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6章 虎阵定策(1 / 2)

加入书签

1046 章:虎阵定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定夜袭破敌之策)

杭爱山外围的元廷大军中军帐,帐顶悬着一盏鎏金铜灯,灯油燃得正旺,将帐内的 “阿鲁台布防图” 照得清晰 —— 图上用朱笔圈出阿鲁台的中军大营(驻杭爱山主峰南侧),两侧各设一座辅营,分别驻守斡难河、黑山口退回来的残兵,大营外三里设三道巡逻线,每线间隔一里,由五百骑兵轮值。那拉珠尔身着玄铁甲,手指按在 “中军大营” 的位置,眉头微蹙:“阿鲁台收缩兵力后,大营墙高丈五,外挖壕沟,还在壕沟内埋了尖刺,硬攻恐伤亡太大。”

帐内将领们沉默不语 —— 虎卫统领孛鲁台握着腰间的玄铁刀,目光落在图上的巡逻线:“阿鲁台的巡逻兵每时辰换防一次,换防时会有半柱香的空隙,或许可趁此时机派轻骑靠近,可大营内还有投石机,若被发现,轻骑难退。” 中都卫戍军指挥使帖木格补充:“咱们虽有五万兵力,可阿鲁台据守地利,且大营内粮草还够支撑半月,拖下去对咱们不利,需尽快定策。”

帐帘突然被掀开,巴图额尔敦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甲胄上还沾着草原的夜露 —— 他刚率先锋探子探查完阿鲁台大营外围,手中攥着一张草图:“父亲,孩儿探查时发现,阿鲁台的巡逻换防空隙虽短,却有一处薄弱点 —— 西侧巡逻线靠近黑石峡,那里树木茂密,可藏兵;且今夜是晦日,无月,适合夜袭。孩儿有一计,可‘夜袭惑敌’,再用‘虎形战术’破敌。”

那拉珠尔眼中一亮,示意他上前:“哦?说说你的计策。” 巴图额尔敦将草图铺在案上,指着西侧:“今夜三更,孩儿率五千先锋,带三百个稻草人,稻草人身上绑着点燃的火把,从黑石峡出发,向阿鲁台西侧辅营移动,制造大军进攻西侧的假象;阿鲁台定会调中军兵力支援西侧,此时父亲率主力,按‘虎形战术’分三路,直击他空虚的中军大营,定能一举破敌!” 帐内将领们纷纷凑上前,看着草图,低声议论起来,帐内的凝重氛围,因这突如其来的计策,渐渐有了松动。

那拉珠尔仔细看着草图,又问:“稻草人惑敌,能撑多久?阿鲁台若识破怎么办?‘虎形战术’具体如何分路?” 巴图额尔敦道:“稻草人可撑一炷香,足够吸引阿鲁台的注意力;若他识破,孩儿率先锋缠住西侧辅营,不让他们回援;‘虎形战术’以两万虎卫为‘虎头’,主攻中军大营正门;一万五千中都卫戍军为‘虎身’,从两侧包抄;一万岭北行省驻军为‘虎尾’,断阿鲁台的退路;蒙古故地预备兵守粮草,防偷袭。” 那拉珠尔沉吟片刻,对将领们道:“此计可行!既用夜袭惑敌,又以虎形聚合力,咱们今日便定好细节,今夜三更行动!”

巴图额尔敦的 “夜袭惑敌” 计,并非临时奇想,而是基于三日来对阿鲁台布防的反复探查 —— 从巡逻换防规律到地形特征,从敌军反应到气象条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验证,确保计策可行,也体现了他作为先锋的细致与经验。

三日前,巴图额尔敦便派十名探子,伪装成阿鲁台部的散兵,混入其巡逻范围,记录换防时间。探子们躲在黑石峡的树林中,每时辰记录一次巡逻兵的人数、装备、换防间隔,发现 “每时辰换防,换防时西侧巡逻线会空缺半柱香” 的规律。一名探子回报:“阿鲁台的巡逻兵多是小部落的散兵,警惕性不高,换防时还会闲聊,咱们若趁此时机行动,不易被发现。” 巴图额尔敦将这一规律记在 “探防册” 上,反复核对,确认无错漏。

