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肃清异己(2 / 2)
王焕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整顿仓部实务:重新制定《粮草拨付流程》,明确 “禁军粮草优先拨付,延迟不得超过一日”;建立 “损耗每日记录” 制度,由粮吏与监察官共同签字确认;开放账册供御史台随时核查,确保透明。这些举措,既符合中枢要求,又兼顾了禁军的实务需求。
忽必烈深知,王焕虽中立,却注重实务成效。他让李谦主动与王焕对接,提供禁军的 “月度粮草需求预测”“损耗控制建议”,帮助王焕更好地统筹调度。一次,江南漕粮因暴雨延误三日,王焕正愁如何调配,李谦提议:“可先从禁军的储备粮中挪用三百石,待漕粮到港后补足,这样既不影响禁军口粮,又能保障其他部门的供应。” 王焕采纳了建议,顺利度过危机,对李谦多了几分信任。
萧虎也试图拉拢王焕,让吴成送去五十两白银,希望他 “在粮草拨付上多照顾枢密院的私兵”。王焕却将白银原封不动退回,对吴成道:“王某任职,只按实务与规制办事,若有合规的粮草需求,定按流程拨付,但若想违规操作,恕我不能从命。” 吴成只能悻悻而归,向萧虎汇报:“王焕油盐不进,怕是难以拉拢。”
随着合作深入,王焕发现忽必烈的禁军 “粮草消耗透明、需求合理”,且李谦提供的实务建议总能帮他解决难题,渐渐向忽必烈靠拢。他会提前告知忽必烈 “漕运到港时间”“粮草储备情况”,让禁军能提前做好调度准备,避免延误。
王焕与李谦的协同,让禁军的粮草拨付彻底告别了 “拖延与刁难”,但忽必烈并未满足 —— 他要彻底堵塞粮草管理中的漏洞,确保萧虎再也无法通过户部掣肘禁军。在他的提议下,王焕推行了三项新制度:
一是 “粮草需求备案制”:禁军每月初提交详细的粮草需求,包括士兵人数、训练强度、巡逻频次等,由仓部与御史台共同审核,确认合理后备案,按备案拨付,避免 “临时加拨被拒”。二是 “漕运联合验收制”:漕粮到港后,由仓部、禁军粮库、御史台各派一人共同验收,核对数量与质量,签字确认,避免 “虚报损耗”。三是 “违规追责制”:无论哪个部门的官员,在粮草拨付、验收、储存中违规,均由御史台直接追责,不包庇不推诿。
这些制度推行后,效果立竿见影。八月,江南漕粮到港,联合验收时发现有十袋糙米霉变,立刻追究了漕运官的责任,更换了霉变粮草;九月,禁军因训练强度增加需临时加拨五十石麦米,因有需求备案与实务证明,仓部当日便完成拨付,未出现延误。
萧虎得知这些制度,虽不满却无法反对 —— 制度符合 “合规与实务” 的原则,且得到御史台的支持,若反对,只会被指责 “想保留违规空间”。他只能让吴成 “多盯着粮草动向,若发现王焕偏袒禁军,立刻汇报”,但吴成查了一个月,发现所有拨付均合规合理,无任何偏袒迹象,只能如实上报。
忽必烈掌控粮草命脉后,下一步便是削弱萧虎的私兵势力 —— 萧虎麾下有三百私兵,名义上是 “枢密院护卫”,实则由他直接指挥,粮草却从户部仓部拨付,占用了大量公粮。在一次联席议事上,忽必烈提出:“枢密院护卫现有三百人,远超‘五十人’的规制,且粮草消耗占户部拨付的一成,加重了中枢负担。当前中都防务稳定,可将护卫削减至百人,剩余两百人编入禁军,既符合规制,又能增强禁军战力。”
萧虎立刻反驳:“枢密院护卫负责中枢安全,三百人不多,不可削减!且他们熟悉枢密院的防务流程,编入禁军会打乱部署。” 李御史补充道:“本台核查发现,枢密院护卫的粮草消耗远超标准,每人每日消耗五升,比禁军多两升,且有部分粮草被私分,确需整顿。”
耶律楚材提议:“可削减一百人,编入禁军;剩余两百人保留,但粮草消耗需按禁军标准执行,且接受御史台核查,不得私分。这样既不影响中枢安全,又能减少负担,堵塞漏洞。” 这一提议得到多数官员支持,萧虎无奈只能同意。
削减私兵与规范粮草后,萧虎的私兵势力大减,再无法像往日那般随意调动。而编入禁军的一百人,经李谦训练后,很快融入禁军体系,成为忽必烈麾下的战力,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兵权。
萧虎不甘心失去粮草控制权与私兵势力,试图做最后的反扑 —— 他让人散布谣言,称 “王焕与忽必烈勾结,挪用公粮补贴禁军”,同时让吴成在户部账册中做手脚,伪造 “禁军多领粮草” 的记录,想借此弹劾王焕与忽必烈。
谣言传到忽必烈耳中,他立刻让李谦与王焕整理 “禁军粮草消耗明细”“联合验收记录”“御史台核查报告”,在联席议事上公之于众。“禁军每月的粮草消耗均有士兵领粮签字、粮库出库记录,联合验收也有三方签字,何来挪用?” 忽必烈指着证据,语气强硬,“萧将军若认为有问题,可请御史台重新彻查,若查实,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李御史当即表示:“御史台可立刻重新核查,若发现伪造记录或挪用粮草,定严惩不贷。” 萧虎没想到忽必烈早有准备,而吴成伪造的记录漏洞百出,一查便露馅。最终,伪造记录的吴成被罢免,散布谣言的萧虎亲信也被追责,萧虎本人虽未被牵连,却颜面尽失,再也无力与忽必烈抗衡。
经此一事,王焕彻底倒向忽必烈 —— 他意识到,只有依附务实且有实力的忽必烈,才能在户部立足,避免被萧虎的派系打压。他主动提出:“日后禁军的粮草需求,可直接与我对接,无需经多层审批,确保及时高效。”
随着王焕的靠拢与制度的完善,忽必烈彻底掌控了禁军的粮草命脉。他让李谦与王焕建立 “一对一” 对接机制:禁军每月初提交需求,王焕提前协调漕运,确保粮草按时到港;若有临时需求,可通过 “应急拨付通道” 当日审批,次日拨付。同时,他还在禁军内部建立 “粮草节约制度”,鼓励士兵减少浪费,将节省的粮草存入储备库,以备不时之需。
年末盘点时,禁军的粮草储备充足,可支撑三个月的应急需求;全年粮草拨付无一次延误,士兵口粮足额发放,士气高涨。左丞相耶律楚材在年度总结会上称赞:“禁军粮草管理规范,实务顺畅,为中都防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忽必烈与王焕、李谦功不可没。”
萧虎坐在角落里,神色落寞 —— 他失去了户部的亲信,私兵被削减,粮草控制权旁落,在中枢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散会后,他独自走出议事厅,望着飘落的雪花,喃喃自语:“大势已去,大势已去啊……”
忽必烈站在廊下,看着萧虎的背影,眼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沉稳的坚定。他知道,掌控粮草命脉只是权力之路的一步,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巩固兵权,整合禁军,为中都的长治久安谋划。李谦走到他身旁:“大汗,粮草命脉已稳,咱们可以开始筹备明年的禁军整合计划了。” 忽必烈点头:“好,按计划行事,步步为营,不可急功近利。”
中都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过往的权力博弈痕迹,却掩盖不了权力天平向忽必烈倾斜的事实。肃清异己,掌控粮草,只是他宏图大略中的一环,而更广阔的棋局,才刚刚展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