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60章 文治凝基(2 / 2)

加入书签

右廷农耕司的案上,堆着虎榜取士汉臣的策论,每一篇都有 “落地痕迹”。吴焕的《江南水利策》,提出 “渡槽可升降”,已在平江府落地,解了农牧争水;卢明远的《粮道优化策》,用汉地算学算 “粮车日行里程”,配合草原骑兵护路,燕云粮运损耗降四成 —— 这些策论不是 “纸上文章”,是能安百姓的真办法。

历法司的文治成果更显着。王恂带着取士子弟编的《虎历》续编,不仅有汉地农时、草原牧令,还添了 “双廷协作注”,比如 “清明后五日,江南插秧、云州转场,需错峰用驿路”。历书发往各路后,云州牧民没再因转场误农时,江南农民也没再因插秧误粮运,户部奏报 “南北粮运衔接率提五成”。

双廷协调司的 “治世策论” 更具创新性。柳清的《双廷教化策》,建议 “在草原设汉地乡学、在江南设草原牧课”,已在云州、平江府试点 —— 云州乡学教牧民汉地算学,江南牧课教农民辨草色,试点三月,牧民粮荒减少,农民牧事纠纷下降。柳清道:“教化不是单向灌输,是互相懂,这样才能长久。”

甚至连 “南北商路策” 都出自文臣之手。汉地士子赵文与蒙古士子博罗合着的《商路互济策》,提出 “草原商队带牧产品换江南丝绸,汉地商队带粮换草原皮毛,双廷设‘互市协调官’”,此策推行后,中都互市交易额比往年多三成,波斯商人伊本赞道:“你们的文臣,能把商路算得比波斯商队还细!”

武虎榜取士的五十名武士,成了文治的 “守护者”。燕云守城时,赵武(汉)率步兵设拒马、陷马坑,阿勒赤(蒙古)率骑兵包抄盗匪后路,野利合(蒙古)协调双方战术,最终盗匪全被擒,没伤一个百姓、没丢一粒粮 —— 这是 “剑阵护文治” 的鲜活案例。

粮道护卫更显双廷武士的协作。江南粮运至草原,武虎榜武士分两队:蒙古武士骑马巡护粮道两侧,防牧群冲撞;汉地武士步行护粮车,防盗匪偷袭。一次遇小股盗匪,蒙古武士先射倒盗匪首领,汉地武士再用守城术堵住盗匪退路,片刻就解决危机。负责粮运的汉臣道:“以前粮运总怕出事,现在有他们,放心多了 —— 文臣定的粮道路线,得靠他们护着才能成。”

虎卫营的训练也服务于文治。萧虎让武虎榜武士学 “双廷治世常识”,比如懂汉地农时(知道何时粮多需护)、懂草原牧令(知道何时牧群转场需避粮道)。阿勒赤就曾因 “懂农时”,建议粮运避开江南插秧期,帮农民节省了雇人护粮的成本;赵武因 “懂牧令”,让粮道绕开草原转场路线,没再与牧民起冲突。

武虎榜武士还帮着推行文治成果。《虎历》发往草原时,野利合带着武士去牧民家讲解,用草原话译 “农时与牧令的衔接”;《商路互济策》推行时,赵武带着武士去互市点维持秩序,既防汉地商人欺瞒牧民,也防草原牧民强买强卖 —— 剑阵不仅护安全,还帮着传文治。

为让文治成果长久,萧虎下旨完善 “双廷议事制”:每月初一、十五,双廷官员齐聚议事司,文臣奏治世策论(农耕、历法、商路),武将报护治实效(粮运、守城、护牧),共同商议 “文治需何种剑阵护、剑阵需何种文治导”。比如文臣提出 “江南修新渠”,武将就会议 “需多少武士护工地”;武将提出 “粮道需增护卫”,文臣就会算 “需多少粮供武士”—— 制度让协作成常态。

“双廷考核制” 也同步完善。官员考核不仅看 “单廷政绩”,更看 “双廷协作成效”:蒙古官员若只懂牧政、不懂农耕衔接,考核降等;汉地官员若只懂农治、不懂草原配合,也难评优。合丹王的亲信帖木尔,就因 “懂农耕衔接”(用汉法算牧群饲料,没与农民争粮),考核获 “优”;周显的下属因 “懂草原配合”(帮蒙古官员优化粮道,没与牧民起冲突),得以升职 —— 制度让 “双法互济” 成官员刚需。

