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0章 中都饯行(2 / 2)

加入书签

饯行宴虽设酒食,却无一丝宴饮的虚浮 —— 席间的每一句对话,均围绕 “草原实务” 展开,中都官员的嘱托、草原代表的承诺、李衡的回应,均 “落地为具体的实务举措”,让饯行宴成为 “中都与草原实务对接的关键节点”。

刘七将萧虎的嘱托转述给李衡:“陛下(萧虎尊号)说,赴草原后,记住‘三先三后’—— 先查实证后处置,先听部落后定规,先护民心后压诸王。遇到拿不准的事,多问博尔济长老,多与那拉珠尔沟通,中都永远是你的后盾。” 刘七还递上 “萧虎的手书”,上面写着 “遇大事,可凭此手书调中都虎卫主力”,李衡接过手书,躬身道:“臣必遵陛下嘱托,不辱使命。”

耶律楚材在宴上对李衡道:“草原诸王,各有软肋 —— 阿里不哥贪补贴,合丹怕丢岁赐,也速蒙哥怕被孤立。你可‘对症下药’,别一刀切。” 他还特意提及 “文书的重要性”:“每一次处置,都要让参与人签字,尤其是诸王的吏员,签了字,他们日后便难反悔。” 耶律楚材还赠李衡 “一本算筹”:“草原核算,用算筹比用笔快,你带着,方便核算草场与马群数量。”

博尔济长老在宴上向李衡承诺:“弘吉剌部愿做‘草原实务的先头兵’—— 你到草原后,咱们部民可帮你指认传统草场边界,可帮你向其他部落解释量天尺的好处。若阿里不哥部敢阻挠,咱们部的骑士也愿帮着劝说。” 他还邀请李衡:“先到咱们部落脚,把冬牧场的丈量做起来,给其他部落做个样子。” 这番承诺,为李衡的草原行程提供了 “首个实务支点”。

李衡在宴上起身,对众人道:“赴草原后,臣必‘三守三为’—— 守量天尺标准,为草原定公平;守便宜权边界,为实务立规矩;守民心根本,为草原谋安稳。中都的支持、各位的嘱托,臣都记在心里,也会落实在每一次丈量、每一次处置中。” 他还对博尔济道:“长老的承诺,臣信得过,到草原后,第一个便去弘吉剌部,咱们一起把实务做好。”

宴毕,各方与李衡做 “最后实务交接”:张谦移交 “物资补给清单”,那拉珠尔移交 “虎卫分营地图”,周彬移交 “试点手册”,博尔济移交 “草原动态清单”,文书队主吏移交 “文书记录册”。每交接一项,均需 “双方签字确认”,确保 “责任清晰、无后续争议”。交接完毕,李衡的实务箱已装满,王全道:“大人,该带的都带齐了,能出发了。”

李衡在驿馆外的空地上,对 “赴草原团队”(含文书队、护卫骑士、医官)做启程前的最后动员 —— 无激昂口号,只有实务目标与责任分工,让每一名成员都 “知为何出发、知该做什么、知身后有靠”,凝聚团队共识,为漫长的草原行程奠定协作基础。

李衡对团队成员道:“咱们赴草原,不是去‘当官’,是去‘做事’—— 核心目标有三:一是把量天尺的标准推下去,让每一块草场都按量算;二是把超限马群收上来,让诸王守规矩;三是把部民的民心拢过来,让草原安稳。这三个目标,要靠咱们每个人的手,一点点做出来。” 他还将 “目标分解到每类角色”:文书队要 “记好每一笔账”,护卫要 “护好每一个人”,医官要 “治好每一个伤”,让每个人都知 “自己的工作与大目标的关系”。

李衡结合 “中都各方传递的信息”,向团队预警 “草原可能遇到的风险”:一是 “诸王的阻挠”(如阿里不哥可能派兵挡丈量);二是 “部落的误解”(如部分部落可能怕量天尺后马不够养);三是 “自然的挑战”(如草原四月的风沙、五月的寒潮)。他还给出 “初步应对思路”:“遇阻挠,先亮凭证再调援;遇误解,先讲好处再示范;遇天灾,先保人再保物。”

李衡明确 “团队内部的协作规则”:每日酉时,在扎营地召开 “实务复盘会”,文书队汇报当日记录,护卫汇报安全情况,医官汇报健康状况,李衡总结当日工作、安排次日任务;遇突发情况,“谁先发现谁先通报,李衡定处置方案,其他人按分工执行,不擅自行动”;与中都的沟通,由传递吏 “每日固定时间送记录、取批复,紧急情况可随时传递”。这些规则,确保团队 “有序、高效” 应对草原实务。

李衡对团队道:“咱们在草原的辛苦,中都看得到 —— 每完成一个部落的丈量,物资局会额外发‘实务补贴’(如青稞、布匹);若有成员受伤,医官会全力诊治,中都会负责后续疗养;等咱们完成草原统筹,所有人都会获元廷的‘实务表彰’,这是咱们的荣誉。” 这番承诺,虽朴实却实在,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盛,护卫骑士张强道:“大人放心,咱们跟着您,定把事做好!”

