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杭爱编籍(1 / 2)
1072 章:杭爱编籍(至元四十六年秋留居老弱编入元廷户籍)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安置区,辰时的阳光刚漫过帐篷顶,张谦(巡检司汉官)已带着两名文书吏员,在空地上搭起临时案台。案台上铺着青色麻布,整齐摆放着 “户籍册”(桑皮纸装订,蒙汉双语书写,每页印着 “户号、户主、人口、牲畜、牧地” 栏)、“登记笔”(狼毫笔与炭笔,前者写汉文,后者写蒙古文)、“印泥盒”(朱砂印泥,用于按手印),还有一叠空白的 “户籍勘合”(用于临时证明,待户籍牌制成后替换)。
帖木格(巡检司草原吏员)牵着马,带着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的三名长老走来,马背上驮着一筐木牌坯 —— 这些是昨日从杭爱山工匠坊运来的铜制坯料,长三寸、宽两寸,顶部预留穿绳孔,待刻上虎首标识与户信息,便是正式的户籍牌。“张大人,工匠说今日午后就能刻好第一批虎首牌,先给合丹部的老弱发,他们住得近,方便登记,” 帖木格将木牌坯放在案台下,“昨日已让长老们传讯,每户来一个主事的,带好自家的牲畜计数,别漏了。”
张谦拿起一本户籍册,翻开首页,上面盖着 “杭爱山巡检司印”:“咱们按部落分批次编户,今日合丹部,明日别失八里部,后日混合部落,每部派两名长老协助 —— 您帮着认人,别让外部落的混进来;长老们帮着翻译,有的老弱不懂汉文,得跟他们说清楚,编户是为了以后发粮草、分牧地更方便,不是要多征税。” 正说着,合丹部的娜仁牵着阿古拉走来,怯生生地问:“张大人,编户要写啥呀?我家就我和阿古拉,羊也只有三只,会不会写漏了?” 张谦温和笑道:“放心,一户都不会漏,你报,我让吏员记,写完了还会念给你听,没错了再按手印。”
此时,工匠坊的两名工匠抬着木架走来,架上摆着十块刚刻好的户籍牌 —— 牌面正中是简化的虎首浮雕(元廷边疆户籍专用标识),左侧刻蒙古文 “合丹部”,右侧刻汉文户号,底部刻户主姓名。工匠头目道:“大人,按您的要求,虎首刻得浅些,不容易磨掉;字用阴刻,涂了黑漆,清楚得很。” 张谦拿起一块,对着阳光看,虎首纹路清晰,字迹工整,满意地点点头:“好,午后就按这个标准送,别耽误了发牌。” 空地上,牧民们渐渐聚拢,杭爱山老弱部众的编户工作,在晨雾中正式启动。
编户的背景与筹备,需 “明需求、备万全”—— 结合战后部众流动无序(需定籍管控)、民生保障无据(需依户籍发青稞)的实际,按元代编户规制,筹备 “籍册、牌坯、人员”,明确 “不滥征、重民生” 的原则,体现元代 “编户先备,靶向施策” 的行政逻辑。
战后编户的核心需求梳理 —— 张谦与帖木格在筹备会上,梳理出编户的三大必要性:一是 “部众管控需依据”,平叛后有零星外部落牧民迁入,若不编户,分不清谁是本地老弱、谁是外来者,易藏余党;二是 “民生保障需凭证”,之前发青稞、分牧地靠记忆,常有漏发,编户后按册发放,一户不差;三是 “牧地管理需依据”,牧地边界偶有纠纷,编户时登记每户牧地面积,以后纠纷可按户籍册调解。“去年合丹部有户牧民,因为没登记,冬天没领到青稞,冻饿了好几日,” 张谦翻着之前的发放记录,“编户后,这种事绝不会再发生。”