还设 “双廷容错制”:官员推行双法时若有小错,只要初衷是 “护民治世”,可容错并指导改进,不轻易罢免。蒙古士子野利合初管互市时,因不懂汉地商税算错了交易额,萧虎没罚他,只让汉臣教他算学,后来野利合成了 “互市能手”;汉地士子赵文初练骑射时摔伤了马,巴图没怪他,只教他控马术,后来赵文成了 “骑射教官”—— 容错制让官员敢尝试、敢协作。

制度完善后,双廷的矛盾越来越少。以前常因 “农耕与牧政冲突”“粮运与转场矛盾” 争执,现在有议事制协调、考核制引导、容错制兜底,官员们更愿坐下来谈、一起干。耶律楚材在《双廷议事录》里写道:“制度立,则文治稳;文治稳,则江山固 —— 这才是长远计。”

高丽、西夏的使者来中都,见双廷文治初成,更坚定了学虎榜、推双法的决心。金允文(高丽使者)看了吴焕与帖木尔合作的江南水利,叹道:“高丽多山地,也需‘农耕与牧治互济’,回去后定仿中都,设双廷选贤制。” 嵬名仁礼(西夏使者)见武虎榜武士护粮、文臣定策,道:“西夏蕃汉二司,也该学中都,让文臣与武将一起治世 —— 笔阵与剑阵同强,才能安百姓。”

吐蕃、大理也派使者来学文治。吐蕃使者求《虎历》吐蕃版,想借汉地算学算高原农时;大理使者学虎榜取士,想选 “懂汉法、通大理俗” 的人才。萧虎趁机派虎榜取士的官员去指导:蒙古士子帖木尔去吐蕃,教牧民 “用算学算青稞产量”;汉地士子柳清去大理,帮着拟 “双族选贤章程”—— 中都的文治经验,成了周边的 “治世范本”。

波斯商人伊本把中都文治写成《东方治世记》,里面记 “中都文臣编历、武将护粮,双廷同力,百姓安”,传回西域后,更多商人来中都通商。中都朱雀街的商铺比往年多了两成,有西域的香料铺、高丽的绸缎铺、西夏的盐铺,商人都说:“中都文治好,治安稳,做生意放心。”

文治也让中都的文化中心地位更牢。虎都书院来了周边子弟求学,高丽士子学汉法、草原子弟学儒术,书院的 “双法课程” 成了香饽饽。卢景裕道:“中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治世经验的中心 —— 周边来学,咱们也能学他们的好法子,比如高丽的山地农耕、西夏的驼马护养,互相学,才能更进步。”

萧虎在白虎殿召集群臣,总结文治成果。案上摆着《虎榜取士成效册》《双廷协作案例集》《周边学治报》,每一本都记满扎实的治世事 —— 江南水利完工、草原驿马损耗降、燕云粮运顺、周边来求学。

萧虎指着册页,对双廷官员道:“笔阵是什么?是吴焕的水利策、王恂的《虎历》、柳清的教化策 —— 是定治世方向、安百姓生计的法子;剑阵是什么?是阿勒赤的骑兵、赵武的守城、野利合的护粮 —— 是护文治落地、保百姓安全的力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合丹王、周显等曾抵触协作的官员,“以前有人说‘文弱武强’,有人说‘汉法草原法不相容’,可现在看看,笔阵定的粮道路线,需剑阵护;剑阵遇的战术难题,需笔阵解 —— 两者缺一个,都成不了事。”

合丹王起身道:“将军说得对!以前我总怕草原法被压,现在才知,笔阵帮草原算饲料、定牧令,剑阵护草原牧群、保粮道,都是为了草原好 —— 笔阵与剑阵,确实同为江山固。” 周显也道:“汉臣懂农,却需武将护粮;武将懂战,却需文臣定策 —— 双廷同力,才是真治世。”

萧虎最后道:“文治初成,不是终点,是起点。以后要让笔阵更精(多取懂双法的文才)、剑阵更强(多选会协作的武将),让双廷更融(完善制度让协作成常态),让周边更安(传治世经验助他们稳)—— 这样,大元的江山才能长久,百姓才能长久安。”

冬日的白虎殿,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治世册上,也照在双廷官员的脸上。他们不再分 “蒙古”“汉地”,只认 “大元治世”;不再争 “谁高谁低”,只论 “谁能做事”。笔阵的策论与剑阵的战术,在这一刻交融;双廷的智慧与百姓的期待,在这一刻凝聚 —— 至元四十四年秋的中都,文治凝基,江山初固,正沿着 “双廷同力、文武协同” 的道路,走向更长远的治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