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分众施策(1 / 2)
1062 章:分众施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依令处置战俘)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未时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刚完成核验的战俘营地。那拉珠尔立于中军帐内,手中展开一卷绢帛制的 “萧虎治世令”—— 令文以墨笔书写,首行钤着 “萧虎印信” 的朱红印记,文中明确写着 “平叛后,战俘精壮无劣迹者,可补入虎贲师;老弱妇孺,就地安置,划牧地、发青稞,令其安居”。帐内案几上,摊着昨日完成的 “杭爱山战俘总册”,红笔标注的 “精壮八千”“老弱妇孺一万二” 格外醒目,旁侧还放着张谦绘制的 “杭爱山安置区草图”,图上用炭笔圈出 “居住帐区”“粮草囤放区”“牧地边界”。
“治世令已明确处置方向,” 那拉珠尔抬眼看向帐内的将领与吏员,“精壮八千,需筛选无劫掠、无残杀劣迹者,补入虎贲师;老弱妇孺一万二,安置在杭爱山南侧的平坦地带,那里有水源、有草场,适合居住放牧。” 博罗(骑兵统领)立刻道:“将军,虎贲师正缺兵员,补入精壮正好增强战力,只是需严格筛选,别让阿鲁台的亲信混入。” 张谦(粮草官)则补充:“安置老弱需粮草,目前据点内有青稞五千石、干草八千斤,若按每人每日半斤青稞算,可支撑三个月,后续需从黄草谷调粮。”
驿站吏员李谦(熟悉部落)捧着 “部落名册”,上前一步:“将军,老弱安置需借部落首领之力,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的长老仍有威望,可让他们协助管理,减少抵触。” 那拉珠尔点头,手指在总册上划过:“就按你们说的,分两步走:先筛选精壮,定入伍名单;再规划安置区,落实老弱的居住与粮草。今日未时三刻,召集各区域战俘代表,宣讲治世令,明日便开始执行。”
帐外,精壮区的战俘们正围坐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未来的去向 —— 一名合丹部的精壮男子道:“不知道元军会怎么处置我们,若能回家就好了。” 旁边的别失八里部男子却道:“我听说元军缺兵,说不定会让我们当兵,若能有军饷,也比在叛军里强。” 不远处的老弱区,老人们则互相搀扶着,看着远处的草场,眼中满是对安稳的期盼,分众施策的序幕,即将拉开。
“萧虎治世令” 的传达与解读,是政策落地的基础 —— 驿卒专程从黄草谷送来令文,那拉珠尔组织将领、吏员、部落长老共同解读,明确 “精壮入伍” 与 “老弱安置” 的核心条款,结合杭爱山的实际情况(粮草、牧地、部落结构),确定政策的适配细节,避免政令与实际脱节,体现元代 “令行天下、因地制宜” 的行政逻辑。
令文的传递与核验 —— 辰时初,驿卒骑着快马抵达杭爱山据点,手中捧着裹着红绸的 “萧虎治世令”,红绸上绣着 “治世安民” 四字。那拉珠尔率将领、吏员在帐外迎接,驿卒单膝跪地,双手递上令文:“将军,萧大人令文,限三日内落实,需将处置结果回禀。” 那拉珠尔接过令文,展开核验:绢帛长三尺、宽两尺,墨笔字迹工整,首行 “萧虎治世令” 五字加粗,文末钤着 “萧虎之印” 的朱红印记,无涂改痕迹,确为真令。他对驿卒道:“辛苦你了,先去歇息,处置结果明日便会写好,你带回黄草谷。”
