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8章 班师归朝(1 / 2)

加入书签

1078 章:班师归朝(至元四十七年秋那拉珠尔平叛军返中都)

至元四十七年秋的杭爱山主驿站,辰时的霜气还未散尽,那拉珠尔(平叛军主将,蒙古千户)已身着玄铁铠甲,站在营帐前清点兵力。帐外,三千平叛军士兵列成三队,甲胄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队列前堆放着战利品 —— 阿鲁台残党的黑色战旗二十面、铜制兵器三百件、俘虏叛兵头目五人,旁侧的 “班师名册” 上,清晰记录着 “实返兵力两千九百八十人,阵亡二十人,重伤五人”。

帖木儿(杭爱山领主)捧着 “防务交接册” 走来,册上用蒙汉双语写着 “杭爱山防务已交部落护卫队,驿站核验点正常运行,物资通道畅通”,他递过册子:“那将军,按您的吩咐,牧地纠纷已全调解,残兵余党无踪迹,您可放心班师,若有异动,我即刻派驿卒报中都。” 那拉珠尔接过,指尖划过 “阵亡士兵名单”,轻声道:“阵亡的二十人,家属抚恤金需按元廷规制加倍,你帮我盯着,别出岔子。”

此时,驿卒送来萧虎的密信,信中写道:“朝廷已准班师,我率百官于中都外十里亭设迎仪,沿途驿站已备好粮草,你需约束士兵,勿扰百姓,归朝后论功行赏,虎家儿郎,当显虎威。” 那拉珠尔看完,将信递给副将也速该:“传我将令,今日午时出发,走集宁路 - 兴和站 - 中都路线,每日行五十里,驿站休整,不得急行,若有士兵违纪,军法处置!”

副将应声而去,士兵们开始收拾行装:有的将战利品装车,有的给战马喂最后一把干草,有的摸出贴身的家信,反复摩挲。那拉珠尔望着远处的草原,心中清楚:这场平叛,从春到秋,终是结束了,今日班师,既是给朝廷交差,也是给阵亡的弟兄们一个交代 —— 中都的迎接,不仅是荣耀,更是对所有将士的认可。

一、班师背景:平叛收尾与边疆安定

杭爱山平叛已近半年,那拉珠尔率平叛军历经 “落马坡围捕”“松树林夺粮”“黑水河追剿” 三战,阿鲁台残党主力被灭,仅余小股逃散,边疆局势趋于稳定。战后的杭爱山,牧户房屋重建完毕,物资通道开通,帖木儿的领主职权已稳固,部落间的牧地纠纷、粮草短缺等问题均获解决,已无需大量平叛军驻守。

那拉珠尔在班师前十日,向枢密院递上 “班师奏疏”,详述平叛成果:“阿鲁台残党头目五人被俘,战旗二十面缴获,兵器三百件收缴,残兵逃散者不足百人,已命帖木儿率部落护卫队后续清剿;杭爱山民生恢复,牧民安居,防务交接完毕,无驻守必要,恳请朝廷准班师。” 奏疏附 “阵亡士兵名单”“战利品清单”“防务交接方案”,以证班师条件成熟。

枢密院接到奏疏后,召开议事会,伯颜(枢密使)道:“杭爱山已稳,平叛军久驻耗费粮草,且中都需兵力镇守,当准班师;但需留百人戍边,协助帖木儿清剿残党余孽,确保无后顾之忧。” 萧虎补充:“班师需选吉日,沿途驿站需提前筹备粮草,中都需设迎师仪,既显朝廷威德,也安抚将士军心 —— 那拉珠尔是虎家旧部,此次平叛有功,迎仪需隆重,让将士们知朝廷不忘其功。”

朝廷准奏后,派驿卒将 “班师令” 送抵杭爱山,令中明确:“平叛军主力三千人班师,留百人戍边,由副将也速台统领;那拉珠尔率主力归朝,沿途需约束士兵,不得扰民,归朝后于太庙献捷,再论功行赏。” 那拉珠尔接到班师令时,正与帖木儿核查戍边士兵的粮草储备,他对帖木儿道:“这百人就交给你,若遇残兵,可凭虎符调驿卒支援,中都若有消息,我会第一时间传你。”

班师前一日,那拉珠尔在杭爱山主驿站召开 “将士大会”,宣布班师消息:“弟兄们,平叛已毕,朝廷准咱们回家了!明日出发,回中都,见妻儿!但记住,路途中需守纪律,别给平叛军丢脸,别给虎家丢脸!” 士兵们闻言,欢呼声震天,有的甚至落下泪来 —— 离家半年,终于能归乡,这份激动,盖过了所有疲惫。

