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兴学固基(2 / 2)
阿勒泰最初对书院也有抵触,觉得 “子弟学汉法会变软”。直到巴图带他去崇文学堂,见阿勒赤正用汉地算学算牧群饲料:“爹,用算筹算完,咱们能少浪费三成草料!” 阿勒泰接过算稿,看着上面的数字,又看儿子熟练的样子,心里动了 —— 若学汉法能帮着管牧群,也不是坏事。
合丹王的转变更具代表性。帖木儿台在书院筹备中,主动提出 “用草原护牧案例解《论语》”,还写了篇《护牧与仁政》的短文,说 “千户不让牧民饿肚子,就是《论语》说的‘爱人’”。合丹王看后,对亲信道:“这孩子没白学,比只练骑射强。” 他还让人给书院送了二十套蒙古皮袍,说 “给子弟们冬天穿”—— 这是蒙古那颜首次主动给汉学相关的机构送物资。
更意外的是中小千户的热情。云州千户帖木尔,主动申请去书院教 “草原转场课”,说 “要让汉地子弟知道,咱们草原也有好法子”;燕云千户则捐了五十只羊,供书院屯田的子弟练 “牧羊术”。王恂在筹备册上写道:“那颜们的转变,非因认同汉学,是因看见‘双法能帮草原’—— 这正是书院的初心。”
北馆的议事氛围也变了。以前讨论汉学,多是 “抵触”“反对”,现在却常说 “书院的课怎么设”“子弟选什么课”。合丹王甚至提议:“让书院每季度给那颜们讲次课,教咱们算牧群饲料、定转场时间 —— 咱们也得学双法,不然要被子弟们落下了。” 这话引来一片附和,连之前最抵触的千户都点头。
虎都书院的课程设置,彻底跳出 “汉学单向灌输” 的模式,分 “双法通识”“专项实践”“案例研讨” 三类,每类都贯穿 “实用” 二字。“双法通识课” 上,卢景裕讲《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举 “草原不抢牧场、汉地不夺粮” 的例子;博罗教《大扎撒》“偷盗罚牛”,会对比汉地 “偷盗先教后罚”,说 “都是不让人做坏事,只是法子不同”。
“专项实践课” 更具特色。上午,蒙古子弟带汉地学生练骑射,教他们 “看草色辨方向”;下午,汉地学生教蒙古子弟用算筹,算 “牧群过冬饲料量”“屯田播种密度”。巴特尔帮赵文拉满蒙古角弓,赵文则帮巴特尔算 “五十只羊需储多少干草”,两人边学边练,比在崇文学堂时融洽多了。
“案例研讨课” 是书院的亮点。王恂将 “燕云屯田减收” 编成案例:“蒙古千户拒用汉地算学,麦苗太密减产;若用算学算密度,能增收一成 —— 这不是汉法比草原法好,是双法要一起用。” 野利合以前总笑汉法无用,这次却举手:“我知道了,草原种麦也要算,就像牧群要算饲料一样!” 王恂趁机道:“对,双法就像马的两匹鞍,少了哪个都不稳。”
书院还设 “治世实践周”,每月让子弟们去云州牧场或江南稻田实习。帖木儿台跟着老牧民按《虎历》储草,用汉地算学核对饲料量,发现 “比草原的老法子省一成”;赵文跟着蒙古千户管驿马,用草原的 “狼牙符” 做信誉标记,丢马率比以前降了四成。实习回来,子弟们的讨论不再是 “汉法好还是草原法好”,而是 “这事用双法怎么做得更好”。
虎都书院落成仪式在朱雀街举行。萧虎亲自主持,耶律楚材与合丹王分列两侧,双廷大臣、蒙古那颜、汉地乡绅及书院子弟齐聚广场,场面比龙虎榜放榜时更热闹。
仪式第一项是 “双廷揭牌”。萧虎邀请合丹王与周显共同揭下匾额上的红绸,“虎都书院” 四个蒙汉双语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光。合丹王摸着匾额上的狼纹,周显抚着虎纹,两人对视一眼,虽没说话,却少了往日的隔阂 —— 这是双廷首次共同为 “兴学” 揭牌,意义非凡。