多人参与的令文解读 —— 那拉珠尔召集博罗(军事)、张谦(粮草)、李谦(部落)、王太医(医疗)、合丹部长老(老弱代表),围坐案前解读令文。李谦指着 “精壮无劣迹者入虎贲师” 一句:“‘无劣迹’需明确,之前核验中标记‘自愿叛乱’‘参与劫掠’的,是否排除在外?” 那拉珠尔道:“自然排除,只选‘被强征’且无劣迹的,由博罗与李谦共同筛选,避免有叛乱前科者混入军队。” 合丹部长老则问:“老弱安置的‘划牧地’,具体划在哪里?是否能让部落聚居?” 张谦指着安置区草图:“南侧平坦地带,按部落划分区域,合丹部住东片,别失八里部住西片,方便你们管理。”
政策适配的细节调整 —— 针对杭爱山的粮草现状,张谦提出:“令文说‘发青稞’,但目前据点内的青稞只够支撑三个月,需向黄草谷申请调粮五千石,否则入冬后老弱会断粮。” 那拉珠尔立刻让吏员写 “调粮文书”,注明 “杭爱山安置老弱需粮,望三日内送达”;针对虎贲师的编制,博罗道:“虎贲师现有一万五千人,补入三千精壮即可,其余五千精壮可编为‘辅兵’,负责粮草运输与营地守卫。” 那拉珠尔点头:“就按你说的,分‘正兵’与‘辅兵’,正兵入虎贲师,辅兵协助后勤。”
解读后的传令准备 —— 吏员将解读后的政策要点,抄录在十块木板上,木板用红漆写着 “精壮入伍条件”“老弱安置待遇”,如 “精壮需 18-45 岁、无劣迹、身体健康”“老弱每人每日发青稞半斤、每月发干草十斤”。李谦还让驿站吏员将政策要点翻译成各部落方言,写在羊皮纸上,准备在宣讲时发放给战俘代表,确保政策传达无偏差。
将领议事的决策过程,需 “集思广益、权衡利弊”—— 那拉珠尔围绕 “精壮筛选标准”“老弱安置细节”“资源调配” 三大核心问题,组织将领与吏员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统一方案,体现元代 “集体议事、主将定夺” 的决策传统,同时凸显人物的专业素养(博罗懂军事、张谦懂粮草、李谦懂部落)。
精壮筛选标准的讨论 —— 博罗提出 “三筛原则”:一筛年龄(18-45 岁,超出者归入老弱);二筛健康(排除重伤、慢性病者,由王太医负责);三筛品行(排除自愿叛乱、参与劫掠者,由李谦与战俘代表指认)。张谦补充:“还需登记精壮的技能,如会骑马的编入骑兵,会射箭的编入弓箭队,会木工的编入辅兵,人尽其用。” 那拉珠尔道:“就按‘三筛 + 技能登记’执行,明日辰时开始筛选,在精壮区设三个筛选点,分别负责年龄、健康、品行。”
老弱安置细节的商议 —— 李谦建议 “按部落聚居”:“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老弱,若混住易生纠纷,按部落划分区域,让长老管理,更易安定。” 张谦则规划 “安置区配套”:“需搭建一千五百顶临时帐篷(每顶住八人),设五个粮草发放点、三个医疗点、两个牧地管理处,确保老弱生活便利。” 王太医补充:“医疗点需配足够的草药,尤其是治疗老人咳嗽、孩童发烧的,还要安排医护兵定期巡诊。” 那拉珠尔一一应允,让张谦与李谦负责安置区的搭建与配套。
资源调配的方案确定 —— 粮草方面,张谦提出 “分月发放”:“每月初一发放当月青稞与干草,避免一次性发放导致浪费或被抢;发放时需登记签字(按手印,若不会写字),确保无遗漏。” 人力方面,博罗建议 “抽调百名步兵协助”:“步兵可帮忙搭建帐篷、搬运粮草、维持安置区秩序,待安置稳定后再撤回。” 那拉珠尔道:“资源调配要优先保障老弱,尤其是孤老与孤儿,需额外照顾,可让部落妇女组成‘看护队’,协助照顾他们。”
