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潜蓄实力(2 / 2)
虎卫监督人员每日都会记录 “忽必烈的行踪”,比如 “辰时在北城卫校场查看训练,午时与李谦商议巡逻路线,申时返回王府”。忽必烈对此从无抵触,甚至主动配合:监督人员想查看训练记录,他便让人立刻拿来;想跟随巡逻,他便让其一同前往;想与士兵交谈,他也不阻拦。一次,虎卫监督长张诚想查看王府的粮库,怀疑他私藏粮食接济禁军,忽必烈便亲自带张诚去粮库:“张大人尽管查,王府的粮食都是按宗室定额拨付,若有私藏,任凭处置。” 张诚查看后,发现粮库确实没有多余粮食(忽必烈已将调拨给北城卫的粮食,算入 “中枢应急粮” 的账目),便在记录中写道:“忽必烈依规行事,无私藏粮食之举。”
面对白虎堂暗卫的暗中监控,忽必烈则用 “实务透明” 化解。他知道暗卫会跟踪自己与中层将领的接触,便将 “与将领议事” 放在卫所的公开场合,比如校场的凉亭、卫所的议事厅,从不私下会面。一次,他与张达商议东驿路的岗哨设置,特意选在东城卫的议事厅,还让士兵们在厅外候命,暗卫在厅外能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全是关于防务的实务,没有半句结党的话语。暗卫将此情况汇报给刘七,刘七又转告萧虎,萧虎对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懂规矩,不搞私下小动作,暂时可放心。”
忽必烈还会主动向萧虎 “汇报疑虑”,表现出 “坦诚” 的态度。比如他发现北城卫有两名士兵私自离营,便立刻向萧虎汇报,请求 “按军法处置”,还主动承担 “管理不严” 的责任。萧虎见他不隐瞒问题,反而主动汇报,便对他道:“你能及时发现问题,又愿意承担责任,已是难得,此事就按你说的,军法处置士兵,你也要加强卫所管理,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 这次汇报,不仅让萧虎对忽必烈多了几分信任,还让他获得了 “管理卫所的主动权”—— 他借此机会,制定了 “士兵离营报备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禁军的管理。
在训练与巡逻的细节上,忽必烈也会 “按规矩来”,避免给萧虎留下 “擅自调整” 的印象。比如他想增加北驿路的夜间巡逻频次,便先向枢密院提交 “申请报告”,理由是 “冬季将至,夜间盗匪易出没,需加强巡逻保商旅安全”,还附上 “北驿路夜间盗匪袭扰的历史记录”。萧虎见报告理由充分、证据齐全,便批准了他的申请。忽必烈在执行时,还特意让虎卫监督人员 “记录夜间巡逻情况”,确保每一次巡逻都有记录可查。
忽必烈甚至会 “主动暴露” 一些无关紧要的 “小问题”,让萧虎觉得自己 “并非完美”,从而降低警惕。比如他在训练记录中,如实写下 “南城卫有五名士兵骑射未达标”,还提出 “将安排教官单独辅导” 的整改措施。萧虎看后,对耶律楚材道:“忽必烈倒不虚报成绩,还能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虽有小瑕疵,却显务实。” 这些小问题,既不影响整体军功,又能让萧虎放松对他的警惕,为他后续的布局,争取了更多空间。
忽必烈明白,中层将领的支持固然重要,士兵的信任更是根基 —— 若士兵不愿听他指挥,即便有将领支持,也难成大事。他从不以 “宗室身份” 压人,而是用 “同甘共苦”“公平对待” 的方式,慢慢赢得士兵的信任,让他们从 “敬畏宗室” 转变为 “信服主帅”。
每日晨练,忽必烈都会提前半个时辰到校场,与士兵们一同热身。他不穿锦袍,只穿与士兵同款的粗布军装,甚至会拿起弓箭,与士兵们比试骑射。起初,士兵们都不敢真比,总是故意射偏,忽必烈见状,便对他们道:“你们尽管尽全力,若能赢我,我有赏。” 有个叫阿木的年轻士兵,骑射技艺出众,一次比试中,射中了靶心,忽必烈当即赏了他一块银锭,还对众人道:“阿木箭术好,大家要多向他学习,往后谁能达标,都有奖励。” 士兵们见他说话算话,又不摆架子,渐渐敢在比试中尽全力,训练的积极性也高了起来。
