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马群分用(2 / 2)
运输前的马群调养是关键环节。兽医们分成两组,分别照料驿站用马与军牧马:给驿站用马喂 “耐力饲料”(青稞、苜蓿混合),增强长途奔跑的耐力;给军牧马喂 “壮体饲料”(豆饼、燕麦混合),强化肌肉与爆发力。兽医总管对马倌们道:“驿站用马未来要跑驿路,每日至少五十里,得让它们适应长时间行走;军牧马要运到中都,路上要走二十天,还得保持壮实,饲料绝不能含糊。”
驿站用马的调养侧重 “温顺度”。驿站马倌们每天牵着马散步,还不时给马梳理鬃毛,让马熟悉人的接触;遇到有些胆小的马,马倌们会轻声安抚,还会给它们喂些盐块(马喜欢的零食),拉近与马的距离。塔塔尔看着一匹之前有些怕人的枣红马,现在已能主动蹭马倌的手,满意道:“这样就好,驿站用马要与人亲近,不然驿递时马倌难以操控。”
军牧马的调养则侧重 “体能保持”。骑兵们每天牵着军牧马慢跑十里,让马保持运动;还会给马检查马蹄,用烙铁烫平马蹄上的裂纹,再涂抹油脂,防止长途运输时马蹄磨损。耶律成对骑兵们道:“中都路途远,路况复杂,马蹄若出问题,马就走不了,咱们得把每一匹马的马蹄都照顾好,不能出半点差错。”
阿里不哥部的马倌们也主动参与调养。帖木儿带着几名马倌,给军牧马清理马圈,每天更换干草,还帮兽医给马喂药 —— 一匹黑色军牧马有些咳嗽,帖木儿按兽医的吩咐,将草药熬成汤,一点点喂给马喝。他对兽医道:“这些马是部落的心血,也是朝廷的官马,我得好好照料,不能让它们生病。” 兽医点头:“有你们帮忙,马群调养得更快,运输时也更顺利。”
调养到第三日,马群状态已达到最佳 —— 驿站用马温顺亲人,牵着走时脚步沉稳;军牧马壮实有力,慢跑时气势十足。巴图额尔敦与博罗分别检查两组马群,确认无一匹马生病,也无一匹马状态不佳。巴图额尔敦道:“调养得很好,明日可按计划交接驿站用马,启程运输军牧马。” 李衡补充道:“运输路线已确定,走草原驿路,每五十里设一个补给点,有干草和水,能让马群及时休息。” 运输前的调养,不仅让马群以最佳状态迎接后续行程,更让各方人员(中央实务官、驿站官、军牧官、部落马倌)形成了协同配合的默契,为分配的最终落地扫清了障碍。
驿站用马的交接在第四日清晨进行。蒙古故地五十处驿站的官员已全部赶到,他们按驿站名录,在交接点排成五列,每列十名官员,手中捧着 “驿站用马接收册”。塔塔尔站在交接点中央,高声宣读交接规则:“每处驿站派两名马倌,按接收册上的马特征,认领一百匹驿站用马,认领后需与实务官共同签字,再由兽医最后核验,确认无误后,方可牵马返回驿站。”
怯绿连河驿站官帖木格(非阿里不哥部长老)率先上前,他的接收册上写着 “栗色马二十匹、黑色马三十匹、枣红色马五十匹,均为三至四岁,性情温顺”。实务官王顺带着他来到驿站用马区,逐一核对马的特征 —— 栗色马的左臀有白色印记,黑色马的鬃毛较短,枣红色马的马蹄有铜掌,均与册上描述一致。帖木格牵着一匹栗色马,轻轻抚摸马颈,马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他满意道:“这些马都很好,符合驿站用马标准,我认领了。” 他与王顺在接收册上签字,兽医再核验一遍,确认马无疾病后,帖木格便带着马倌牵走了一百匹马。
其他驿站官也陆续认领,交接过程井然有序。斡难河驿站官遇到一点小麻烦 —— 他的接收册上有一匹白色马,特征是 “左前蹄有白斑”,可驿站用马区却有两匹这样的马。他立刻找到塔塔尔:“总管,这里有两匹左前蹄有白斑的白马,我不知道该认领哪一匹。” 塔塔尔让王顺拿来 “烙印登记册”,查到其中一匹白马的烙印编号是 “驿 - 038”,与接收册上的编号一致:“这匹是你的,另一匹是其他驿站的,编号不一样,以后认领要先看编号,再看特征,就不会认错了。” 驿站官恍然大悟,连忙认领了正确的白马。
