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4章 中枢博弈(2 / 2)

加入书签

随着忽必烈的势力渐长,耶律楚材愈发注重 “权力制衡”。一次协调会议上,忽必烈提议 “将西城卫的部分巡逻路线划归东城卫,提升协同效率”,萧虎立刻反对:“西城卫自有防务范围,随意调整会打乱全局。”

耶律楚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让人拿来中都防务全图,逐一核对两卫的巡逻范围:“东城卫的东驿路与西城卫的西驿路交界处确有重叠,可将重叠区域设为‘联合巡逻区’,两卫各出二十人协同,既不调整范围,又能提升效率。” 这一折中方案既满足了忽必烈的协同需求,又未触动萧虎对西城卫的掌控,双方均无异议。

会后,耶律楚材私下对忽必烈道:“大汗需明白,中枢稳定方能保障防务,若过度挤压萧将军的权力,恐引发激烈反弹,于你不利。” 忽必烈点头:“楚材大人的提醒,本大汗记下了。实务协同为要,不会刻意争权。”

对萧虎,耶律楚材则劝道:“将军坚守规制没错,但也需认可实务成效。忽必烈若能持续稳定防务,对中都并非坏事,何必处处掣肘?” 萧虎虽未完全认同,却也收敛了此前的强硬态度,中枢的紧张氛围渐缓。

扩编五十人后,两卫的粮草需求每月增加三百石。李谦按流程申请加拨,萧虎却以 “需核查粮草实际消耗” 为由拖延。忽必烈知道,这是萧虎的又一次施压,便让李谦整理 “粮草消耗明细”,包括 “士兵每日口粮标准、训练加餐记录、巡逻携带干粮统计”,并附上士兵的领粮签字册,提交给御史台。

王恪核查后,出具《粮草消耗核查报告》,明确 “消耗合规,无挪用浪费”,并在协调会议上道:“两卫粮草使用透明,加拨符合实务需求,枢密院不应拖延,以免影响士兵士气。” 李御史也道:“粮草是防务根基,若因审批拖延导致短缺,责任谁来承担?”

萧虎被追问得哑口无言,只能批准加拨。此事让忽必烈意识到,御史台的支持已从 “口头认同” 转向 “实际行动”,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自己始终坚守 “合规实务” 的底线 —— 既不违规用粮,也不隐瞒消耗,让御史台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事后,李谦对忽必烈道:“王恪监察时,特意问了‘是否有私存粮草’,属下拿出粮库盘点记录,他便再无多问。可见御史台的支持,是建立在‘合规’基础上的。” 忽必烈笑道:“合规便是咱们的护身符,只要守住这一条,萧虎再难刁难。”

秋末的一次协调会议上,萧虎突然发难,拿出一份 “两卫士兵私闯民宅” 的诉状,指责忽必烈 “治军不严”。诉状上写着 “北城卫三名士兵酒后闯入城郊民宅,损坏家具”,署名是 “村民赵五”。

忽必烈心中一凛 —— 他深知麾下士兵纪律,断不会无故闯民宅,必是萧虎设下的圈套。他当即道:“此事需彻查,若确是两卫士兵所为,定从重惩处;若有人诬告,也需追究责任。恳请李御史派王恪一同核查,确保公正。”

耶律楚材当即批准核查。王恪与枢密院的核查官一同前往城郊,找到赵五核实,却发现赵五是萧虎亲信的佃户,诉状内容是 “受人指使所写”,三名士兵当日正在校场训练,有多人作证。真相大白后,耶律楚材在会议上严肃道:“中枢博弈当以实务为基,不可用诬告手段,此事就此作罢,日后谁再行此道,必追究责任。”

萧虎虽未被追责,却颜面尽失,此后再不敢用阴私手段发难。忽必烈则借此次事件,进一步巩固了 “治军严明” 的形象,御史台对他的信任也更深一层 —— 王恪在报告中特意提到 “忽必烈主动请求核查,彰显公正”。

诬告事件后,耶律楚材进一步深化协调机制,增设 “实务异议通道”:任何一方对禁军事务有异议,需提交 “书面证据 + 实务分析”,由核查组在三日内给出结论,避免在会议上无谓争执。这一机制让中枢博弈更趋理性,也为忽必烈提供了更稳定的实务推进环境。

借助这一机制,忽必烈成功推动 “两卫与西城卫联合训练”—— 他提交的方案中,详细写明联合训练的 “科目设置、时间安排、协同目标”,并附上 “过往联合训练的成效数据”,核查组审核后批准执行。训练期间,吴坚的西城卫与两卫配合默契,战力提升明显,耶律楚材在会议上公开称赞:“协同训练符合中都防务需求,当在各卫推广。”

萧虎虽不乐见三卫协同(恐形成合力难以把控),却因方案 “证据充分、成效可查”,无法反对。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提议 “联合训练需枢密院派官督导”,耶律楚材同意了这一提议,却派了倾向实务的张焕担任督导官 —— 张焕虽名义上督导,实则配合忽必烈推进训练,萧虎的约束再次落空。

年末的中枢防务总结会上,忽必烈统领的两卫以 “训练达标率九成八、盗匪袭扰减少七成、商旅满意度九成五” 的实绩,成为中都禁军的标杆。李御史代表御史台出具《年度监察报告》,认可 “两卫实务规范、成效显着”,同时建议 “将剩余五十人扩编获批,以彻底填补防务缺口”。

萧虎看着报告,再无异议 —— 他知道,此时反对已无意义,忽必烈的实绩与御史台的支持,已形成难以撼动的合力。耶律楚材适时提议:“准两卫完成扩编,同时将西城卫的部分防务(西驿路末端)划归两卫协同,形成‘东 - 北 - 西’联动防御网,由忽必烈统一协调,向枢密院负责。”

这一提议标志着中枢权力格局的最终定型:忽必烈掌控三卫核心防务,却受御史台监察与枢密院报备约束;萧虎保留枢密院调兵权,却需尊重实务成效;耶律楚材与御史台成为平衡双方的关键,确保中枢不致因博弈失序。

散会后,忽必烈与耶律楚材并肩走出议事厅,庭院的腊梅正悄然绽放。“楚材大人的调停,让中都防务更趋稳固。” 忽必烈道。耶律楚材摇头:“是大汗始终以实务为先,方能服众。中枢博弈的根本,从来不是权谋胜负,而是能否守住‘保境安民’的初心。”

忽必烈默然点头,望向远处的卫所方向 —— 他知道,这场中枢博弈的阶段性胜利,只是权力之路的一步,而耶律楚材与御史台的平衡作用,将是他未来推进更大布局时,必须善用的力量。此时的萧虎,正独自站在议事厅内,看着案上的实绩报告,眼中满是复杂 —— 他明白,自己已无法逆转权力倾斜的趋势,只能寄望于未来的实务中,找到制衡忽必烈的新契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