显道:“以后放榜,都按这个规矩来,双科同重,事迹并显。” 帖木儿点头:“好,我回去跟蒙古那颜们说,让他们也认这个规矩。”
龙虎榜的边框上,狼纹与虎纹各占一侧,都是简化样式:狼纹没有獠牙,虎纹收起利爪,线条流畅,宽度一模一样,刻得极浅,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 —— 这是工匠们最终的妥协,既显双廷元素,又不张扬。榜文的顶端,用蒙汉双语写着 “大元中都龙虎榜”,字体大小一致,墨迹深浅相同,没有任何偏向。
每个名字的标注都暗藏巧思:蒙古举子的事迹前必加 “助双廷”,如巴图 “助双廷?助耕江南利农耕”;汉举子的事迹前必添 “利天下”,如王恂 “利天下?定牧界助草原”——“助双廷” 显草原对双廷的贡献,“利天下” 彰汉地对天下的担当,既分又合,不显对立。
榜文的末尾,加了段 “放榜谕”,蒙汉双语书写:“大元治世,不分草原农耕,双科并举,共理天下。今放龙虎榜,为显双廷同力,非论高低。愿中举者共勉,助草原安、农耕兴,不负大元,不负百姓。” 这段谕文是萧虎亲自拟定的,没提 “蒙古”“汉地” 的差异,只说 “双科”“天下”,把治世的重心放在 “共同目标” 上。
最贴心的是 “榜文解读”。榜亭旁设了两个解读点:蒙古书吏解读汉举子的事迹,汉家书吏解读蒙古举子的事迹。有个老牧民不懂 “定税则” 是什么,汉家书吏就解释:“就是让你们换粮时,少缴些税,能多换些麦。” 有个汉地老农不知 “护牧界” 的意思,蒙古书吏也耐心说:“就是让你们的田不被马啃,我们的羊也不丢。”
榜文的材质也藏着细节:桑皮纸的纹理里混了极细的羊毛(草原材质),羊皮衬边用汉地的桐油浸过(防蛀),既耐用,又藏双廷元素。工匠赵德海说:“这榜文,要能存十年,让后人知道今年的放榜,是双廷共治的好开头。” 帖木格也道:“要让草原的后代知道,咱们的武士也帮过农耕;汉地的后代也懂,他们的文臣也护过草原。”
双廷议事司的门槛就快被踏破。蒙古千户们纷纷来申请 “助耕江南”,有的还带来了自家的马群清单,说 “愿借最好的马帮运粮”;汉地的农官们也主动请缨,要去草原 “教牧民种麦、修粮仓”,甚至连江南的里正都派人来中都,问 “能不能请蒙古武士去修水渠”。
书坊的榜文抄本卖得脱销。老板不得不加雇工匠,连夜赶抄,抄好的榜文被百姓争相购买,有的挂在自家堂屋,有的送给远方的亲友。有个江南商人买了十份,说要带回平江府,“让江南的百姓也看看,中都的双廷多和睦”;草原的牧民也托人买抄本,说要挂在千户所的帐墙上,“让牧民知道文臣也帮草原”。
郭守敬借着榜文的热度,推进 “水利助耕” 计划。他带着汉地农官去见巴图,说:“现在百姓都认‘武士助耕’,咱们趁机修江南的水渠,定能顺利。” 巴图立刻调了百匹壮马、五十名会打铁的武士,跟着郭守敬去江南 —— 工期比原定缩短了十五天,农民们特意给武士们送了新织的布,说 “做件新衣裳,冬天暖和”。
王恂也借着榜文的影响,修订《双廷共治疏》。他在疏稿里加了 “龙虎榜定例”,建议以后每科放榜都按 “交错排、显事迹” 的规矩来,还提出 “中举者需在双廷各任职半年”,比如蒙古举子先去户部学治农耕,汉举子先去兵部学管草原 —— 萧虎看后,立刻批 “准行”,说 “这是让双廷的人真懂彼此,不是只在榜文上显和睦”。
最意外的是,和林的忽必烈也听说了龙虎榜的事,派使臣来中都,说要 “抄份榜文回去,让和林的宗室也看看,萧将军治下的双廷多好”。使臣见了王恂和巴图,还特意说:“大汗夸你们‘双科同力,是治世的样子’。” 这评价让双廷大臣们都很振奋,周显道:“连大汗都认,咱们的双廷共治,算是走对了。”
萧虎站在中都城头,看着朱雀街仍热闹的人群,对李默道:“这龙虎榜,比我下十道圣旨都管用。” 李默道:“将军是想借榜文,让双廷百姓都懂‘双科同重,共理天下’,对吧?” 萧虎点头:“对。之前蒙古千户总推助耕,汉臣总护农耕,说到底是‘不认彼此的功劳’。现在榜文上写着王恂助草原、巴图助农耕,百姓都看在眼里,谁再推托,就是违民心,违民心的事,没人敢做。”
