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暗结僚属(2 / 2)
此次协同,不仅解决了禁军冬季粮草问题,更让李谦与李简形成了 “互相支持” 的默契 —— 李谦帮李简完善预算方案,李简帮李谦推进漕运调度,两人都明白,支持忽必烈,既是人情,也是为自己的实务铺路。而忽必烈,则通过这次协同,在中书省的粮草体系中,彻底站稳了脚跟。
忽必烈深知,萧虎的虎卫监督不仅盯着禁军训练与巡逻,也盯着粮草调度 —— 若李谦与李简的支持过于明显,必被萧虎察觉,因此,所有粮草操作都需在 “合规框架” 内进行,不留把柄。
李谦在调度粮草时,会在 “拨付文书” 上详细注明理由,比如 “冬季御寒所需”“大雨延误补拨”“漕运提前到港应急”,每一份文书都附 “消耗明细”“历史数据”“中枢批复”,确保虎卫监督查不出问题。一次,虎卫监督长张诚来核查 “冬季加拨粮草的使用情况”,李谦将 “每日消耗记录”“士兵领粮签字册”“麦米储存防潮记录” 一一拿出,张诚核对后,未发现异常,在监督报告中写道:“中都禁军冬季粮草加拨按章使用,调度合规,无违规私用。”
李简在预算备案时,会将忽必烈的 “额外粮草申请” 与 “中都整体粮草预算” 绑定,比如将 “冬季加拨” 归入 “中都御寒粮草统筹”,将 “大雨补拨” 归入 “突发情况预算调整”,让预算报表看起来 “无单独倾斜”。御史台曾抽查中都禁军的预算,李简解释道:“禁军是中都防务核心,其粮草需求纳入整体统筹,并非单独照顾,符合预算规矩。” 御史台核查后,未发现问题。
忽必烈与李谦、李简的接触,也多在公开场合 —— 或在中书省的议事厅,或在漕运码头的粮库,或在实务会议上,从无私下密会。即便需要商议事务,也会让侍从或粮官在场,聊的内容全是粮草调度、预算、转运等实务,不涉及任何结党或夺权的话题。一次,萧虎的幕僚无意间看到忽必烈与李谦在漕运茶馆见面,走近一听,两人正讨论 “冬季麦米的储存温度”,便未起疑心。
为进一步规避监控,忽必烈还让禁军粮官 “主动配合” 虎卫监督 —— 每日的粮草消耗记录,主动送一份给虎卫;每月的粮草盘点,邀请虎卫在场;漕粮到港时,让虎卫监督转运过程。虎卫监督长张诚对萧虎道:“大汗统领的禁军,粮草事务透明,无隐瞒,监督无异常。” 萧虎虽仍有疑虑,却因查不到把柄,只能暂时放下。
这种 “合规下的便利”,既解决了忽必烈的粮草问题,又未引起萧虎的警觉,体现了他的权谋细致 —— 他明白,暗结僚属的关键,不是突破规矩,而是在规矩内找到支持,这样才能长久。
李简比李谦更谨慎,他与忽必烈的合作,始终坚守 “不担责、合规” 的底线,忽必烈也尊重他的底线,从不要求他做违规之事,而是帮他在合规内实现双赢。
漕粮到港后的某个清晨,中都东城卫因 “巡逻路线延长”,需额外消耗五十石粮草,粮官向忽必烈申请补拨。忽必烈没有直接找李简,而是让粮官写 “补拨申请”,理由是 “巡逻路线调整导致消耗增加,附路线调整的枢密院批复”。李简收到申请后,先核查 “路线调整的真实性”,见有枢密院批复,又计算 “延长路线后的合理消耗”(按士兵每日巡逻里程,确实需多消耗五十石),才帮着将申请报给王克柔,并在旁注明 “路线调整合规,消耗计算合理,建议批准”。