巡逻途中,忽必烈也总是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北驿路的条件艰苦,有时遇到雨天,只能在驿亭中避雨,士兵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冷水,忽必烈也一样,从不用王府的补给。一次,巡逻至十里岗时,突降大雨,众人躲在驿亭中,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忽必烈便将自己的披风分给阿木,还让大家围成一圈取暖,自己则站在外侧,挡住寒风。阿木感动地说:“王爷待咱们如兄弟,咱们定要好好巡逻,不让王爷失望。” 此事在士兵中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士兵愿意跟着忽必烈干。
在奖惩方面,忽必烈始终坚持 “公平”。不管是千户的亲兵,还是普通士兵,只要训练达标、巡逻有功,都会获得奖励;若违反军规,哪怕是自己的贴身侍从,也绝不姑息。他的侍从安达,因在巡逻时偷懒,擅自离队去树林中睡觉,被李谦发现。忽必烈得知后,没有包庇,而是按军法将安达打了二十军棍,还让他在全卫面前检讨:“我虽为王爷侍从,却违反军规,大家莫学我,要严守军纪。” 士兵们见忽必烈不徇私情,对他的敬畏又多了几分,军纪也随之好转。
忽必烈还注重 “倾听士兵的声音”。他每月都会召开一次 “士兵座谈会”,让士兵们提意见,比如 “训练科目是否合理”“口粮是否充足”“御寒衣物是否够暖”。有士兵提出 “骑射训练的靶心太远,视力不好的士兵难射中”,忽必烈便让人将靶心距离从五十步调整到四十步,还为视力不好的士兵配备了 “辅助瞄准的木架”;有士兵提出 “夜间巡逻的火把不够亮,易看不清路况”,他便让人从王府调拨一批 “浸过桐油的火把”,确保夜间巡逻安全。这些调整,虽都是小事,却让士兵们觉得 “王爷在乎咱们的感受”,信任度进一步提升。
一次,北城卫的士兵王二在巡逻时,为保护商旅,被盗匪砍伤了胳膊。忽必烈得知后,亲自去卫所医官处探望,还让人从王府取来上好的金疮药,叮嘱医官:“一定要好好医治,不能留下后遗症。” 王二康复后,特意去王府道谢,忽必烈却道:“你为保护商旅受伤,是禁军的英雄,本王该谢你才是。” 随后,他还将王二的事迹写入 “治军报告”,请求中枢给予嘉奖。王二的事迹在禁军中传开后,士兵们都以他为榜样,巡逻时更加尽职尽责,忽必烈的威信也随之达到了新的高度。
经过半年的经营,忽必烈在中都禁军的实力已悄然壮大 —— 三卫的训练达标率稳定在九成以上,北驿路与东驿路的盗匪袭扰降至每月一次以下,商旅通行量增加五成,地方官员与百姓对禁军的评价也越来越好。这些实绩,不仅让他在中枢站稳了脚跟,更为日后与萧虎抗衡、夺取更多权力,埋下了坚实的根基。
中都的城门守卫也因忽必烈的调整而更加规范。此前,城门守卫存在 “查验松散”“私放可疑人员” 的问题,忽必烈接手后,制定了 “出入登记制度”:凡进出城门的人员,需登记姓名、籍贯、事由;携带货物的商旅,需出示 “地方官府开具的通行凭证”;陌生人员入城,需有城内居民担保。他还让三卫轮流值守城门,每卫值守十日,互相监督,避免出现 “人情放行” 的情况。中都南城守将在给中枢的奏报中写道:“自忽必烈统领禁军后,城门守卫规范有序,可疑人员入城数量减少七成,中都治安明显好转。”
应急处置能力也大幅提升。忽必烈制定了 “应急响应流程”:接到盗匪袭扰或流民聚集的报告后,第一时间派斥候确认情况,随后根据情况调动兵力(五十人以内由千户指挥,五十人以上需忽必烈统筹),处置完毕后,三日内提交 “复盘报告”,分析得失。一次,东驿路发生流民聚集(约两百人,因草原旱灾南下,无食物),忽必烈接到报告后,派张达带五十人前往安抚,同时让人从卫所粮库调拨三十石米,分发给流民,还联系地方官府,为流民安排耕种的土地。流民们感激不已,纷纷表示 “愿听从官府安排,不再扰乱治安”。这次处置,既避免了冲突,又赢得了民心,中枢得知后,特意下旨表扬忽必烈 “处置得当,有仁政之心”。
禁军的凝聚力也显着增强。此前,三卫之间因 “训练排名”“军功分配” 存在矛盾,忽必烈接手后,组织了 “三卫联合训练”“联合巡逻”,让三卫士兵相互熟悉、相互配合。他还举办 “中都禁军比武大赛”,三卫士兵同台竞技,比骑射、比阵法、比守城技能,获胜的士兵不仅有奖励,还能代表中都禁军去中枢参加 “全国禁军比武”。通过这些活动,三卫之间的矛盾逐渐化解,凝聚力也越来越强,李谦、张达、王诚三位千户,甚至会主动商议 “如何协同提升防务”,不再各自为战。