编户物资的细致筹备 —— 物资分为三类:一是文书类,户籍册(按预计千户准备 1200 本,每本 30 页)、户籍勘合(1200 张,桑皮纸制,盖巡检司印,临时替代户籍牌)、登记表格(提前印好栏目标识,减少书写时间);二是标识类,铜制户籍牌坯(1200 块,从元军军械库调拨铜料,工匠坊打造)、虎首模具(专门定制,确保每块牌的虎首一致)、黑漆(用于涂字,防磨损);三是工具类,狼毫笔(20 支,写汉文)、炭笔(30 支,写蒙古文)、朱砂印泥(5 盒,按手印)、木尺(10 把,测量户籍牌尺寸)。帖木格补充:“还得备些温水和青稞饼,老弱登记时容易饿,让他们歇着吃点,登记得更仔细。”
编户人员的分工明确 —— 组建 “登记组、核验组、制牌组、宣传组” 四组:登记组(张谦 + 4 名文书吏员,负责逐户登记信息)、核验组(帖木格 + 6 名部落长老,负责认人、核信息,防止错漏)、制牌组(2 名工匠 + 5 名辅兵,负责雕刻户籍牌、涂漆)、宣传组(2 名蒙古兵 + 2 名汉兵,负责在安置区广播,告知编户时间、地点、需带物品)。张谦道:“每组各司其职,登记组和核验组要配合好,登记一户,核验一户,别等全部登完再核,错了难改。” 帖木格也道:“长老们会提前入户,告诉牧民带‘牲畜计数’‘家庭人口清单’,来了就能登,不耽误时间。”
编户原则的宣导强调 —— 在安置区张贴 “编户三原则” 木牌:一是 “自愿登记,不强迫”,外来牧民若不愿入籍,可暂发临时勘合,半年后再定;二是 “如实登记,不隐瞒”,人口、牲畜、牧地需如实报,隐瞒者不发青稞;三是 “编户后福利不变”,仍按原标准发青稞、分牧地,不额外征税、不强征。宣传组的士兵用蒙古语和汉文轮流广播:“编户是为了大家好,以后领粮有凭证,丢了也能补,不是要为难大家!” 合丹部的老牧民帖木格听后,对身边人说:“只要不少发青稞,登就登,省得以后漏了。”
筹备后的现场检查 —— 编户前一日,张谦与帖木格检查临时登记点:案台是否够(搭了 10 张,每部落 2 张)、遮阳棚是否搭好(防止老弱晒着)、物资是否齐(户籍册、笔、印泥均按数摆放)、工匠是否到位(工匠坊已安排好,明日一早送牌坯)。发现合丹部的登记点离帐篷远,张谦让辅兵再搭两张案台,移到帐篷区附近:“老弱走不动远路,近点好,别让他们累着。” 检查完,两人又演练了一遍登记流程,确保次日顺利启动。
元代户籍制度的依据与适配,需 “循制度、适边情”—— 依据元代 “诸色户计” 中的 “蒙古部众户” 规制,结合杭爱山老弱的特殊性(无精壮、多游牧),调整编户内容(增加牲畜、牧地登记),明确汉官与部落吏员的分工,体现元代 “制度统一,因地制宜” 的治理逻辑。
元代 “诸色户计” 的制度参照 —— 张谦从巡检司文书库取出《大元通制?民政》,翻到 “蒙古部众户” 章节:“制度规定,蒙古边疆部众编户,需登记‘户主姓名、族属、家庭人口(性别、年龄)、牲畜数量(牛羊马)、牧地四至、依附关系’,与中原的‘民户’登记不同,更侧重游牧相关信息。” 他对文书吏员道:“咱们的户籍册,就按这个框架来,把‘牧地四至’细化为‘东到某木牌、西到某溪流’,牧民好理解,以后也方便查。” 帖木格补充:“草原部众认‘木牌、溪流’这些标记,比认‘几里地’清楚,登记时要让他们指认边界,咱们再画在户籍册上。”
边疆编户的特殊性调整 —— 针对杭爱山老弱的特点,在制度基础上做三点调整:一是 “人口登记简化”,老弱多记不清出生日期,可只登记 “成年 \/ 未成年”“能劳作 \/ 不能劳作”,不记具体年份;二是 “牲畜登记灵活”,游牧牲畜数量有波动,可登记 “平均数量”,每季度更新一次;三是 “牧地登记弹性”,若牧地未固定,可先登记 “临时牧地范围”,待巡检司划定后再补填。张谦道:“不能照搬中原的登记方式,老弱记不住那么多细节,简化了才好执行,不然登错了反而麻烦。” 文书吏员按调整后的内容,重新印制了户籍册的栏目标识。