二、班师筹备:兵力清点与物资整备

班师筹备需 “清兵力、核物资、整纪律”,那拉珠尔成立 “班师筹备组”,由副将也速该、参军脱脱、军需官李三组成,分三队负责,确保班师有序,不遗漏任何细节。

兵力清点由也速该负责:他逐队核对士兵姓名、籍贯、甲胄编号,与战前名册比对,确认 “实返两千九百八十人,阵亡二十人,重伤五人(需用马车护送)”。对重伤士兵,也速该安排 “每两人护一人,马车铺干草,配军医随行”;对阵亡士兵的遗物,单独装箱,贴上姓名标签,计划归朝后交其家属。清点中,发现一名士兵因思念家人,私藏部落牧民赠送的羊皮,也速该按纪律没收,那拉珠尔却道:“羊皮归他吧,算是牧民的心意,但需告知,不可私藏战利品,违者必罚。”

物资整备由李三负责:分 “战利品、军需、将士私物” 三类整理 —— 战利品装十辆牛车,战旗单独存放(避免磨损),兵器用粗布包裹(防生锈),俘虏单独囚车押送(每车两人,配两名士兵看守);军需备足三十日粮草(青稞一千五百石、肉五百斤),装二十辆牛车,按每日五十里的行程分配,确保每到一处驿站,无需额外调拨;将士私物限每人一袋,由士兵自行保管,李三逐一检查,避免携带违禁品(如部落私藏的铁器)。

纪律整顿由脱脱负责:他重新宣讲 “班师纪律”:“一不得扰民,沿途不得擅入牧民帐篷、村庄,不得强买强卖;二不得急行,每日辰时出发,申时休整,确保士兵不疲劳;三不得违纪,饮酒、赌博、斗殴者,轻则鞭刑,重则斩首。” 脱脱还在每队设 “纪律官” 一名,负责监督,每日上报纪律情况。有两名士兵因赌钱争执,脱脱按纪律各打二十鞭,警示全军:“班师途中,纪律比作战时更重要,谁坏了规矩,谁就别想回中都见家人!”

班师前一日,那拉珠尔亲自检查筹备情况:查看重伤士兵的马车是否铺足干草,战利品是否装箱牢固,粮草是否按日分配,纪律官是否到位。检查到俘虏囚车时,他叮嘱看守士兵:“善待俘虏,别虐待,他们是朝廷的战俘,需押回中都受审,若有死伤,唯你们是问。” 筹备完毕,那拉珠尔在 “班师筹备册” 上签字:“诸事就绪,明日午时出发。”

筹备中的人文关怀,让士兵们倍感温暖:李三给每名士兵发了一块 “解乏糕”(青稞与芝麻制成),脱脱给思乡的士兵读家信(有的士兵不识字),那拉珠尔亲自给战马检查马蹄铁。士兵们道:“将军想得细,咱们就算走五十天,也心甘情愿。”

三、班师路线:驿道规划与沿途保障

班师路线选择 “杭爱山主驿站→集宁路驿站→兴和站→怀安站→中都”,全程八百里,均沿元代官方驿道,既确保路况平坦,又便于沿途驿站补给,避免走偏僻小路遭遇残兵或迷路,路线规划兼顾 “安全、效率、舒适”,体现对士兵的体恤。

路线确定前,那拉珠尔派勘探队提前探路:确认集宁路驿站的粮草已备足(青稞三百石、水两百桶),兴和站的牛车维修坊可正常使用(铁匠已到位,备足车轴、铁钉),怀安站的医疗设施齐全(军医两名,备足草药、绷带),沿途无残兵踪迹,牧户与村庄均已通知 “平叛军班师,勿慌”。勘探队还在路线旁插木牌,标注 “每日行程终点”“驿站位置”“水源点”,避免士兵迷路。

沿途驿站的保障由转运司协调:集宁路驿站驿丞张谦提前清理五间营房,供将领休息,士兵则在驿站外搭帐篷;兴和站驿丞备好干草两千斤,供战马食用,还设 “温水桶” 二十个,供士兵洗漱;怀安站驿丞联系周边村庄,采购新鲜蔬菜(草原缺菜,士兵多有上火),每站还配两名向导,协助军队找最优路线,避免绕远。

那拉珠尔对每日行程做详细安排:辰时从驿站出发,午时在沿途水源点休息,吃干粮;未时继续前行,申时抵达当日终点驿站,士兵休整、喂马,将领召开 “每日复盘会”,总结当日纪律、行程,调整次日计划。遇雨天,便在驿站停留,不冒雨行军,避免士兵生病、物资受损。一次,行至兴和站附近,遇小雨,那拉珠尔当即下令:“今日不前行,驻兴和站,待雨停再走,宁可晚一日,不可让弟兄们淋雨!”