忽必烈还悄悄培养了一批 “心腹士兵”—— 这些士兵多是出身贫苦、作战勇猛的年轻人,比如阿木、王二,忽必烈不仅在训练中重点培养,还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比如为阿木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为王二申请军功奖励。这些士兵对忽必烈忠心耿耿,成为他掌控禁军的 “核心力量”。一次,萧虎想从北城卫调走阿木,去枢密院当侍卫,忽必烈却以 “阿木骑射技艺出众,北驿路巡逻需他带队” 为由,拒绝了萧虎的调令,萧虎虽有些不满,却因忽必烈理由充分,最终没有坚持。
中都防务的这些实绩,被忽必烈整理成 “中都禁军半年防务总结”,上报中枢。总结中写道:“中都禁军在半年内,训练达标率从八成五提升至九成二,盗匪袭扰从每月三次降至一次,商旅通行量增加五成,城门守卫规范有序,应急处置及时得当,地方百姓与商旅满意度提升七成。” 这份总结,不仅让忽必烈获得了中枢的 “嘉奖银五千两”,还让他赢得了 “实务型统领” 的名声,为他后续争取更多权力,铺平了道路。
随着实力的积累与威信的提升,忽必烈开始将分散的中层将领,悄悄串联成一个 “松散的联盟”—— 这个联盟不以 “结党” 为名,而是以 “共同提升中都防务、争取中枢认可” 为目标,成员包括南城卫千户王诚、北城卫百户李谦、东城卫千户张达,以及几名关键的百户。这个联盟的形成,是忽必烈权谋布局的关键一步,也让他拥有了与萧虎抗衡的初步资本。
忽必烈为联盟设定了 “三条规矩”:一是 “只谈实务,不谈夺权”—— 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训练、巡逻、应急处置等防务事务,绝不私下议论萧虎或中枢决策;二是 “相互支持,共担责任”—— 若某卫遇到训练或粮草问题,其他卫需尽力协助,若出现失误,共同承担责任,不互相推诿;三是 “信息共享,及时沟通”—— 各卫的训练情况、巡逻动态、中枢的最新指令,都要及时在联盟内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这三条规矩,既确保了联盟的隐晦性,又能发挥实际作用,避免被萧虎抓住 “结党” 的把柄。
联盟的第一次协作,是解决 “三卫冬季御寒衣物短缺” 的问题。随着冬季临近,北驿路与东驿路的气温骤降,三卫士兵的御寒衣物(棉衣、棉靴)都不够用,户部却以 “财政紧张” 为由,推迟拨付。王诚、李谦、张达一同找到忽必烈,商议对策。忽必烈提议:“咱们可以联名向中枢提交‘申请报告’,详细说明冬季巡逻的艰苦,以及衣物短缺对防务的影响,同时附上士兵们在寒风中巡逻的照片(元代已有简易的画像技术),让中枢看到实际情况。” 三人都觉得可行,便各自整理本卫的 “衣物短缺清单” 与 “巡逻艰苦的记录”,由忽必烈汇总后,提交给枢密院。
报告提交后,萧虎起初仍想推迟,可忽必烈带着王诚、李谦、张达一同去枢密院,当面陈述:“冬季是盗匪袭扰的高发期,若士兵因寒冷冻伤,无法巡逻,中都的防务将出现漏洞。” 萧虎见三人态度坚决,又看了报告中的画像(画着士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样子),最终同意提前拨付御寒衣物。这次协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让联盟成员看到了 “团结的力量”,彼此间的信任也更深了一层。
联盟的第二次协作,是应对 “中枢对中都禁军的突击考核”。萧虎为检验中都禁军的实绩,决定在冬季来临前,组织一次突击考核,内容包括骑射、阵法、守城技能与应急处置。忽必烈得知后,立刻召集联盟成员商议:“考核是好事,能让中枢看到咱们的实绩,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提前做好准备。” 王诚提议:“南城卫的阵法训练较好,可派教官去北城卫与东城卫,协助提升阵法水平;东城卫的骑射较好,可派高手去其他卫指导。” 张达与李谦都表示同意,随后的半个月里,三卫互相派教官交流,共享训练经验,还组织了多次 “联合模拟考核”,找出薄弱环节,针对性改进。
突击考核时,中都禁军的表现远超萧虎的预期:三卫的骑射达标率均超九成三,阵法与守城技能达标率超九成,应急处置(模拟盗匪袭扰城门)的响应时间仅半个时辰,比中枢规定的 “一个时辰” 快了一倍。萧虎在考核总结中,不得不承认:“中都禁军在忽必烈统领下,实绩显着,可作其他地区禁军的范本。” 这次考核的成功,不仅让联盟成员获得了中枢的嘉奖,还让忽必烈在禁军中的威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 连萧虎都不得不认可他的能力。