汉官与部落吏员的分工依据 —— 按《元史?百官志》“边疆编户,汉官掌文牍勘合,部落吏员掌识认族属” 的规定,明确分工:张谦负责审核户籍册的文书规范(字迹、格式、印鉴)、签发户籍勘合;帖木格负责确认牧民的族属(是否为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等本地部落)、核实牧地边界(是否与部落划分一致);长老们协助确认家庭关系(如娜仁与阿古拉是母子,避免误登为收养)。“去年中都来的官,不懂部落情况,把别失八里部的牧民登到合丹部,闹了好久纠纷,” 帖木格道,“这次咱们分工清,不会再犯这错。”
编户与赋役的脱钩说明 —— 元代中原民户编户后需承担税役,但边疆老弱特殊,张谦在户籍册首页注明 “本户为‘老弱赡养户’,免缴赋税、免服差役,仅为管控与福利发放用”,并盖巡检司印,让牧民放心。他对前来咨询的牧民道:“你们是朝廷赡养的老弱,编户只是为了发粮方便,不用交税,也不用干活,这点写在册子上,不会变。” 别失八里部的也先听后,道:“之前怕编户后要交税,现在看册子上写着,就放心了。”
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 建立 “双层监督”:一是内部监督,张谦与帖木格每日抽查 10% 的户籍册,检查信息是否准确、分工是否到位;二是外部监督,在登记点设 “意见箱”,牧民若发现登记错误或人员刁难,可投信反映,每日开箱处理。张谦道:“监督不是不信任大家,是为了把编户做好,别出岔子,让大家都满意。” 帖木格也道:“长老们也会监督,若有吏员刁难,我们会直接找张大人,绝不姑息。”
户籍牌的制作与规范,需 “依标识、明信息”—— 按元代边疆户籍牌的规制,制作铜制虎首户籍牌,明确牌面信息(官府标识、户信息)、制作流程(打造 - 雕刻 - 核验 - 涂漆),确保牌证统一、耐用,体现元代 “牌证管理,规范统一” 的标识逻辑。
户籍牌的材质与规格确定 —— 户籍牌选用铜制(比木牌耐用,不易损坏,适合草原潮湿环境),规格按元代边疆标准:长三寸(约 10 厘米)、宽两寸(约 6.7 厘米)、厚三分(约 1 厘米),顶部钻直径五分(约 1.7 厘米)的穿绳孔(穿牛皮绳,方便牧民挂在腰间)。工匠坊头目道:“铜料是军械库剩下的,纯度够,刻字不容易变形;厚度三分,拿在手里有分量,也不容易弯。” 张谦让工匠做了一块样品,递给帖木格:“您拿给长老们看看,牧民们习惯挂在腰间,这尺寸和重量合适吗?” 帖木格试挂了几日,反馈:“合适,不重,挂在腰间不碍事,骑马也不会掉。”
虎首标识的雕刻规范 —— 虎首是元廷边疆户籍的专用标识(象征虎卫管控,与之前的虎卫标识呼应),雕刻有严格规范:虎首占牌面的三分之一,居中,简化浮雕(避免复杂纹路易磨损),虎目圆睁,虎耳立起,线条流畅。工匠用定制的虎首模具,先在铜坯上压出轮廓,再用刻刀细化纹路。张谦要求:“每块牌的虎首必须一致,不能有的大有的小,模具压完后,要再检查,纹路不清楚的要重刻。” 工匠们按规范制作,第一批十块牌的虎首,大小、纹路均一致,张谦看后点头:“就按这个来,统一了才像朝廷的牌证。”
牌面信息的内容与布局 —— 牌面信息分四部分:顶部(穿绳孔下)刻蒙古文 “元廷户籍”,左侧刻蒙古文(户主姓名 + 族属,如 “娜仁?合丹部”),右侧刻汉文(户号 + 牧地简记,如 “户 001?松树林东”),底部刻巡检司印(阴刻,小而清晰,防伪造)。信息排列疏密有致,字体为楷书(蒙古文用官方楷体,汉文用馆阁体),大小适中,方便辨认。帖木格建议:“牧地简记要写牧民熟悉的标记,比如‘狼纹木牌西’,别写‘北纬 xx’,他们看不懂。” 张谦采纳,让文书吏员提前整理各户的牧地标记,交给工匠雕刻。
