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萧女明志(2 / 2)
收到萧虎的回信后,萨仁在西暖阁召集楚兰、老周、小翠等核心协助者 —— 她知道,假信事件虽暂时平息,却也让临安的元廷细作与流民意识到 “立场的重要性”,她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身份立场,既稳定人心,也向史宅之的残余势力传递 “绝不妥协” 的信号。
会议的开场,萨仁先讲述了假信事件的经过:“史宅之仿楚兰的笔迹写假信,想诱萧爷爷调兵,趁机翻盘 —— 若不是咱们及时把情报传到中都,临安的流民可能又要遭难,织坊也会毁于一旦。” 她拿起萧虎的回信,对众人道:“萧爷爷已识破假信,还夸咱们护民有功 ——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的努力。”
接着,萨仁第一次公开表达自己的双重身份立场:“我生在萧家,是萧爷爷的孙女,这是我的血脉;我长在虎都书院,学的是‘治世为本、护民为先’的理念,这是我的信念 —— 所以,我既是萧氏女,也是虎都人。” 她的声音坚定,没有丝毫犹豫,“作为萧氏女,我要保护爷爷不被误导;作为虎都人,我要践行治世理念,保护临安的百姓,不让任何人用权力欲破坏安稳。”
为让众人理解 “双重身份的统一”,萨仁举了两个例子:一是 “双法推进”—— 她在临安推行双法,既是帮萧爷爷实现统一江南的目标,也是践行虎都的治世理念;二是 “保护流民”—— 她阻止史宅之的阴谋,既是保护萧爷爷的决策不被干扰,也是保护流民不遭战乱。“萧氏的家族责任,与虎都的治世责任,从来不是对立的,” 萨仁道,“它们的核心,都是让百姓过好日子。”
楚兰第一个表态:“姑娘,我懂了 —— 咱们跟着你,不是跟着元廷,是跟着‘护民安治世’的信念,不管是萧氏女还是虎都人,只要能让流民安稳,咱们就支持你!” 老周也道:“萨仁姑娘,我老周没读过书,却知道谁真心帮百姓 —— 你为流民找活干、送粮种,比史宅之那些当官的强多了,以后你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小翠与其他侍女也纷纷附和,西暖阁的气氛,从 “紧张应对” 变成了 “坚定团结”。
萨仁最后叮嘱:“咱们要继续留意史宅之的残余势力,尤其是李福 —— 他还在临安城内活动,可能还会搞事。但只要咱们团结,只要咱们以百姓为重,就不怕任何阴谋。” 她的立场表达,不仅稳定了内部人心,也为后续临安的管控与双法推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萨仁的暗助让史宅之的假信阴谋彻底落空 —— 李福(史宅之的亲信)在临安城内等待 “中都调兵” 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动静,反而看到元廷的虎贲营加强了对羁押营的监视,心里渐渐不安,史宅之的残余势力,也因计划落空开始内部瓦解。
李福第一时间去羁押营见史宅之 —— 他伪装成 “送饭杂役”,隔着栅栏对史宅之道:“相公,假信已经送出去十几天了,中都那边怎么没动静?元军反而加强了监视,是不是咱们的计划被识破了?” 史宅之听后,脸色铁青:“不可能!张墨的仿字天衣无缝,王二也很可靠,怎么会被识破?是不是你在传递过程中出了差错?” 李福急忙辩解:“我没出错!假信是按你说的,让王二伪装成楚兰的细作送出去的,怎么会被发现?” 两人的争执,被羁押营外的元军暗哨听到,消息很快传到萨仁耳中。
史宅之的残余势力(约两百人,多为南宋旧部)得知计划落空后,开始人心涣散 —— 其中一位旧部将领对李福道:“李大人,史相公的计划怕是成不了了,元军现在查得这么严,咱们再跟着史相公,只会送命,不如散了吧!” 另一位旧部也道:“是啊,萨仁姑娘在临安推双法,流民都有饭吃,咱们为什么还要跟着史相公搞事?为了他的权力,值得吗?” 李福虽想强行控制,却发现自己已无威信,只能眼睁睁看着残余势力散去。
王二(送假信的细作)被中都抓获后,很快招供了史宅之的全部计划 —— 萧虎将王二的招供内容,通过驿路传到临安,萨仁将其抄录下来,贴在流民织坊与临安城门处。流民们看到后,纷纷对史宅之唾骂:“史相公太黑心了,为了自己的权力,想让咱们再遭战乱!” “还好萨仁姑娘识破了,不然咱们又要饿肚子了!” 史宅之的名声,在临安彻底败坏,再也无人愿意追随。