决策后的分工安排 —— 那拉珠尔明确各人间的职责:博罗负责精壮筛选与编入军队;张谦负责老弱安置区的搭建、粮草调配;李谦负责部落协调与政策宣讲;王太医负责医疗保障;合丹部长老协助管理老弱安置区。“明日辰时,各环节同时启动,每两个时辰向我汇报一次进度,” 那拉珠尔道,“务必确保政策落地,别出乱子,让战俘们感受到朝廷的治世诚意。”
精壮战俘的入伍筛选流程,需 “层层把关、公开透明”—— 按 “年龄筛查 - 健康检查 - 品行甄别 - 技能登记” 四步进行,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战俘代表参与监督,确保筛选公平,避免营私舞弊,体现元代 “选兵严谨、宁缺毋滥” 的军制传统,同时通过筛选过程的细节,展现人物的专业与公正。
年龄筛查的细致核对 —— 辰时初,精壮区东侧设 “年龄筛查点”,由两名通政院吏员负责,手持 “年龄核查表”(根据之前的战俘总册填写),逐一核实战俘的年龄。吏员会询问:“你是哪年出生的?属什么生肖?” 再对照总册上的记录,若有不符,便让部落长老或同乡佐证。一名自称 “30 岁” 的战俘,总册上记为 “35 岁”,同乡立刻道:“他确实 35 岁,去年还过了生日,只是看着年轻。” 吏员在表上注明 “年龄核实无误”,让战俘前往下一个筛选点。
健康检查的专业判断 ——“健康检查点” 由王太医带领五名医护兵负责,设在筛查点旁的临时医帐内。医护兵会让战俘活动四肢、检查伤口,王太医则重点检查是否有慢性病(如咳嗽、关节痛)。一名精壮男子手臂有旧伤,活动受限,王太医摸了摸他的手臂:“这伤已愈合,但用力会痛,不能编入正兵,可入辅兵。” 男子虽有些失落,却也点头接受,医护兵在他的 “健康表” 上标注 “辅兵”,让他继续前行。
品行甄别的公正透明 ——“品行甄别点” 由李谦与三名战俘代表(合丹部、别失八里部、阿尔泰山部各一名,均为被强征者)负责,对照 “战俘总册” 上的 “参战情况” 标注,同时接受其他战俘的指认。一名总册上标注 “被强征” 的战俘,被另一名战俘指认 “参与过抢合丹部的粮”,李谦立刻询问战俘代表,代表们点头确认,李谦便在他的表上标注 “品行存疑,排除入伍”,交由步兵带至 “待审区”。
技能登记的人尽其用 —— 最后是 “技能登记点”,由博罗的副将负责,询问战俘的擅长技能:“会骑马吗?会射箭吗?会木工、铁匠活吗?” 一名合丹部男子道:“我会骑马,之前在部落里是牧马的,能驯烈马。” 副将立刻在 “技能表” 上标注 “善骑马,编入虎贲师骑兵队”;一名别失八里部男子道:“我会木工,能修帐篷、做木椅。” 副将标注 “善木工,编入辅兵木工队”。登记完的战俘,会领到一块木牌(刻着 “正兵” 或 “辅兵”),凭牌前往对应的集结区。
虎贲师的精壮编组与军纪宣讲,需 “按能编组、严明纪律”—— 将筛选后的精壮按技能分为骑兵、步兵、辅兵,任命有威望的战俘小头目(无劣迹、有管理经验),同时宣讲虎贲师的军纪(不许劫掠、服从指挥、战时奋勇),确保编入的精壮能快速融入军队,体现元代 “治军严明、以老带新” 的军事传统。