制作流程的质量把控 —— 制作分四步:第一步,铜坯裁剪(按规格裁剪,打磨边缘,防划伤手);第二步,虎首雕刻(模具压轮廓 + 刻刀细化);第三步,信息刻写(先写样,再刻,避免刻错);第四步,涂漆与打磨(刻好的字涂黑漆,晾干后整体打磨,让牌面光滑)。每步都有工匠负责检查:裁剪后检查尺寸,雕刻后检查纹路,刻字后检查内容,涂漆后检查是否均匀。“有一块牌把‘合丹部’刻成‘别失八里部’,我们立刻重刻,” 工匠头目道,“张大人说,信息错了比没牌还糟,不能马虎。”
户籍牌的核验与编号 —— 制成的户籍牌,先由帖木格核验族属与牧地标记(确认无错),再由张谦核验户号与印鉴(户号按登记顺序编,从 001 开始,不重复),核验无误后,按部落分类存放,每块牌系上三尺长的牛皮绳(方便牧民悬挂)。张谦还制作 “户籍牌登记册”,记录每块牌的 “户号、户主、制作日期、核验人”,方便后续补领(若牌丢失,可按册补做)。“这册子要好好存,以后牧民丢了牌,凭着册子就能补,不用重新登记,” 张谦对文书吏员道,“补牌时要收工本费(半石青稞),避免有人故意丢牌。”
编户流程的细化与实操,需 “分步骤、重细节”—— 将编户分为 “登记 - 核验 - 制牌 - 发放 - 存档” 五步,每步明确操作标准与人员配合,结合牧民实际情况(老弱多、识字少),采取 “口述代笔、现场念册” 等方式,确保流程顺畅、信息准确,体现元代 “编户流程,细致务实” 的行政逻辑。
第一步:入户通知与资料收集 —— 编户前一日,长老们入户通知:“明日辰时到登记点,带好家里的人口数(谁能劳作、谁不能)、牲畜数(羊、牛各多少)、牧地在哪(东到哪、西到哪),不会说汉话的,我们帮着翻译。” 同时,收集特殊户信息(孤寡、残疾),标注在 “特殊户清单” 上,方便登记时优先处理。合丹部的娜仁是孤儿寡母,长老特意记下:“她家就两人,羊三只,牧地在松树林东,明日我陪她去登记,帮她报信息。” 通知后,长老们将收集的信息汇总给帖木格,提前核对,减少登记时的疑问。
第二步:现场登记与口述代笔 —— 登记点按部落分设,每户派一名主事者前来,老弱可由子女或长老陪同。登记时,文书吏员按户籍册栏目,逐一向牧民提问:“户主姓名?”“家里有几口人,分别是?”“有多少羊、牛?”“牧地东到哪、西到哪?” 牧民口述,吏员记录(汉文与蒙古文双语),不会写字的牧民,由吏员代笔后,念给牧民听:“您家是户主娜仁,人口两人(您和阿古拉),羊三只,牧地东到狼纹木牌 15 号,西到黑水河,没错吧?” 确认无误后,牧民在户籍册上按手印(用朱砂),不会按的,由长老协助。
第三步:双重核验与信息修正 —— 登记完一户,核验组立刻跟进:帖木格核对 “族属与牧地”(确认娜仁是合丹部,牧地与部落划分一致),长老核对 “家庭人口与牲畜”(确认娜仁家确实是两人三羊,无隐瞒)。若发现错误,当场修正:别失八里部有户牧民,误将 “羊五只” 报成 “三只”,长老立刻指出:“你家上周还跟我借过羊,明明是五只,怎么说三只?” 牧民只好如实更正,吏员重新记录,再让牧民按手印。张谦抽查时强调:“核验要严,现在错了不改,以后发粮、分牧地都会错,害了牧民也害了咱们。”