路线中的安全防范也不松懈:每队前设三名探马,提前十里探查路况,若遇可疑人员,及时回报;俘虏囚车由十名士兵护送,走在队伍中间,避免被残兵劫走;夜晚驿站外设五处岗哨,每两时辰换班,确保军队安全。那拉珠尔道:“班师不是撤军,安全不能松,咱们要带着所有弟兄,完整回中都,不能再有人伤亡。”

四、中都筹备:迎师仪制与百官协调

萧虎作为迎师仪的主导者,在班师令下达后,便开始筹备中都的迎接事宜,遵循元代 “边军班师迎仪” 规制,设 “迎师台、献捷区、赏赐区”,协调百官位次,确保仪式隆重且有序,既显朝廷权威,又彰显对平叛军的重视。

迎师台的搭建选在中都外十里亭,由工部负责:台高两丈,宽三丈,用松木搭建,台面铺红色毡毯,台后悬 “大元龙旗”,台侧设 “百官席”(按官职高低排列,中书省官员居左,枢密院官员居右),台前设 “献捷区”(放战利品、俘虏),台旁设 “赏赐区”(放黄金、绸缎、青稞等赏赐物资)。工部用五日搭建完毕,萧虎亲自检查:“龙旗需再挂高三尺,确保士兵老远能看见;百官席的垫子要厚些,百官需站立迎接,垫子薄了易累。”

百官协调由中书省负责:哈剌哈孙(中书左丞)按 “官职层级” 定百官迎接位次:萧虎(枢密院同知,主迎)居首,伯颜(枢密使)次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官员按品级排列,翰林院史官居末(负责记录仪式)。哈剌哈孙还通知百官:“迎仪当日需着朝服(文官着青色襕衫,武官着紫色襕衫),辰时前到十里亭集合,不得迟到;迎接时需肃立,待那拉珠尔率军抵达,再按礼行礼,不得喧哗。”

赏赐物资的筹备由户部负责:按元廷 “平叛赏赐规制”,准备 “主将赏赐”(黄金五十两、绸缎十匹、金腰带一条、世袭千户俸禄)、“副将赏赐”(黄金二十两、绸缎五匹)、“士兵赏赐”(每人白银二两、青稞一石、放假一月)、“阵亡士兵抚恤”(家属黄金十两、青稞五石、免徭役三年)。户部还将赏赐物资分类装箱,贴上标签,放在赏赐区,由专人看守,避免混乱。

迎仪流程的确定由萧虎与幕僚商议:辰时三刻,百官在迎师台两侧肃立,龙旗升起;巳时,那拉珠尔率军抵达,列阵于台下;萧虎上前,向那拉珠尔献 “接风酒”(青稞酒,用银碗盛);那拉珠尔献捷(呈战利品清单、俘虏);萧虎宣读圣旨,宣布赏赐;最后,百官与士兵共同欢呼,仪式结束,军队随百官入城,前往太庙献捷。流程中,萧虎特意加入 “阵亡士兵悼念” 环节:在献捷前,全体肃立,默哀片刻,以慰亡灵。

筹备中的细节调整,体现萧虎的细致:他发现赏赐区的白银包装太简陋,让户部换用红色纸袋;担心士兵入城后拥挤,让兵部提前清理入城道路,安排辅兵疏导百姓;怕那拉珠尔久居草原,不适应中都气候,让太医署准备 “解燥汤”,在入城后供将士饮用。萧虎道:“迎仪不是走过场,要让将士们感受到朝廷的心意,这样他们才会更忠心。”

五、班师途中:将士风貌与军民互动

班师途中,平叛军展现出严明的纪律与高昂的士气,沿途与草原部落、中原村庄的百姓互动频繁,既有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也有百姓对军队的爱戴,这些细节,让班师之路不仅是 “归乡路”,更是 “军民连心路”。

每日行军中,士兵们队列整齐,甲胄鲜明,无一人擅自离队。清晨出发时,士兵们会先给战马梳理鬃毛,检查甲胄是否牢固;行军途中,若遇草原牧民的羊群挡路,士兵们会绕行,不驱赶羊群;若遇水源点,会让战马先饮,再自己喝,确保战马体力充足。那拉珠尔骑马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停下来,询问士兵是否疲惫:“若有走不动的,就到牛车上歇会儿,别硬撑,咱们不急着赶路。”

途经集宁路驿站时,帖木儿派部落长老送来二十只羊、五十斤奶酪,给士兵们加餐。长老们围着士兵,递上奶酪:“多谢将军和弟兄们打跑叛军,咱们才能安稳放羊,这点东西,是部落的心意。” 士兵们接过奶酪,有的当场品尝,有的小心收好,想带回家给孩子吃。那拉珠尔对长老道:“平叛是咱们的本分,多谢部落的心意,以后杭爱山就靠你们了。”

行至兴和站附近的中原村庄时,村民们在路边摆上茶水、馒头,迎接军队。一位老妇人握着士兵的手,泪道:“我儿子也在军中,你们能平安回来,真好!” 士兵们接过茶水,连声致谢,有的还帮村民挑水、劈柴,短暂的互动,充满温情。脱脱道:“咱们打仗,就是为了让百姓安稳,现在百姓记着咱们,再苦也值。”

途中的夜晚,驿站外的帐篷里,士兵们会围坐在一起,聊家乡的事:有的说回家要给妻子买绸缎,有的说要带孩子去中都的市集,有的则拿出阵亡弟兄的家信,轻声读给大家听,约定回中都后,替弟兄们看望家人。那拉珠尔偶尔也会加入,给士兵们讲中都的变化:“中都的布坊多了,市集上的水果也多了,你们回去,就能尝到新鲜的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