第二项是 “双法献礼”。蒙古子弟献上 “草原牧政图”,上面画着按汉地算学测算的转场路线;汉地子弟献上 “农耕算解册”,里面添了草原 “看草色定农时” 的经验。萧虎接过献礼,对众人道:“这礼不是给我的,是给大元治世的 —— 双法互济,才能育出真人才,才能安天下百姓。”
第三项是 “子弟宣誓”。巴特尔与赵文带头,领着全体子弟念:“学双法,不是忘本,是为护本;懂互济,不是妥协,是为共治。不负书院,不负大元!” 誓词没提 “蒙古”“汉地”,只说 “双法”“共治”,却让在场的双廷人士都红了眼眶 —— 这正是萧虎与王恂想看到的 “无畛域” 的治世初心。
仪式结束后,合丹王主动拉着周显的手,去书院参观课堂。见蒙古子弟与汉地子弟一起算筹、一起谈案例,合丹王笑道:“以前总怕汉学压草原,现在才知,一起学,才能一起好。” 周显点头:“这书院,是双廷的根,根扎得深,大元才能长得稳。”
书院开课一月,子弟们的转变远超预期。野利合不再嘲笑汉法,反而在 “牧政课” 上提出:“用汉地算学算饲料,能少浪费,咱们草原也该推广。” 他还主动找赵文学算筹,说 “要帮爹算牧群饲料量”—— 那个曾嗤笑 “汉人把事搞复杂” 的蒙古生,如今成了 “双法互济” 的支持者。
帖木儿台的转变更令人惊喜。他在 “案例研讨课” 上,用《论语》“义者宜也” 分析草原 “定牧界”:“按《大扎撒》定界是‘义’,给邻千户让三尺草场也是‘义’,这样才不打架 —— 这就是双法的理。” 合丹王听说后,特意去书院听他讲课,课后拍着他的肩:“你比爹懂治世,没白来书院。”
汉地子弟也有成长。赵文跟着巴特尔去草原实习,学会了 “看草色定转场”,还在《农耕算解册》里添了 “草原草色对应农时” 的条目:“浅绿草色对应清明,适合播种;黄褐草色对应霜降,适合收粮。” 卢景裕看后赞道:“这才是真懂双法,不是只学表面。”
王恂每月都会整理 “子弟转变记录”,里面记满了这样的小事:阿勒赤用算学帮牧民算储草,减少损失;李恪(高丽寒门士子,借读书院)用草原护牧经验帮汉地老农防牲畜啃麦 —— 这些小事,比任何文书都更能证明书院的 “培土” 作用。耶律楚材道:“以前双廷子弟是‘各走各的路’,现在是‘同走一条路’,这就是书院的功劳。”
虎都书院的影响已慢慢辐射开来。双廷议事司里,年轻的官员多是书院子弟,讨论 “草原借马助耕” 时,会主动用汉地算学算 “借马数量与农时匹配”;商议 “江南水利” 时,会结合草原 “护水源” 的经验 —— 双法互济不再是口号,成了实际行动。
高丽、西夏的使者来中都时,特意去书院参观。金允文见蒙古子弟与汉地子弟共同学习,叹道:“中都的兴学,比虎榜、《虎历》更能显治世之功 —— 高丽也该学,设‘双法书院’。” 嵬名仁礼也道:“西夏蕃汉二司若能让子弟一起学,矛盾定能少很多。” 萧虎趁机提议:“中都可派书院教师去高丽、西夏指导,帮你们设院兴学。” 这提议让使者们大喜,也进一步巩固了中都的文化中心地位。
王恂在书院年终总结里写道:“兴学不是为了让谁同化谁,是为了让双廷子弟懂‘双法都是治世的工具’—— 用汉法帮草原,用草原法助农耕,才是大元的治世之道。” 萧虎看后,在末尾批了 “固基” 二字 —— 这两个字,既是对书院的肯定,也是对大元长远治世的期许。
冬日的虎都书院,课堂里传来子弟们讨论双法的声音,操场上是他们一起练骑射的身影。王恂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想起当初面陈萧虎的场景 —— 从课堂的认知冲突,到书院的双法互济,这条路虽难,却走得值。而这书院,就像冬日里的火种,不仅温暖了中都的双廷,更照亮了大元治世的长远路 —— 唯有兴学育真才,双廷才能真共治,天下才能真安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