王克柔起初犹豫,李简道:“若不批,东城卫只能消耗储备粮,储备粮不足,冬季又要额外补拨,不如现在按实际需求批,更利于预算控制。” 王克柔最终批准,李简立刻将结果告知忽必烈:“大汗,申请批了,下官已在预算中注明‘路线调整补拨’,合规备案。” 忽必烈道:“李员外郎做事细致,本大汗佩服,日后还有劳你多把关,避免禁军粮官因不懂预算规矩出问题。”
李简还会主动提醒忽必烈 “预算风险”。寒意渐浓时,忽必烈想申请 “额外拨付一百石粮草,用于士兵冬季慰问”,李简道:“大汗,‘慰问粮草’不在预算范围内,申请难批,且易被御史台质疑‘滥用粮草’。不如将‘慰问’归入‘冬季训练奖励’—— 按章程,训练达标率超九成,可给予‘粮草奖励’,禁军冬季训练达标率已超九成二,申请‘训练奖励粮草’,合规且易批。” 忽必烈按他的建议修改申请,果然顺利获批。
李简的谨慎,让忽必烈的粮草申请从未出过错,也让他在中书省的位置更稳 —— 王克柔越来越信任他的预算判断,御史台也未查出他的问题。而忽必烈,则通过尊重李简的底线,获得了持续的预算支持,两人形成了 “务实合作、互不添麻烦” 的默契。
随着合作深入,李谦与李简开始主动向忽必烈透露中书省的 “粮草信息”—— 这些信息虽不涉及机密,却能帮忽必烈提前准备,抢占先机,成为暗结僚属的意外收获。
李谦会提前告知忽必烈 “漕运调度计划”,比如 “下月江南漕粮将推迟五日到港”“麦米比例将调整为六成”,让忽必烈有时间调整禁军的粮草使用计划。某次漕运前,李谦告知 “此次漕粮将有五百石糙米,麦米不足”,忽必烈立刻让禁军粮官 “减少糙米消耗,优先使用储备麦米”,避免漕粮到港后士兵不适应。
李简则会透露 “预算调整的动向”,比如 “年底可能会核查各部门的粮草预算执行情况”“明年春季预算可能压缩”。漕粮入库后的某日,李简告知 “中枢计划明年春季减少中都部分冗余部门的粮草预算”,忽必烈立刻让禁军粮官 “优化冬季粮草消耗,尽量节省,避免明年预算压缩时受影响”,同时提前准备 “明年春季粮草需求的详细数据”,为申请预算做准备。
这些信息,让忽必烈在粮草事务上总能 “提前布局”,避免被动。年底核查时,中枢果然核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中都禁军因 “消耗透明、无超支、有节省”,受到表扬;次年春季,预算压缩,忽必烈因提前准备了 “需求数据”,申请的粮草未被削减。刘秉忠道:“有李谦与李简的信息支持,大汗在粮草事务上,已占尽先机。”
忽必烈明白,这些信息看似普通,却体现了李谦与李简的信任 —— 他们愿将中书省的内部动向告知,已是 “暗结” 的深度体现。而他,则需继续维护这种信任,比如在中枢议事时,帮李谦与李简说话 —— 王克柔曾想削减漕运的 “防潮预算”,忽必烈道:“漕运防潮关系粮草质量,若因预算不足导致粮草霉变,损失更大,不如保留预算,确保实务顺畅。” 王克柔最终未削减预算,李谦与李简都对忽必烈心存感激。
寒意渐浓时,萧虎因 “中都禁军粮草消耗比往年多”,派白虎堂暗卫核查 “粮草申请的合理性”,一场潜在危机来临 —— 若暗卫查出李谦与李简有 “倾斜支持”,不仅两人会被追责,忽必烈的粮草支持也将中断。
暗卫先去中书省核查 “冬季加拨申请”,李简早有准备,将 “过往三年冬季消耗数据”“中都御寒统筹方案”“预算备案记录” 一一拿出,解释道:“今年冬季比往年冷,士兵消耗增加属正常,且加拨在整体预算内,合规合理。” 暗卫又去核查漕运调度,李谦出示 “漕粮提前到港的批复”“禁军协助转运的工时记录”“粮草验收单”,证明 “调度是为保障防务,无异常”。