李福见大势已去,想带着仅剩的几十人逃离临安,却在北门被元军抓获 —— 元军士兵从他身上搜出 “史宅之写给徐党残余的密信”,信中还计划 “焚烧流民织坊,制造混乱”。萨仁得知后,对巴图额尔敦道:“李福罪大恶极,需按元廷律法处置,以儆效尤。” 巴图额尔敦点头:“姑娘放心,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史宅之在羁押营得知李福被抓、残余势力瓦解后,彻底绝望 —— 他坐在墙角,看着窗外的天空,喃喃自语:“我怎么会输给一个小姑娘……” 他到最后都没明白,自己不是输给萨仁的智慧,是输给了 “以民为本” 的治世理念 —— 百姓要的是安稳,不是权力争斗,这是他始终没懂的道理。
假信事件后,萨仁在临安的威望大幅提升 —— 流民们感激她 “识破阴谋、保住安稳”,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也认可她 “护民安治世” 的立场,这为她后续推进双法、稳定临安,提供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流民织坊的工匠们,主动为萨仁制作 “禾苗纹织锦”(象征丰收与治世)—— 小翠捧着织锦,对萨仁道:“姑娘,这是咱们织坊所有人的心意,你帮咱们保住了织坊,保住了饭碗,咱们没什么能报答的,只能给你织块锦,祝你平安。” 萨仁接过织锦,眼眶有些湿润:“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 只要咱们好好织毯,好好种青稞,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织坊的工匠们听后,纷纷鼓掌,干劲更足了。
临安近郊的流民安置点,流民们自发组织 “护坊队”—— 由十名年轻流民组成,负责协助元军维护织坊与农耕试点的秩序,防止史宅之的残余势力破坏。护坊队的队长对萨仁道:“姑娘,咱们以前怕元军,现在知道元军是来帮咱们的,你是真心为咱们好 —— 以后有什么事,你尽管吩咐,咱们绝不推辞!” 萨仁笑着道:“谢谢你们,咱们一起努力,把临安的日子过好。”
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如前户部郎中陈谦(曾反对史宅之的苛政),主动找到萨仁,提出 “协助推进双法”—— 陈谦对萨仁道:“萨仁姑娘,我以前是南宋的官,却没帮百姓做过实事;现在看到你推双法,流民有饭吃、有活干,我想帮你整理江南的粮储记录,为双法出份力。” 萨仁欣然同意:“陈郎中熟悉江南的粮储情况,有你的帮助,双法推进定会更顺利。” 陈谦的加入,让元廷的江南治世团队,多了一位熟悉南宋实务的官员。
双法的推进也因此加速:流民织坊从十处扩至十五处,每月能织出暖毯三千床,除供流民与元军,还能运往草原,与元廷交换青稞;农耕试点从临安近郊扩至平江府,元廷派来的农官与陈谦协作,教流民种青稞、稻麦轮作,亩产比去年增三成。流民王氏(之前靠乞讨为生)对萨仁道:“姑娘,现在咱们有地种、有活干,再也不用饿肚子了,谢谢你啊!” 萨仁道:“不用谢我,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萨仁的威望,不再是 “元廷赋予的权力”,而是 “百姓认可的民心”—— 这种威望,比任何官职都更稳固,也为元廷长期治理江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假信事件让萧虎对萨仁的信任大幅加深 —— 他意识到,萨仁已从 “需要保护的孙女” 成长为 “能独当一面的治世者”,因此,他不仅在书信中表彰萨仁,还赋予她更多 “江南治世的实权”,为后续的协作奠定了更紧密的基础。
首先是 “治世授权的提升”。萧虎通过耶律楚材,给萨仁送去 “江南治世司副使” 的任命文书 —— 此前萨仁虽负责临安的双法推进,却无正式官职;此次任命,让她能正式参与江南治世司的议事,与耶律楚材、赵孟頫等共同决策江南的治世事务。“萨仁,” 萧虎在书信中写道,“你在临安的表现,证明你能担此任 —— 江南的百姓需要你,元廷的治世也需要你,别辜负朕的信任。”
其次是 “情报网络的主导权”。萧虎将临安的元廷细作网络(包括老周、楚兰、羁押营的杂役等)交由萨仁统一管理 —— 此前细作网络由中都情报房远程指挥,效率较低;交由萨仁主导后,细作能更快速地响应临安的突发情况。萧虎在书信中叮嘱:“细作网络的核心是护民、护治世,你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无需事事向中都报备 —— 朕信你能管好。”
后续协作的规划也更加具体:萧虎计划让萨仁 “主导江南的流民安置”—— 从临安扩至整个江南,教流民种青稞、织暖毯,实现 “自给自足”;同时,让萨仁与赵孟頫协作,“整理南宋的治世文书”—— 将南宋的粮储、织坊、农耕经验整理成册,供元廷参考,推进南北治世融合。“江南的治世,离不开你的努力,” 萧虎在书信中写道,“朕期待你能把临安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江南,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
