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6章 权柄倾斜(2 / 2)

加入书签

随着列席次数增多,忽必烈逐渐融入枢密院决策圈。一次讨论 “禁军装备更新”,萧虎提议 “全军更换新式铠甲,预算白银五千两”,却未提及铠甲的实用性。忽必烈当即提出:“新式铠甲虽坚固,但重量比旧甲重三斤,骑兵长时间奔袭恐难承受。不如先在三卫试点,选取三百名士兵分别穿戴新旧铠甲演练,记录耐力、灵活性数据,再定是否全军更换。”

这一提议得到耶律楚材与李御史的支持。试点半个月后,数据显示:穿新甲的士兵奔袭距离比旧甲少两里,灵活性下降一成。萧虎见此,不得不调整方案:“优化铠甲材质,减轻重量,再试点半月。” 忽必烈主动请缨:“本大汗可协调工部与三卫,共同参与材质改良,确保既坚固又轻便。”

改良过程中,忽必烈每日去工部作坊查看,与铁匠一同测试 “熟铁与精钢的配比”,最终确定 “七成熟铁、三成精钢” 的方案,既减轻重量,又保证防护力。新式铠甲再次试点时,各项数据均优于旧甲,萧虎在决策会议上坦言:“若不是忽必烈大汗的实务测试与改良建议,此次装备更新恐造成资源浪费。”

此后,凡涉及基层实务的决策议题,官员们都会主动询问忽必烈的意见,他的话语权在无形中日益加重。

忽必烈深知 “列席决策需守规矩”,每次议事都随身携带《实务记录册》,详细记录自己的发言与建议,会后主动提交给李御史核查。一次讨论 “粮草定额调整”,他建议 “边境三卫按‘巡逻里程’定定额,而非统一标准”,并附了各卫的巡逻里程统计与耗粮测算。

李御史派王恪核查数据,发现 “里程每增加十里,日均耗粮多升半”,测算准确无误,便在核查报告中写道:“建议合规且贴合实务,可予采纳。” 这份报告成为决策通过的关键依据,也让萧虎无法以 “建议不实” 为由反驳。

御史台的监督背书,让忽必烈的决策参与更具合法性。一次,兵部郎中质疑他 “偏袒三卫,多拨粮草”,李御史当即拿出核查记录:“三卫巡逻里程是内地卫所的两倍,耗粮多属合理,且有每日消耗记录佐证,无偏袒之实。” 质疑不攻自破。

忽必烈对刘秉忠道:“御史台的监督看似约束,实则是保护伞。只要咱们的建议始终基于实务数据,便能借其背书,稳固决策话语权。” 刘秉忠点头:“大汗看得透彻,合规与实绩,便是咱们在决策圈立足的根本。”

宗室的支持,是忽必烈决策建议的重要后盾。一次枢密院讨论 “漠南牧地防御分工”,萧虎提议 “宗室需增派五百人参与防御,粮草自理”,脱脱等宗室将领当即反对:“牧地粮草本就紧张,再增派兵力,恐难支撑。”

忽必烈适时提出折中方案:“宗室派三百人参与联合防御,粮草由中枢承担三成,其余七成从宗室牧地粮草中调剂;同时,禁军派五十名教官协助宗室训练,提升战力。” 这一方案既满足中枢防御需求,又减轻宗室负担,脱脱等人立刻表示支持:“若按此方案,我等愿全力配合。”

决策会议上,宗室的支持成为方案通过的关键。萧虎虽想坚持原提议,却因 “宗室不配合则防御难成”,只能妥协。会后,脱脱特意去王府致谢:“大汗的方案既顾全中枢,又体谅宗室,往后决策议题若涉牧地防务,我等定全力支持。”

此后,凡涉及宗室协同的决策,忽必烈都能提前与脱脱沟通,形成 “实务共识”,再带到议事厅讨论,通过率大幅提升。这种 “中枢 - 宗室” 的联动,让他在决策圈的地位愈发稳固。

漠南突发 “乃蛮部残众勾结西辽流民袭扰” 的急报时,枢密院召开紧急决策会议,大汗亲自主持。萧虎提议 “派禁军两千人围剿,宗室协防”,却未明确围剿路线与后勤保障。

忽必烈起身道:“乃蛮部残众盘踞在‘野狼谷’,谷口狭窄,易守难攻,若强行围剿,恐伤亡惨重。不如分三路:一路由禁军一千人正面牵制,二路五百人绕至谷后断其退路,三路由宗室三百人清剿周边流民,阻断其补给;粮草则通过‘漠南中转粮仓’分批次运输,每日清晨送达前线,避免囤积被劫。”

他边说边展开手绘的围剿路线图,标注出伏兵位置与粮草运输节点。耶律楚材细看后道:“此方案兼顾战术与后勤,比单纯围剿更稳妥。” 大汗也颔首:“就按忽必烈的方案执行,由他负责前线协同调度,萧虎居中统筹。”

这是忽必烈首次深度参与核心军事决策,且获得前线调度权。围剿行动历时十日,大获全胜,仅伤亡三十人便全歼残众,缴获牛羊两千余头。捷报传回中枢,大汗下旨:“忽必烈调度有方,可在枢密院军务决策中拥有‘附议权’,参与最终表决。”

附议权的获得,标志着权柄正式向忽必烈倾斜。枢密院的议事流程悄然改变:凡军务决策,先由萧虎提出初步方案,忽必烈补充实务细节与修改建议,耶律楚材居中协调,李御史监督合规性,最终集体表决。这种模式既保留萧虎的统筹权,又凸显忽必烈的实务价值,中枢决策效率大幅提升。

年末的 “年度军务规划” 会议上,忽必烈提出 “建立中都禁军‘实务考核体系’”,将 “巡逻效率、剿匪成效、粮草节约、装备维护” 等指标量化,每月考核,优劣奖惩。方案附上三卫试点的考核数据,显示试点后训练达标率提升一成五,粮草浪费减少两成。

萧虎虽意识到这会进一步强化忽必烈的影响力,却因 “方案能提升禁军战力”,不得不附议支持。会议最终全票通过方案,由忽必烈负责牵头推行。散会后,萧虎望着忽必烈离去的背影,对耶律楚材道:“此人已成为枢密院不可或缺的实务核心,往后的军务决策,怕是离不得他了。”

耶律楚材轻叹:“权柄倾斜,源于实绩累积。中都防务能有今日安稳,忽必烈功不可没,只要他守规履职,于中枢并非坏事。” 此时的忽必烈,正站在枢密院的廊下,望着中都的天际线 —— 他知道,参与决策只是新的起点,实务的深耕与权柄的稳固,仍需步步为营。而这场由实绩驱动的权柄倾斜,已悄然重塑了中都的军务格局,为日后的更大作为埋下了坚实伏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