两日前,他亲自带三名亲信探子,探查黑石峡的地形 —— 黑石峡长三里,两侧是陡峭的山壁,中间有一条小路,可容十骑并行,峡口外便是阿鲁台的西侧辅营,且峡内树木茂密,适合隐藏。巴图额尔敦用脚步丈量峡口到辅营的距离:“从峡口到辅营正门,共一里路,骑兵快马只需一炷香便能到,稻草人移动速度慢,可提前半个时辰出发,确保一炷香内抵达辅营外围。” 他还让探子测试风向:“今夜是西北风,火把的烟会吹向辅营,能更好地掩护稻草人的身影,让阿鲁台误以为是大军。”

昨日,他又让人制作稻草人 —— 三百个稻草人,均用麻布包裹干草,身高六尺,与普通士兵相当,身上绑着简易的皮甲,背后插着小旗,腰间挂着点燃的火把(火把用浸油的麻布制作,可燃烧一炷香)。巴图额尔敦亲自检查稻草人:“皮甲要绑紧,别被风吹掉;火把的油要浸足,确保能烧够一炷香;小旗要插稳,从远处看像真的士兵。” 工匠们按他的要求调整,直到他满意为止。

为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巴图额尔敦还制定了 “惑敌三步骤”:第一步,先锋骑兵带着稻草人,从黑石峡悄悄移动至西侧辅营外百丈处,点燃火把;第二步,若被巡逻兵发现,便放箭佯攻,制造进攻假象;第三步,一炷香后,若阿鲁台调兵支援西侧,先锋便撤退至黑石峡,缠住回援的西侧辅营;若未调兵,便继续佯攻,直到吸引兵力为止。“无论阿鲁台如何反应,咱们都有应对之策,” 巴图额尔敦对先锋副将道,“关键是要撑到父亲的主力抵达中军大营。”

计策确定后,巴图额尔敦还向那拉珠尔申请了 “静音装备”—— 先锋骑兵的马蹄要裹麻布,兵器要缠布条,避免行军时发出声响;稻草人移动时,用绳子牵引,减少摩擦声。那拉珠尔点头:“细节决定成败,你考虑得很周全,静音装备立刻让工部工匠准备,确保三更前到位。”

“虎形战术” 的核心,是模仿猛虎的攻击姿态,将五万兵力分为 “虎头、虎身、虎尾” 三部分,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 —— 以精锐为锋(虎头),以主力为躯(虎身),以奇兵为尾(虎尾),既保证主攻力度,又能包抄断后,这一战术也贴合元代骑兵 “集中精锐、分路合击” 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对虎卫精锐的最大化运用。

“虎头” 由两万虎卫组成,由孛鲁台统领,作为主攻力量,目标是突破阿鲁台中军大营的正门。那拉珠尔对孛鲁台道:“虎卫是中央精锐,玄铁甲能防箭,破甲箭能穿皮甲,你们的任务是在夜袭惑敌的同时,快速突破大营正门,为后续兵力打开缺口。正门有阿鲁台的三千精锐驻守,你们需集中火力,一鼓作气冲进去,不可拖延。” 孛鲁台躬身道:“将军放心,虎卫定不负所托,一炷香内突破正门!” 他还制定了 “虎头进攻步骤”:先派五百虎卫用撞车撞开营门,再派一千虎卫射箭压制,最后两万虎卫冲锋,确保突破顺利。

“虎身” 由一万五千中都卫戍军组成,由帖木格统领,负责从中军大营的两侧包抄,牵制侧营的兵力,不让其支援正门。帖木格看着布防图:“中军大营两侧各有一千兵力驻守,咱们分两路,每路七千五百人,从两侧的树林绕过去,趁正门激战之时,突袭侧营,缠住他们。” 那拉珠尔补充:“侧营的兵力虽少,却有投石机,你们需先派轻骑摧毁投石机,再发起进攻,避免伤亡过大。” 帖木格道:“将军放心,我已让士兵准备了火箭,可烧毁投石机的木质结构。”