动员结束后,李衡亲自检查 “团队成员的装备”:文书队的文书箱是否锁好,护卫的兵器是否锋利,医官的急救包是否齐全,骑士的马是否喂饱。他还特意查看 “传递吏的传信牌”,确认 “普通、紧急、特急” 三种牌子均齐全;查看 “译史的蒙古语字帖”,确保他带足 “草原常用词汇” 的翻译参考。每检查一项,李衡均点头确认,确保团队 “无装备短板”。

李衡团队在中都南门驿馆外的空地上举行启程仪式 —— 仪式简短却庄重,每一个环节均 “承载元廷权威、传递实务决心”,标志着李衡赴草原统筹实务的正式启航,也标志着元廷 “草原集权治理” 的实务推进进入新阶段。

启程仪式分 “三步骤”:第一步 “展权威”—— 李衡手持虎形量天尺(壹号尺),高举过头顶,向在场的中都官员、草原代表、团队成员展示,同时刘七宣读 “萧虎的启程敕令”,强调 “量天尺为元廷标准,李衡为中央代表,草原各方需配合”;第二步 “立承诺”—— 李衡团队成员逐一上前,手按量天尺,承诺 “守实务规则、护团队安全、完统筹任务”;第三步 “启征程”—— 李衡将量天尺放回木盒,翻身上马,下令 “启程”,文书队、护卫骑士、物资马车依次出发,虎卫仪仗列队送出行进路线,直至团队走出中都南门。

仪式结束后,耶律楚材、那拉珠尔、刘七等中都官员站在驿馆外,向李衡团队挥手送别 —— 耶律楚材抬手做 “书册状”,示意李衡 “多查治世策,多谋少蛮干”;那拉珠尔抬手做 “虎卫标识状”,示意 “虎卫随时待命,需调援便传信”;刘七抬手做 “令牌状”,示意 “便宜权可用,别束手束脚”。这些手势,虽无声却精准传递了中都的支持,李衡在马上一一回应,心中更添底气。

博尔济长老带草原代表,向李衡团队递上 “草原祝福礼”—— 一袋风干羊肉(便于携带,草原待客的最高礼遇)、一瓶草原草药油(防风寒)、一张手绘的 “草原近路图”(标注 “水草丰美的路线,避开沙丘与沼泽”)。博尔济道:“李大人,咱们在草原等你,路上保重!” 李衡接过礼物,道:“长老放心,咱们草原见!” 草原代表的祝福,是李衡团队与草原部落 “实务对接” 的首个温暖节点。

李衡团队的启程队列 “有序且务实”:前队为两名传递吏(探路,确保路线安全);中队为文书队与李衡(李衡骑马居中,文书队步行两侧,文书箱由马车运载);后队为护卫骑士与物资马车(护卫骑士分 “左、右、后” 三方,保护中队安全,物资马车紧随其后)。队列行进速度 “适中”,既便于后续驿站衔接,又避免马匹过度消耗,符合草原长途行进的实务需求。

当团队行至中都南门的 “饯行碑” 旁时,李衡勒马回望 —— 中都城墙巍峨,驿馆外的中都官员与草原代表仍在挥手,虎形量天尺的木盒在马车上安稳放置,文书队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摸了摸腰间的便宜行事令牌,又看了看怀中的《草原治世策》,对身旁的王全道:“中都的后盾在,咱们的目标在,这趟草原行,定能成。” 王全点头,团队继续前行,渐渐消失在通往草原的路上。

李衡团队启程后,首程目标是 “中都北境第一站驿站”(距中都五十里,元代官方驿站,名 “北关驿”)—— 首程虽短,却需完成 “团队协作磨合、驿站物资衔接、草原动态更新” 三项实务,为后续的长途行程积累经验,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天气变化、路况问题)。

行进途中,李衡刻意 “测试团队协作”—— 让传递吏提前十里探路,回报 “前方路况(平坦,无沙丘)、天气(晴朗,微风,适合行进)”;让文书队主吏记录 “行进速度(每时辰十里,符合预期)、物资消耗(暂无消耗)”;让护卫骑士演练 “临时警戒”(遇可疑人影,骑士迅速围成圈,保护文书队与物资)。演练中,团队反应迅速,无一处混乱,李衡道:“首程磨合得好,后续长途便有底了。”

行至中途,遇到 “中都虎卫的巡逻队”(队长兀良哈,此前与李衡做过调援演练),李衡与兀良哈做 “最后协同确认”:一是 “传递信号的再次核对”(白天举红旗下令,夜间燃三堆篝火,火堆间距一丈);二是 “首站驿站的安全情况”(兀良哈汇报 “北关驿无异常,无诸王细作活动”);三是 “草原近期的动态更新”(兀良哈道 “阿里不哥部的马群仍在边界,但无异动,可放心行进”)。确认完毕,兀良哈派两名骑士 “护送李衡团队至北关驿”,确保首程安全。