联盟成员之间的私下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始终恪守 “只谈实务” 的规矩。比如李谦会提前告知忽必烈 “北城卫的巡逻路线调整”,王诚会分享 “南城卫的训练技巧”,张达会通报 “东城卫发现的盗匪踪迹”。这些信息共享,让中都禁军的防务效率大幅提升,也让忽必烈对三卫的掌控,越来越牢固。他知道,这个联盟还很脆弱,不能与萧虎正面抗衡,但只要继续积累实绩,巩固联盟,终有一天,能拥有与萧虎一较高下的实力。
半年的潜蓄实力,让忽必烈在中都禁军站稳了脚跟 —— 他有实绩、有威信、有中层联盟、有士兵支持,表面上仍对萧虎恭顺,遵守中枢的规矩,可平静的表面下,已暗藏着争夺更多权力的野心。他不再满足于 “统领权”,开始悄悄谋划 “争取调兵权”“扩大统领范围”,为日后与萧虎的对抗,埋下伏笔。
忽必烈开始在 “治军报告” 中,巧妙地提出 “扩大权限” 的需求。比如在冬季防务报告中,他写道:“冬季盗匪多结伙袭扰,常跨北驿路与东驿路活动,若三卫调兵需分别向中枢申请,恐耽误应急处置时机。若中枢同意,可赋予末将‘跨卫调兵的临时权限’,处置完毕后立刻上报,确保防务及时高效。” 这份报告既指出了实际问题,又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萧虎虽未直接同意,却也在批复中写道:“可先试点,若应急处置及时,再考虑正式赋予权限。” 这个 “试点” 的许可,让忽必烈获得了 “跨卫调兵” 的初步空间,也让他看到了扩大权限的可能。
他还开始在中层联盟中,悄悄传递 “争取更多权限” 的想法。一次,联盟成员商议冬季巡逻方案时,忽必烈 “无意间” 提起:“若咱们能有更多的调兵权,遇到盗匪袭扰时,便能更快调动兵力,不用总是等中枢批复,既耽误时间,又可能让盗匪跑掉。” 张达立刻附和:“王爷说得对,上次东驿路的盗匪,就是因为等中枢批复,多跑了十里路才抓住。” 李谦也道:“若能扩大统领范围,把西城卫也纳入咱们的管辖,中都的防务会更统一,也不用再与西城卫协调来协调去。” 忽必烈没有直接表态,却让成员们的 “权限诉求” 逐渐清晰,为日后联合向中枢施压,奠定了基础。
为了争取 “调兵权”,忽必烈还特意制造了一次 “紧急情况”。他得知有一股约五十人的盗匪,正从漠南向中都方向移动,可能会袭扰北驿路与东驿路的交汇处。他没有立刻上报中枢,而是先召集联盟成员商议:“这股盗匪人数较多,跨两驿路活动,若等中枢批复调兵,恐来不及。咱们可先按‘试点权限’,调动三卫的兵力,做好布防,同时上报中枢,说明情况。” 成员们都表示同意,忽必烈便调动南城卫五十人、北城卫五十人、东城卫五十人,在两驿路交汇处设伏,同时派人快马向中枢报告。
盗匪果然如期而至,被早已埋伏好的禁军包围,不到一个时辰便全部抓获。此时,中枢的调兵批复还未到,忽必烈却已成功处置了紧急情况。他在 “处置报告” 中,特意强调:“若按正常调兵流程,需等中枢批复,盗匪恐已袭扰商旅,造成损失。此次试点‘跨卫临时调兵’,证明该权限能有效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恳请中枢正式赋予该权限。” 萧虎与中枢重臣看后,虽对忽必烈 “先调兵后上报” 的做法有些不满,却也认可 “临时调兵” 的实效,最终同意 “正式赋予忽必烈跨卫调兵的临时权限,有效期半年”。
这次成功,让忽必烈的野心更加坚定。他知道,萧虎对自己的猜忌从未消失,两人之间的对抗迟早会到来,而现在积累的实力,只是 “第一步”。他在王府的书房里,看着中都禁军的卫所分布图,手指划过西城卫的位置,对刘秉忠道:“中都禁军的三卫,只是开始,若能拿下西城卫,再争取到调兵权,咱们与萧虎抗衡时,便有了真正的底气。” 刘秉忠点头:“王爷做得对,实力是争权的根本,咱们需继续潜蓄,等待时机。”
此时的中都,表面上依旧平静 —— 禁军按部就班地训练、巡逻,中枢按规矩批复事务,可忽必烈与萧虎之间的权力暗斗,已在平静下悄然拉开序幕。忽必烈知道,他的 “潜蓄实力” 阶段即将结束,接下来,便是与萧虎正面角力的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