“虎尾” 由一万岭北行省驻军组成,由博罗帖木儿统领,负责绕到中军大营的后方,断阿鲁台的退路,防止他从后山逃跑。博罗帖木儿道:“阿鲁台的后山有一条小路,可通阿尔泰山,我率部提前两时辰出发,在小路两侧设伏,若阿鲁台逃跑,便趁机截杀;若不逃跑,便在后方待命,待中军大营破后,夹击残兵。” 那拉珠尔道:“后山小路是阿鲁台的唯一退路,你们需派探子紧盯,不可让他逃脱,否则平叛不彻底,日后恐再生乱。”

蒙古故地预备兵五千人,由帖木儿统领,负责守护大军的粮草与临时营地,防止阿鲁台的小股部队偷袭。帖木儿道:“将军放心,我会在粮草营地周围挖壕沟、设尖刺,派士兵轮流值守,每半个时辰巡查一次,确保粮草安全。” 那拉珠尔道:“粮草是大军的命脉,你们虽不直接参战,却责任重大,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战术结构确定后,那拉珠尔让将领们在 “虎形战术图” 上标注各自的兵力、路线、进攻时间,确保每一路都清晰明了,避免战时混乱。孛鲁台看着图上的 “虎头” 位置:“将军,虎卫与虎身、虎尾的进攻时间需同步,一炷香内,虎头突破正门,虎身包抄两侧,虎尾守住退路,这样才能形成合围。” 那拉珠尔点头:“就按一炷香的时间同步行动,用烟火为信号,看到红色烟火,便同时进攻。”

战术定策过程中,将领们并非全无异议 —— 孛鲁台担心 “虎头” 兵力不足,博罗帖木儿顾虑 “虎尾” 设伏时间太早易暴露,帖木格担忧 “虎身” 的火箭准备不足,这些争议的解决过程,也让战术细节更完善,更体现那拉珠尔作为主帅的统筹能力。

孛鲁台首先提出异议:“将军,阿鲁台的中军大营正门驻守三千精锐,且有壕沟、尖刺、投石机,两万虎卫虽精锐,却需同时应对这些防御,兵力恐不足,若能再增五千兵力,突破会更有把握。” 那拉珠尔看向巴图额尔敦:“先锋可有多余兵力?” 巴图额尔敦道:“孩儿的五千先锋,需留三千带稻草人惑敌,两千可支援虎头,待惑敌结束,三千先锋也可快速回援。” 那拉珠尔点头:“便从先锋调两千兵力给虎头,归孛鲁台统领,惑敌结束后,先锋剩余三千人支援虎身,这样兵力便足够了。” 孛鲁台道:“多谢将军,有这两千兵力,虎头定能顺利突破。”

博罗帖木儿接着道:“将军,虎尾需提前两时辰出发,绕到后山小路设伏,山路狭窄,若遇到阿鲁台的巡逻兵,易暴露;且设伏时间太早,士兵易疲惫,影响战斗力。” 那拉珠尔道:“可提前一个时辰出发,派十名探子先清理后山小路的巡逻兵,确保虎尾安全抵达设伏点;抵达后,士兵可轮流歇息,保持体力。” 他还让李衡派来的马倌,为虎尾指引后山小路的捷径:“马倌熟悉地形,可让他们带路,缩短行军时间,减少暴露风险。” 博罗帖木儿道:“将军考虑周全,这样虎尾便可安全设伏。”

帖木格最后道:“将军,虎身的火箭需浸油才能燃烧,可目前只准备了五百支,若遇雨天或风力太大,火箭可能无法点燃,需多准备些,且需备用方案。” 那拉珠尔立刻让工部工匠:“再赶制五百支火箭,同时准备两百把斧头,若火箭无法点燃,便派士兵冲上去,用斧头摧毁投石机。” 工部尚书也先帖木儿道:“将军放心,两时辰内便可赶制完毕,斧头也会足额准备。”