按技能的编组细节 —— 筛选出的三千名正兵(入虎贲师),按技能分为一千骑兵、一千五百步兵、五百弓箭兵;五千名辅兵,分为两千粮草兵、一千木工兵、一千铁匠兵、一千守卫兵。骑兵队由博罗亲自挑选的百户带领,士兵均是会骑马且骑术精湛的,战马从之前缴获的叛军战马中挑选(共一千五百匹,选最健壮的一千匹);步兵队由帖木格的副将带领,士兵多是身体强壮、擅长近战的;弓箭兵则由合撒儿带领,挑选会射箭的战俘,每人发放一把角弓、三十支箭。
小头目的任命标准 —— 从正兵中挑选三十名小头目(每百人一名),要求 “被强征、无劣迹、在部落中有威望、懂基本指挥”。合丹部的男子帖木儿(曾是部落的牧马官,被强征后未参与劫掠),因在战俘中威望高,被任命为骑兵队小头目;别失八里部的男子也先(曾是部落的猎户,擅长射箭),被任命为弓箭兵小头目。博罗对小头目们道:“你们要带好自己的人,服从指挥,若有人违反军纪,你们也要担责。” 小头目们齐声应诺,纷纷表示会管好手下。
军纪宣讲的重点内容 —— 博罗在精壮集结区,向编入的精壮宣讲虎贲师的 “三大军纪”:一不许劫掠百姓,违者军法处置;二需服从上级指挥,不许违抗命令;三战时需奋勇杀敌,退缩者斩。他还补充 “入伍待遇”:“每月发青稞两石、干草二十斤,战后若立功,可赏牧地、升官职,家人也能享受朝廷的安抚政策。” 一名精壮男子问道:“若我们想家,能回去看看吗?” 博罗道:“战时不行,战后可申请探亲,朝廷会派人护送。” 精壮们听后,眼中多了几分期待,少了几分抵触。
初步训练的启动 —— 宣讲结束后,小头目们带领各自的队伍,开始简单的训练:骑兵队练习骑马列队,保持阵型;步兵队练习长矛刺杀,动作整齐;弓箭兵练习拉弓瞄准,提高精度。训练场上,口号声此起彼伏,精壮们的动作虽还不熟练,却格外认真,之前的颓丧之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军人的锐气。博罗看着训练的场景,对那拉珠尔道:“将军,这些精壮底子不错,再练半个月,就能编入虎贲师参战了。”
老弱安置区的选址与搭建,需 “依山傍水、便利生活”—— 选址在杭爱山南侧的平坦地带,靠近水源与牧地,按部落划分区域,搭建临时帐篷,配套粮草发放点、医疗点、牧地管理处,确保老弱的基本生活需求,体现元代 “因地制宜、便民安置” 的治民逻辑。
选址的实地考察 —— 张谦与李谦带着十名步兵、两名部落长老,前往杭爱山南侧考察。他们沿着溪流而行,最终选定一片长百丈、宽八十丈的平坦地带:东侧是溪流(水源充足),西侧是开阔的牧地(可放养家畜),北侧靠近松树林(可砍柴取暖),南侧是缓坡(无洪水风险)。合丹部长老道:“这里之前是我们部落的临时牧地,土壤肥沃,水源干净,适合居住。” 张谦点头,让步兵用白石灰在地上画出区域边界:“东片给合丹部,西片给别失八里部,中间设公共区域(粮草发放点、医疗点)。”
帐篷的搭建与分配 —— 博罗抽调两百名步兵,协助搭建临时帐篷。帐篷用叛军的旧帐篷改造,不够的则用松木与麻布新搭,共搭建一千五百顶,每顶帐篷长三丈、宽两丈,可住八人(老弱多,人均空间足够)。帐篷内铺三层干草(防潮保暖),角落设一个小炭盆(用于取暖,炭从松树林砍伐后烧制)。搭建好后,李谦按 “家庭组” 分配帐篷:合丹部的娜仁带着两个孩子,与另外两户人家(共七人)住一顶帐篷;九十岁的帖木格老人,与两名孤老住一顶帐篷,方便互相照顾。分配结果写在木牌上,挂在帐篷门口,老弱们按木牌找自己的帐篷,秩序井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