黄昏时分,团队抵达北关驿,驿卒长早已按 “张谦的物资清单”,预留好 “李衡团队专属物资”—— 青稞十石(分装在羊皮袋中,已清点完毕)、文书纸五十张(桑皮纸,防水)、草药膏五罐(专治草原风寒)。驿卒长还为团队准备了 “热食与热水”(热食为馒头、咸菜,热水为砖茶,符合长途行进后的需求)。李衡让王全与文书队主吏 “核对物资”,确认无误后,在《驿站物资交接册》上签字,完成首程物资衔接。

当晚,李衡在北关驿的 “实务厅” 召开 “首程复盘会”:文书队汇报 “首程记录完整,无遗漏”;护卫汇报 “无安全隐患,巡逻队协同顺畅”;医官汇报 “团队成员均健康,无不适”;传递吏汇报 “北关驿的物资充足,与中都衔接无误”。李衡总结 “首程的优点与改进点”:优点是 “协作顺畅、物资衔接准”;改进点是 “传递吏的探路速度可再快一刻钟,便于提前应对路况变化”。复盘会简短高效,为次日行程做好安排。

草原动态的最新更新:博尔济长老派来的 “草原信使”(弘吉剌部骑士),在北关驿追上李衡团队,带来 “草原最新动态”:“兀良哈部已做好配合丈量的准备,派了三名熟悉地形的吏员在部落等候;阿里不哥部的细作在弘吉剌部活动,需留意他们的动向。” 李衡让文书队主吏将此动态 “记录在《草原动态册》上”,并调整 “次日行程”:“明日提前出发,先赴弘吉剌部,与部落吏员对接,同时留意阿里不哥部的细作。”

李衡的中都饯行与启程,看似是 “官员赴任的常规流程”,实则是萧虎与耶律楚材 “草原集权谋略” 的落地 —— 通过饯行的盛大场面,向诸王传递 “元廷决心”;通过实务物资与权力凭证的交付,为李衡赋予 “中央管控的工具与权威”;通过文书队与量天尺的携带,将 “中央标准与权力记录” 延伸至草原末梢,为后续 “削藩、统一治理” 铺垫。

饯行的盛大场面(中都官员齐聚、虎卫仪仗肃立、虎形量天尺公开展示),通过 “诸王的细作” 传递给阿里不哥、合丹等诸王,让他们知晓 “元廷对草原治理的重视,李衡的背后是中都的全方面支持”,不敢轻易阻挠。刘七道:“诸王最怕的就是元廷‘动真格’,饯行的场面,就是告诉他们,咱们这次是真格的。”

饯行中交付的 “便宜行事令牌、虎卫调援符、量天尺、文书队”,实则是 “中央管控草原的工具组合”—— 量天尺是 “标准工具”,定草原的度量规矩;便宜行事令牌是 “权力工具”,定实务的处置边界;虎卫调援符是 “军事工具”,定反抗的应对底线;文书队是 “记忆工具”,定权力的追溯依据。这些工具结合,让李衡在草原的每一次处置,都 “有标准、有权力、有后盾、有记录”,实则是中央集权在草原的 “微观落地”。

饯行中完成的 “物资衔接、协同确认、动态传递”,将 “中都的资源与草原的需求” 通过李衡团队连接起来 —— 中都的物资通过驿站补送至草原,草原的动态通过文书队传递回中都,形成 “中都 - 李衡团队 - 草原” 的实务闭环。耶律楚材道:“这个闭环,是中央管控草原的‘血管’,血管通了,中央的政令才能流到草原末梢。”

草原代表博尔济的参与,以及他带回草原的 “饯行盛况与元廷承诺”,是 “分化草原势力” 的关键 —— 忠顺部落(如弘吉剌部)因 “参与饯行、获元廷重视”,更愿配合治理;中立部落(如兀良哈部)见 “忠顺部落获支持”,会倾向元廷;超限诸王(如阿里不哥部)因 “部落支持减少”,反抗基础被削弱。这种分化,是中央集权推进的 “隐性助力”。

李衡的启程,是元代 “草原治理体系” 从 “中都规划” 走向 “草原落地” 的标志 —— 后续的草场丈量、马群管控、部落协调,均需围绕 “量天尺标准、便宜权处置、文书记录” 展开,这些都会成为 “草原统一治理” 的基础(如后续的草原赋税制,需以量天尺丈量的草场面积为依据;部落兵役制,需以印记记录的马群数量为参考)。萧虎道:“李衡的这趟草原行,不是一次简单的实务统筹,是为元代草原的长久集权,铺第一块砖。”

李衡团队从北关驿启程,赴弘吉剌部。马车中的虎形量天尺木盒安稳放置,文书队的传信牌已备好,护卫骑士的兵器闪着寒光。远处的草原在晨光中延展,李衡勒马远眺,心中清晰 —— 前方既是草原,也是元廷集权治理的新征程,他需带着中都的支持、团队的协作、实务的决心,一步步将元廷的规矩,刻在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