阿里不哥也来到交接现场,看着一匹匹驿站用马被牵走,心中满是感慨 —— 这些马留在草原,日后部落传递公文、运输青稞,都能借驿站之便,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因马群不足而延误。他对塔塔尔道:“塔塔尔总管,以后部落若有紧急消息要送,还望驿站能多帮忙。” 塔塔尔笑道:“领主放心,驿站本就是为草原各部服务的,只要有公文,我们定会尽快传递,绝不耽误。”
交接结束时,五千匹驿站用马已全部被各驿站认领,马队浩浩荡荡地向各驿站出发,马蹄声在草原上汇成整齐的节奏。巴图额尔敦看着远去的马队,对李衡道:“有了这些驿站用马,蒙古故地的驿路定能通畅,中央与草原的联系也会更紧密。” 李衡点头:“是啊,驿路通,则政令通;政令通,则草原安,这五千匹马,可是草原安稳的关键。”
军牧马的运输启程在同日午时。博罗率五百名骑兵,护送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还有五十名阿里不哥部的马倌(由帖木儿带队),组成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从草原出发,向中都方向行进。运输队按 “骑兵在前开道、马倌在中间控马、骑兵在后压阵” 的阵型排列,每五十匹军牧马由两名马倌看管,确保不会有马掉队。
出发前,博罗对骑兵与马倌们训话:“此次运输,路程两千里,需走二十天,沿途要经过草原、山地、河流,路况复杂。你们要记住三点:一是要看好马,不能让马跑散、生病;二是要守纪律,按路线行进,不能擅自偏离;三是要互相配合,骑兵帮马倌控马,马倌帮骑兵找水源,齐心协力把马安全送到中都。” 帖木儿也道:“各位马倌,咱们是阿里不哥部的代表,要好好干活,别给部落丢脸,也别辜负朝廷的信任,到了中都,咱们还能领双倍工钱和小马驹呢!” 马倌们纷纷应诺,眼中满是干劲。
运输队出发后,第一站是怯绿连河渡口。骑兵们先勘察渡口水深,确认可以涉水后,才让马倌们牵着马过河。一匹黑色军牧马有些怕水,站在河边不肯前进。帖木儿见状,跳下马来,牵着马的缰绳,轻声安抚:“别怕,水不深,慢慢走,过了河就有干草吃。” 他牵着马,一步步走进河里,马跟着他,慢慢过了河。博罗看到这一幕,对身旁的骑兵道:“帖木儿这马倌不错,懂马性,还负责任,有他带队,马倌们定能管好马群。”
傍晚时分,运输队抵达第一个补给点 —— 这里有之前搭建的临时马圈,还有储备的干草和水。骑兵们卸下驮具,马倌们牵着马进圈,给马喂干草、饮水。兽医们则逐一检查马的状态,看是否有马在途中受伤或生病。一名骑兵发现一匹棕色军牧马的马蹄有些磨损,立刻报告兽医。兽医道:“还好磨损不严重,涂抹些油脂,明天就能恢复,以后每天到补给点,都要先检查马蹄,不能大意。”
运输队的第一日行程顺利,没有一匹马跑散,也没有一匹马生病。博罗在补给点的帐篷里,写下 “运输日志”:“至元四十六年夏,军牧马运输队启程,第一日行五十里,抵怯绿连河补给点,马群状态良好,人员配合默契。” 他让传令兵将日志快马送回阿里不哥部,告知那拉珠尔运输进展。那拉珠尔看到日志,满意道:“博罗办事稳妥,帖木儿也能尽责,军牧马定能安全抵达中都。” 军牧马的运输启程,不仅是中都边防的一次重要补给,更是元代中央对草原收编马群 “化用为治” 的关键一步 —— 通过运输,将草原壮马转化为边防力量,既强化了中央军事管控,又让阿里不哥部通过参与运输,进一步融入中央治理体系。
马群分配落地后,各方反馈迅速显现。蒙古故地各驿站率先传来消息 —— 怯绿连河驿站用新马传递公文,原本需要两天的路程,现在一天半就能抵达;斡难河驿站用新马运输青稞,一次能多运两百斤,还减少了马的损耗。驿站官帖木格在给中央的奏报中写道:“收编马群入驿站,驿路通畅度提升三成,公文传递无延误,物资运输效率提高,草原各部均受益。”
中都太仆寺也派人传来感谢信,称 “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若顺利抵达,可补充中都左卫、右卫骑兵的战马缺口,使骑兵操练频次从每月三次提升到每月五次,边防战力预计提升两成”。太仆寺少卿耶律成还在信中提议,“日后可定期从草原收编马群补充军牧,形成‘草原养马、中都用马’的良性循环”,这一提议后来被纳入《大元通制?马政》修订内容,成为元代军牧补充的常规机制。