暗卫还找禁军士兵询问 “粮草是否足额发放”,士兵们都道:“冬季粮草比平时多,能吃饱,无短缺。” 暗卫又去粮库核查 “消耗记录”,见每日消耗都有粮官与士兵签字,无涂改痕迹,未发现问题。
核查结束后,暗卫向萧虎汇报:“中都禁军粮草申请有数据支撑,调度合规,无违规倾斜,消耗透明,士兵反馈良好。” 萧虎虽仍有疑虑,却因查不到证据,只能作罢。
危机化解后,李谦与李简都松了口气,忽必烈特意请两人在 “文房斋” 小聚,道:“此次多谢两位,若不是你们做事细致,恐怕会有麻烦。” 李谦道:“大汗客气,咱们都是按章办事,不怕核查。” 李简补充:“往后咱们更要注重实务细节,确保每一笔粮草都合规,这样才能长久。” 忽必烈点头:“说得是,实务扎实,才是根本。”
此次危机,不仅未破坏三人的合作,反而让他们的协同更紧密 —— 他们明白,只有共同维护 “合规” 的底线,才能持续合作,实现共赢。
春节刚过,积雪未消时,忽必烈盘点半年来的粮草事务 —— 通过暗结李谦与李简,禁军解决了 “短缺、超支、冬季加拨” 等问题,粮草储备充足,士兵士气高涨,未出现一次因粮草引发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他在中书省建立了 “粮草支持圈”,不仅解决了当下需求,还为后续夺权埋下了根基。
李谦已成为忽必烈在粮草调度上的核心助力 —— 他能优先为禁军拨付粮草,协调漕运,解决储存问题,还能在中书省为忽必烈说话。李简则成为预算上的保障 —— 他能帮忽必烈优化申请方案,规避预算风险,提前透露预算动向,确保粮草申请顺利获批。两人虽未明说结盟,却已形成 “禁军有需求,他们必支持” 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通过粮草合作,忽必烈在中书省积累了 “实务口碑”—— 王克柔虽仍守旧,却也认可 “大汗懂粮草实务,能协调禁军与中书省的合作”;吏部郎中因李瑾调职之事,对忽必烈也有好感;甚至御史台,也因 “禁军粮草透明”,对忽必烈多了几分认可。
刘秉忠对忽必烈道:“大汗如今粮草无忧,又有中书省的支持,下一步可考虑争取更多的防务权限,比如西城卫的统领权。” 忽必烈道:“不急,粮草是根基,根基稳固了,再谋其他不迟。李谦与李简这边,还要继续维护,不可松懈。”
正月末,积雪消融时,忽必烈让禁军粮官给李谦与李简各送了一份 “禁军冬季粮草消耗总结”,总结中特意提到 “多亏李郎中调度及时、李员外郎预算支持,禁军冬季防务无粮草之忧”,并附上士兵的感谢信。李谦与李简收到后,都很欣慰 —— 他们的实务付出被认可,也更愿意继续支持忽必烈。
北驿路的冬日来得早,第一场雪落下时,忽必烈带着赵安在十里岗巡逻。雪花落在玄铁铠甲上,很快便融化了。他望着远处的驿路,商旅的马车缓缓驶过,士兵们在岗哨上认真值守,心中感慨:“这半年的角力,总算没白费。” 赵安道:“大汗,有您在,北驿路定会越来越安稳。” 忽必烈笑道:“不是本大汗的功劳,是咱们按章办事,把实务做好了。往后,还要继续这样。”
此时的忽必烈,已不再是那个初接半符、粮草受制的宗室统领 —— 他通过暗结僚属,稳固了粮草根基,拥有了与萧虎抗衡的初步资本。而这一切,都藏在 “实务合作” 的外衣下,平静而隐蔽,如同中都初春的柳枝,看似柔弱,却已悄悄扎根,等待生长的时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