争议解决后,那拉珠尔让将领们再次核对战术细节 —— 从兵力分配到进攻时间,从装备准备到应对预案,每一项都逐一确认。孛鲁台道:“将军,经此调整,虎形战术更完善了,既解决了兵力、暴露、装备的问题,又保留了夜袭惑敌的核心,定能破敌。” 那拉珠尔道:“战术的关键在于协同,你们需严格按时间、信号行动,不可擅自更改,若有突发情况,需及时用烟火传递消息,我在中军帐统筹指挥。” 将领们齐声领命,帐内的氛围从之前的争议,转为如今的坚定。

战前侦察是战术实施的关键前提 —— 那拉珠尔派三批探子,分别探查阿鲁台中军大营的防御细节、侧营的兵力调动规律、后山小路的巡逻情况,每一批探子都带着明确的任务,确保获取的情报准确、详细,为战术调整提供依据。

第一批探子共五人,由先锋副将合撒儿统领,伪装成阿鲁台部的缺粮牧民,混入中军大营外围的村落,探查防御细节。他们看到大营正门的壕沟宽两丈、深一丈,沟内埋着尖刺,沟外有三层拒马;正门两侧各有一座投石机,投石机旁有五十名士兵值守;大营内每隔百丈,便有一座烽火台,用于传递信号。合撒儿还听到巡逻兵闲聊:“今夜是晦日,大人让咱们多留意西侧,怕元廷趁黑偷袭。” 这些细节,合撒儿都记在羊皮纸上,深夜悄悄返回大营,交给那拉珠尔。

第二批探子共三人,由岭北行省驻军的百户帖木儿(非管控司吏员)统领,探查侧营的兵力调动规律。他们躲在西侧辅营外的树林中,发现 “侧营每两时辰会派一百名士兵,去中军大营领取粮草”,且调动时侧营的防御会减弱。帖木儿回报:“侧营的兵力多是合丹部的残兵,士气低落,且装备简陋,多是皮甲与弯刀,无玄铁甲,咱们的破甲箭可轻易穿透。” 那拉珠尔据此调整虎身的进攻时间:“便在侧营士兵去中军领粮草时进攻,此时他们防御最弱,更容易得手。”

第三批探子共两人,由蒙古故地预备兵的千户脱脱统领,探查后山小路的巡逻情况。他们发现后山小路只有五十名骑兵巡逻,每半个时辰巡逻一次,且巡逻兵多是老弱,警惕性不高。脱脱还找到一处适合设伏的山谷:“山谷长半里,两侧是山壁,中间小路仅容五骑并行,设伏在此,阿鲁台若逃跑,必经过此处,咱们可居高临下射箭,轻易截杀。” 那拉珠尔让博罗帖木儿:“便在这处山谷设伏,派一千名弓箭手埋伏在两侧山壁,两千名骑兵守在谷口,其余兵力作为预备队。”

探子们还带回了阿鲁台部的士气情况 —— 不少士兵因粮草不足,已出现不满情绪,甚至有士兵偷偷向元廷探子打听 “若投降是否会被追责”。那拉珠尔道:“这是好消息!咱们可在夜袭时,让士兵喊话劝降,动摇阿鲁台的军心,减少伤亡。” 他让巴图额尔敦准备劝降口号:“‘阿鲁台私扩兵力、连累部民,降者免罪,还可返回原牧地’,让先锋在夜袭时反复喊话,吸引更多士兵投降。”

所有侦察情报汇总后,那拉珠尔让吏员整理成 “阿鲁台布防详册”,分发给各将领,让他们熟悉敌军情况。孛鲁台看着详册:“有了这些情报,咱们的战术更有针对性了,定能事半功倍。” 那拉珠尔道:“侦察是战术的眼睛,只有看清敌人,才能打赢胜仗,咱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夜袭惑敌” 与 “虎形战术” 的实施,需要配套的装备与信号准备 —— 从静音装备到进攻信号,从武器补给到伤员救治,每一项准备都细致入微,确保战术顺利推进,也体现了元廷大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