他指着远处的榜亭:“这榜文也是给双廷大臣们看的。周显若再护汉臣,就会被说‘不顾草原’;帖木儿若再偏蒙古,也会被说‘不顾农耕’—— 他们只能往‘平衡’上走。” 李默道:“现在双廷大臣都认这榜文,连合丹王都没异议,将军的目的达到了。” 萧虎却道:“还没。我要的不是一时的认,是长久的合 —— 让双廷的人从‘认榜文’,到‘认彼此’,再到‘认天下为一家’。”
他让人把龙虎榜的样稿送往后路府州县,说 “以后各地放榜都按这个规矩来”,还特意加了条 “地方榜文需报中都备案”—— 这是把 “双科同重” 的规矩推向全国,巩固中都的统治核心。李默道:“将军是怕地方偏科,再生矛盾?” 萧虎道:“对。中都稳了,地方才能稳;地方认了双廷,大元才能真的稳。”
萧虎还借着榜文的热度,推进 “军户与民户互籍” 试点:在云州选十个军户(蒙古)、十个民户(汉地),让军户帮民户耕地,民户帮军户养马,户籍上标注 “互济户”—— 试点很成功,军户的马更壮了,民户的粮更多了。萧虎说:“这就是榜文的后劲,让百姓从‘看榜’,到‘做事’,把双廷共治落到实处。”
夕阳下,萧虎的影子投在城墙上,很长很直。他望着草原的方向,又看向江南的天际,轻声道:“等明年放榜,要让草原的马更多地助农耕,让农耕的粮更多地助草原,让龙虎榜不再是‘平衡的象征’,而是‘自然的常态’。” 李默在旁躬身:“将军放心,有今年的榜文打底,明年一定能成。”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中都的朱雀街仍能看到龙虎榜的痕迹:榜亭虽已拆除,却留下了刻着 “双科同重” 的基石;书坊的窗上,还贴着榜文的抄本;百姓聊天时,仍会说 “王状元助草原”“巴图总管助农耕”—— 这些痕迹,成了中都秋日最暖的记忆。
王恂与巴图一起去江南考察助耕情况。在平江府的田埂上,农民们围着他们,递上新收的稻子:“王状元,巴总管,谢谢你们,今年的稻比去年多收了三成!” 蒙古武士们帮着收割,汗水浸湿了皮甲,却没人喊累 —— 他们知道,自己的汗水,不仅助了农耕,也为草原挣了认可。
阿勒泰在江南修完水利,带着武士们回中都时,农民们送了他们每人一袋麦种:“带回草原种,明年就能收麦了。” 阿勒泰把麦种分给牧民,牧民们试着种在草原边缘,没想到真的长出了麦苗 —— 虽然不如江南的壮,却让牧民们看到了 “草原也能种麦” 的希望。
中都的冬日来得早,却没了往年的冷清。蒙古商铺里,摆着江南的丝绸;汉地铺子里,卖着草原的马奶酒。张老汉的茶摊,成了蒙古人和汉人的聚集地,大家围着炭火,喝着热茶,聊着龙虎榜的事,聊着明年的助耕计划 —— 没人再分 “蒙古”“汉地”,只说 “咱们中都”“咱们大元”。
龙虎榜的原件,被收进双廷议事司的檀木柜里,与《虎历》《双廷共治疏》放在一起。柜门上的狼纹与虎纹,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光,像在守护着中都的治世新象。王恂每次打开柜子,都会摸一摸榜文上的字迹,想起放榜日百姓的欢呼,想起巴图的拱手,想起萧虎的嘱托 —— 他知道,这榜文不是终点,是大元双廷共治的新起点。
而中都的百姓,也把龙虎榜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听着 “王状元举石虎”“巴总管助农耕” 的故事,眼里满是向往 —— 他们或许不懂 “双廷共治” 的大道理,却记住了 “一起干活、一起变好” 的简单真理,这真理,比任何榜文都更能支撑大元的治世长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