阿里不哥部的反馈最为直接 —— 部民们看到驿站用马留在草原,日后传递消息、运输物资更方便,对朝廷的认同度大幅提升;马倌们因参与运输能得双倍工钱和小马驹,积极性高涨,不少人还主动申请下次参与类似事务。帖木儿的家人在部落中逢人便说:“帖木儿跟着朝廷运输军牧马,能得双倍工钱,还能领小马驹,咱们部落跟着朝廷,日子越来越好了。”
那拉珠尔将各方反馈汇总,呈给元廷枢密院。枢密院在批复中称:“此次马群分配,既补驿站之缺,又充军牧之需,兼顾草原治理与边防稳固,为元代收编宗藩马群之典范,可在其他宗藩推广。” 随后,枢密院下令,让脱脱部、乃蛮部等已归附宗藩,参照阿里不哥部模式,申报超额马群,按 “驿站用马、军牧马” 分用,进一步扩大马群分配的范围。
巴图额尔敦看着各方反馈,对李衡道:“之前我以为马群分配只是简单的‘分马’,现在才明白,这是‘以用定治’—— 把马分到驿站,就是打通中央与草原的联系;分到军牧,就是强化中央的军事管控;而让部落参与其中,就是让他们认同朝廷的治理。这才是父亲说的‘治理草原,要化资源为纽带’。” 李衡点头:“公子说得是,马群是草原的核心资源,朝廷通过分配,把资源转化为驿站的‘通’、军牧的‘强’、部落的‘信’,三者结合,草原自然安稳。”
马群分配的历史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资源调度,它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以分促治、以用固权” 的重要范例。从制度层面看,此次分配明确了 “收编马群分用的两大方向 —— 驿站补给与军牧补充”,制定了 “选马标准、交接流程、运输规范” 等全链条制度,被后续元代治理草原宗藩时广泛借鉴,《元史?马政》称其 “定收编马群分用之制,后世遵之,无复驿站缺马、军牧不足之患”。
从中央管控层面看,五千匹驿站用马留在蒙古故地,强化了中央对草原的 “驿路管控”—— 驿路通畅则政令能快速传达,物资能及时运输,中央对草原的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一万七千匹军牧马运入中都,补充了边防力量,使中央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力应对草原潜在的叛乱,形成 “驿站通政令、军牧强边防” 的双重管控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元代对蒙古故地的集权治理。
从宗藩认同层面看,马群分配既满足了草原驿站的实际需求(便利部落驿递),又通过 “暂留马群、返还机制、马倌赏赐” 等举措安抚了阿里不哥部,让宗藩从 “被动交出马群” 转为 “主动参与分配”,认识到 “朝廷收编马群不是掠夺,而是合理利用,部落能从中受益”,从而深化了对元廷的政治认同。后续脱脱部、乃蛮部主动申报马群,正是这种认同的直接体现。
从资源利用层面看,此次分配实现了草原马群资源的 “优化配置”—— 温顺马用于驿站,发挥其 “耐长途、易操控” 的优势;壮马用于军牧,发挥其 “善驰突、能负重” 的优势,避免了 “马不对用” 的资源浪费,也为元代 “草原养马、中原用马” 的马政体系提供了实操样本,推动了草原与中原在马资源利用上的协同发展。
夕阳下,那拉珠尔站在阿里不哥部的草场上,看着远处驿站马队扬起的尘土,又望向中都方向的运输队轨迹,心中满是感慨。他对巴图额尔敦道:“治理草原,从来不是靠强取豪夺,而是靠把资源用在实处,让朝廷得治,让部落得安。这一次马群分配,做到了。” 巴图额尔敦点头:“父亲,我懂了,以后我治理草原,也要像这次一样,把每一份资源都转化为朝廷与部落之间的纽带,让草原长久安稳。” 余晖中,草原上的风仍在吹拂,却不再带着之前的紧张与对峙,而是满含着安稳与希望,见证着元代草原治理 “以分促治” 的智慧,也书写着中央与宗藩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