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3章 虎印收马(2 / 2)

加入书签

帖木儿看着消息,又望向远处领青稞的母亲,手中的弯刀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他跪在地上,声音哽咽:“将军,我错了,我只是舍不得这些马,怕部落没了马……” 那拉珠尔扶起他:“朝廷明白你的心意,但规矩不能破。你若真心护马,就帮着实务官烙印,看管马群,以后这些马调养好了,返还部落时,还让你看管,如何?” 帖木儿连连点头:“多谢将军!我定好好配合,不再闯祸!”

骚动平息后,那拉珠尔下令加强马料管控,由实务官与部落长老共同负责,防止再有人动手脚。博罗不解道:“将军,为何不处置帖木儿?他煽动马群骚动,按律该严惩。” 那拉珠尔道:“他只是一时糊涂,并非真心抗命。处置他容易,可会寒了其他马倌的心。咱们收编马群,也要收编人心,这样草原才能长久稳定。” 博罗恍然大悟,连忙按令调整管控措施。这场小小的骚动,不仅没有打乱烙印进度,反而让马倌们更加配合,也让阿里不哥部看到了朝廷的宽容,后续的烙印,愈发顺利。

随着烙印收编的推进,部民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紧张转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老牧民速不台每天都会带着儿子来待编区,帮实务官们牵马、递水。他的儿子虽只有十岁,却学得有模有样,还会用小刷子帮烙印后的马清理皮毛。速不台对王顺道:“王大人,以前我总怕朝廷收了马,咱们没活路,现在看你们对马这么好,还给咱们青稞,我就放心了。” 王顺笑道:“老叔,朝廷收编马群,是为了让草场不退化,以后咱们能养更多马,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贫困部民们则盼着那拉珠尔承诺的 “额外保留一千匹私马”。实务官们按 “无马户优先、人口多者优先” 的原则,登记造册,准备分配。一名无马的年轻牧民道:“要是能分到一匹马,我就能跟着马倌学牧马,以后再也不用靠帮人放羊过日子了。” 长老帖木儿在旁核对名单,对他道:“放心,朝廷不会忘了你们,等烙印结束,就给你们分马,还会发牧草补贴。” 年轻牧民激动得连连道谢,转身又去帮实务官们干活了。

阿里不哥部的骑士们也主动提出,要协助虎卫看管收编后的壮马。他们熟悉马性,知道如何安抚受惊的马,如何辨别马的健康状况,很快就成了骑兵们的好帮手。骑士长巴特尔(非虎卫巴特尔)对博罗道:“将军,这些壮马以前多是咱们的战马,咱们知道它们的脾气,交给我们看管,你们放心。” 博罗与那拉珠尔商议后,同意让骑士们参与看管,还按虎卫骑兵的标准,给他们发放口粮。巴特尔感激道:“多谢将军信任,我们定看好马群,不让它们受一点委屈。”

那拉珠尔看着部民们忙碌的身影 —— 马倌们牵着马走向烙印点,实务官们认真登记,骑士们看管着收编的壮马,老人们带着孩子帮忙,心中感慨万千。他对李衡道:“最初我还担心部民抵触,没想到会这么顺利。看来只要让他们看到实惠,感受到朝廷的诚意,就没有推不动的事。” 李衡点头:“是啊,将军,您的‘威恩并施’起了作用 —— 既按制度收编,又保留私马、发放青稞,还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样他们才会真心认同。”

第三日傍晚,烙印收编终于全部完成。二万二千匹超额马中,一万五千匹壮马全部烙上虎首印,编入虎卫马队,由博罗率骑兵护送前往乃蛮部军镇暂管;四千匹老弱马烙印后,留在阿里不哥部,由朝廷派来的兽医与实务官共同调养;三千匹小马驹则登记在册,待一岁后再烙印收编。那拉珠尔在待编区举行了简单的 “收编仪式”,将 “收编马群册” 交给阿里不哥与长老们核对,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画押。

仪式结束后,阿里不哥捧着册页,对那拉珠尔道:“将军,此次收编,朝廷既守了规矩,又顾了部落,我代部民多谢朝廷。以后部落定会按马政要求,按时上报马群数量,配合量牧,绝不再瞒报。” 那拉珠尔笑道:“领主能明白就好。草原的马政,需要朝廷与部落一起维护,这样才能让马群壮实,草场丰茂,部民安稳。” 他让人抬来五千石青稞,作为 “收编补贴”,交给实务官发放给部民:“这些青稞,是朝廷的心意,让大家好好过冬,明年草场修复好了,咱们再一起养更多马。”

部民们看到青稞,纷纷欢呼起来,有的甚至跪地磕头,感谢朝廷的体恤。速不台领了青稞,对那拉珠尔道:“将军,明年草场修复,我还来帮着种牧草,只要能让部落安稳,我什么都愿意干!” 那拉珠尔扶起他:“老叔,草原是咱们共同的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夕阳下,收编的壮马队缓缓向乃蛮部方向出发,马蹄声与部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草原安稳的画卷。