第四步:户籍牌制作与领取通知 —— 登记核验完一户,吏员将 “户号、户主、族属、牧地” 信息交给制牌组,工匠按信息刻制户籍牌(当日登记,次日领取)。领取时,需户主本人前来,出示 “户籍勘合”(登记时发的临时凭证),核对无误后,领取户籍牌,在 “发放册” 上按手印。若户主不便前来(如瘫痪),可由亲属代领,需带亲属的身份证明(长老签字)。合丹部的九十岁老牧民帖木格,由孙子代领,孙子出示勘合与长老证明,工匠核对后,将牌交给孙子:“这牌要挂好,丢了补起来麻烦。”
第五步:户籍册存档与动态更新 —— 每日登记结束后,文书吏员将户籍册按部落整理,每部落装订一本,盖上 “杭爱山巡检司印”,存入巡检司文书库(库内铺防潮木板,放樟脑防虫)。同时,建立 “户籍更新册”,记录后续的 “出生、死亡、迁入、迁出”:新生儿出生,三个月内登记,补做户籍牌;家人死亡,注销户籍,回收户籍牌;外来牧民迁入,按流程登记,发新牌;本地牧民迁出,注销户籍,收回牌。张谦道:“户籍不是登完就不管了,要常更常新,才能一直管用。”
部落长老的协同与牧民疑虑化解,需 “依俗沟通、以信破疑”—— 长老们凭借在部落中的威望,协助召集牧民、解释编户意义、化解 “编户即征税”“编户即强征” 等疑虑,同时协助确认部落内信息(如家庭关系、牧地边界),弥补汉官对部落习俗的不熟悉,体现元代 “边疆编户,以俗助力” 的治理逻辑。
长老协助召集与引导 —— 编户当日,长老们早早来到登记点,按部落分组,引导牧民排队:“合丹部的这边排,别失八里部的那边,按户号来,别挤,每户都能登到。” 遇到不愿登记的牧民,长老们耐心劝说:“娜仁,你家去年漏发青稞,就是因为没登记,这次登了,以后每月都能领到,不会漏了;” 对犹豫的外来牧民,长老道:“先登临时勘合,半年后你若想走,再销掉,不勉强,这样你在杭爱山也能领粮,不用饿肚子。” 在长老们的引导下,牧民们有序排队,无一人闹事。
编户意义的通俗解释 —— 长老们用牧民熟悉的语言,解释编户的好处:“这户籍牌就像咱们的‘身份证明’,丢了青稞领不到,拿牌去就能补;牧地被人占了,拿牌去巡检司,就能要回来;以后去中都探亲,拿牌去驿站,还能住店,不用被当成坏人。” 合丹部的牧民巴特尔问:“会不会登了记,以后就不让咱们放羊了?” 长老道:“怎么会?登了记,牧地才是你的,别人抢不走,更能安心放羊。” 通俗的解释,让牧民们渐渐明白编户不是 “添麻烦”,而是 “保权益”。
疑虑的针对性化解 —— 针对牧民最担心的 “编户后征税、强征”,长老们结合朝廷政策与自身经历化解:一是 “征税疑虑”,长老们拿出张谦给的 “免征税文书”,念给牧民听:“文书上写着,老弱户免征税,只发青稞,不缴粮;” 二是 “强征疑虑”,长老道:“我家儿子没登籍,也没被强征,登了籍的,朝廷更不会强征,因为文书上写着‘老弱户免差役’。” 还有牧民担心 “户籍牌丢了怎么办”,长老们道:“丢了去巡检司补,交半石青稞,就能重做,比丢了青稞领不到强。” 疑虑化解后,牧民们登记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部落信息的准确确认 —— 长老们熟悉部落内的每一户,能准确确认信息:一是 “家庭关系”,别失八里部有户牧民,想把收养的孩子说成亲生,长老立刻指出:“这孩子是去年从阿鲁台部逃来的,不是你亲生的,要如实登,不然孩子以后领不到粮;” 二是 “牧地边界”,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两户牧民,争一块牧地,长老们现场指认:“这块地是合丹部的,去年划分时我在场,木牌还在呢,” 帮吏员准确登记牧地信息,避免纠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