为支持萨仁的工作,萧虎还从中都调运 “织机五百台”“青稞种十万石” 送往临安 —— 织机用于扩大流民织坊,青稞种用于农耕试点的扩展。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将军,您给萨仁这么多支持,不怕她权力太大吗?” 萧虎笑道:“权力越大,责任越重 —— 萨仁心里装着百姓,不会滥用权力;反而,给她足够的支持,她才能更好地推双法,护百姓。”
萨仁收到萧虎的任命与支持后,深受鼓舞 —— 她对楚兰道:“萧爷爷这么信任我,我定要把江南的治世做好,不辜负他的期望,不辜负临安的百姓。” 楚兰道:“姑娘,咱们会一直跟着你,帮你一起做。” 萧虎与萨仁的协作,不再是 “祖孙间的照顾”,而是 “治世者间的信任与托付”,这种协作,为江南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萨仁在假信事件中的抉择,虽聚焦于 “识破阴谋、保护临安”,却产生了远超事件本身的长远影响 —— 它不仅明确了 “萧氏女” 与 “虎都人” 的身份统一,更成为元代 “治世者身份认同” 的典范,影响了后续元廷的江南治理与虎都理念的传承。
在身份认同层面,萨仁的抉择打破了 “族群与地域的局限”—— 她证明,治世者的身份,不应以 “南宋” 或 “元廷” 划分,而应以 “是否护民、是否推进治世” 为核心。这种身份认同,影响了临安的南宋旧部与流民:越来越多的南宋旧部选择参与元廷的双法推进,越来越多的流民认同元廷的治世,江南的 “南北隔阂” 逐渐消除。赵孟頫对萨仁道:“姑娘,你让我明白,治世者的身份,不在族群,在初心 —— 你的初心是护民,所以不管是萧氏女还是虎都人,都是百姓认可的好治世者。”
在江南治理层面,萨仁的抉择加速了 “民心归附”—— 假信事件后,江南百姓对元廷的抵触情绪大幅减少,双法的推进更加顺利;流民织坊与农耕试点的扩展,让江南的经济快速恢复,为元代后续的 “南北互济” 奠定了经济基础。至元四十六年,江南的粮食产量已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支援草原;江南的织物也成为草原贸易的重要物资,南北的经济融合,在萨仁的推动下,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虎都理念传承层面,萨仁的抉择成为 “虎都子弟的榜样”—— 虎都书院的子弟们从萨仁的事迹中,学到 “治世为本、护民为先” 的真正含义,后续他们前往江南、草原、西域等地推行双法时,都以萨仁为榜样,将 “护民” 作为首要目标。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写道:“萨仁在临安的抉择,是虎都理念的最佳践行 —— 治世者,当以民心为根,以治世为任,无关身份,无关地域。”
在萧氏家族传承层面,萨仁的抉择让 “萧氏治世” 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 萧虎的 “治世为本、护民为先”,通过萨仁的实践,在江南落地生根;后续萧氏子弟参与元代的治世时,都以萨仁为榜样,将 “护民” 作为家族传承的核心。萧虎晚年回忆萨仁时,对耶律楚材道:“萨仁这孩子,没丢萧家的脸 —— 她把萧氏的治世理念,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百姓生活中,这比任何战功都更重要。”
最深远的影响,是 “治世立场优先” 的理念传承 —— 萨仁的抉择证明,无论面对何种阴谋、何种情感挣扎,治世者都应坚守 “护民安治世” 的立场,这一理念影响了元代后续的历任治世者,无论是管理江南,还是统一边疆,都以 “民心” 与 “治世” 为核心,而非 “权力” 或 “族群”。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萧女明志”,最终以 “萨仁成长为江南治世的核心” 收尾。它像一盏灯,照亮了元代 “大一统” 的治世道路 —— 治世的根本,不是军事征服,而是民心归附;治世者的身份,不是族群划分,而是立场选择。萨仁的 “萧氏女” 与 “虎都人” 身份,最终统一于 “护民安治世” 的立场,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抉择,更是元代治世理念的集中体现,永远镌刻在元代的治世史册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