阿里不哥部超额马群被烙印收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周边宗藩。脱脱部领主也速该正在帐内与亲信商议是否瞒报马群数量,听闻消息后,手中的酒杯猛地一顿:“二万二千匹…… 阿里不哥还是被收编了,虎首印,那是朝廷军镇的印啊!” 亲信领主道:“领主,阿里不哥部得了青稞补贴,还能拿回老弱马,朝廷没亏待他们。咱们若再瞒报,恐会引火烧身,不如主动申报,按制度处置。” 也速该沉默片刻,最终点头:“传我令,明日就派使者去虎卫,申报马群数量,愿意配合量牧收编。”

乃蛮部领主帖木格(妥协派)则召集部落长老,通报了消息:“朝廷收编阿里不哥部马群,既讲规矩,又有安抚,这是好事。咱们之前配合量牧,现在马群壮实,草场也在修复,可见朝廷是为了草原好。以后咱们要更主动些,按时上报马群,别让朝廷费心。” 长老们纷纷附和,有的还提出要派马倌去阿里不哥部学习烙印经验,以便日后配合收编。

合丹部残余势力的领主帖木儿(非阿里不哥部长老)则陷入恐慌 —— 他的部落仍有超限额马群,此前还想煽动其他宗藩抵抗,如今看到阿里不哥部的处置,知道再抵抗只会自取灭亡。他连夜派使者前往虎卫,递交 “投降书”,承诺主动申报马群数量,配合收编,只求朝廷能像对待阿里不哥部一样,给予补贴和返还老弱马。

那拉珠尔接到各宗藩的反馈后,对李衡道:“你看,这就是威慑的效果 —— 处置阿里不哥部,不仅是解决一个部落的问题,更是给其他宗藩立规矩。让他们知道,超限额马群朝廷必管,但也不会亏待配合的人,这样才能让量牧制度推行下去。” 李衡道:“将军高见!之前脱脱部、合丹部还犹豫,现在都主动配合,草原的马政,总算能走上正轨了。”

后续几日,各宗藩陆续派使者前来,申报马群数量,有的甚至主动提出要朝廷派实务官去丈量核计。那拉珠尔按 “阿里不哥部模式”,逐一制定处置方案,或收编,或分期清退,均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安抚。草原上的马政秩序,渐渐建立起来,再无大规模瞒报和抵抗的情况。

此次超额处置,不仅规范了阿里不哥部的马群,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印收马、以规治牧” 的重要范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马政制度完善来看,元代此前对超限额马群的处置多为 “临时清退”,缺乏统一的标识和收编体系,而此次烙 “虎首印” 收编,明确了 “官马标识、收编流程、返还机制”,形成了完整的 “核计 - 收编 - 调养 - 返还” 闭环,被后续《大元通制?马政》修订时采纳,成为元代草原马政的标准处置模式(《元史?食货志》载 “至元四十六年,那拉珠尔烙虎首印收阿里不哥部超额马,后着为令,行于诸藩”)。

从中央对草原的控制力来看,此次处置以 “制度性收编” 取代了 “单纯武力压制”,通过虎首印这一 “朝廷权威符号”,将阿里不哥部的超额马群纳入中央马政体系,既削弱了宗藩的私马实力,又增强了朝廷的军镇马队力量,实现了 “控宗藩、强军备” 的双重目标。后续元代在岭北行省设置 “马政司”,专门负责草原马群的丈量、收编与管理,正是此次处置经验的推广,中央对草原的马政控制力,由此大幅提升。

从宗藩治理模式来看,此次处置体现的 “威恩并施” 策略 ——“威” 在按制度强行收编,彰显朝廷权威;“恩” 在保留私马、发放补贴、返还老弱马,安抚部民情绪 —— 成为元代治理草原宗藩的核心策略。这种策略避免了 “要么放任、要么镇压” 的极端,让宗藩从 “被动服从” 转为 “主动配合”,阿里不哥部后续主动协助朝廷劝谕其他宗藩,便是最好的证明。《元史?宗藩传》评价道:“那拉珠尔处置阿里不哥部马群,威恩相济,诸藩始服,草原马政遂行,此乃治藩之良策也。”

从草原生态与民生来看,此次处置按 “草场承载量” 收编超额马群,避免了超限额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后续朝廷推行的草场修复计划,进一步改善了草原生态;而青稞补贴、私马保留、马倌参与看管等举措,保障了部民的基本生活,甚至让贫困部民获得了马群,改善了生计。这种 “马政 - 生态 - 民生” 的协同治理,让草原实现了 “马群规范、草场恢复、部民安稳” 的良性循环,为元代草原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拉珠尔站在修复中的阿里不哥部草场,看着牧民们播种牧草,远处收编的壮马队扬起的尘土渐渐消失在天际,心中满是感慨。他对身旁的博罗道:“草原的治理,从来不是靠夺,而是靠规 —— 用制度规范马群,用诚意安抚人心,这样才能让草原长久安稳。这枚虎首印,烙在马身上,更要烙在宗藩和部民的心里。” 博罗点头:“将军所言极是,此次处置,不仅收了马,更收了心,这才是最难得的。” 夕阳下,虎首印的纹样在余晖中闪烁,既是朝廷权威的象征,也是元代草原集权治理新篇章的见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