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教义辩难(2 / 2)
次日,尼古拉邀请萧虎参观基辅大教堂。教堂内,信徒们正在祈祷,歌声悠扬。尼古拉指着壁画:“这是‘耶稣受难’,教导信徒要宽恕。” 萧虎道:“中都的佛堂也有‘观音救苦’壁画,教导信徒要慈悲。虽说法不同,核心都是‘向善’,这便是共通之处。”
郭敬之翻译时,特意将 “宽恕” 译为 “宽容”,“慈悲” 译为 “仁爱”,让二者更贴近。尼古拉闻言道:“可东正教认为‘耶稣是唯一救世主’,这与其他宗教不同。” 萧虎道:“大元不要求‘信仰相同’,只要求‘行为向善’。中都有信萨满教的牧民,也有信佛教的商人,只要都不劫掠、不欺诈,便可一起通商。”
教堂外,一名信徒向萧虎赠送十字架吊坠,萧虎接过致谢:“我虽不信东正教,却认可十字架代表的‘向善’之意,会好好珍藏。” 尼古拉见萧虎尊重教义,很是感动:“萧将军若有需要,教会可为大元商队的信徒提供祈祷服务,让他们在基辅也能安心。”
赵全立刻道:“大元商队中确有几名东正教信徒,此前因‘无教堂祈祷’颇有怨言,若能得到教会支持,他们定会更积极通商。” 尼古拉当即安排教士:“明日便在商队驻地设临时祈祷点,派专人主持仪式。”
为落实 “商路协作”,萧虎与米哈伊尔签订《护商协议》:“官府负责在商路设‘岗哨’‘驿站’,配备骑兵巡逻;教会负责在驿站设‘道德宣讲点’,向商旅、牧民讲‘诚信通商’‘互助友爱’;双方每月召开‘护商会议’,通报问题,调整举措。”
郭敬之将协议译为俄文时,特意在 “巡逻频次”“宣讲时间” 等细节处标注清楚:“官府岗哨每十里设一个,每日巡逻两次;教会宣讲每周一次,时间选在商旅聚集的‘集市日’,不耽误通商。” 米哈伊尔对此很满意:“细节越清楚,执行越顺畅,可避免日后争执。”
孙和与基辅禁军一起巡查商路,确定岗哨位置:“落马坡地形险要,需设双岗;黑松林易藏盗匪,需增派骑兵。” 基辅禁军统领道:“这些地方此前常出问题,有大元禁军的经验指导,定能改善。” 赵全则与教会教士商议宣讲内容:“多讲‘商路互助’的故事,少讲教义细节,让不同信仰的商旅都能接受。”
不出十日,商路便有变化 —— 新增的岗哨抓获了三名盗匪,宣讲点的商旅纠纷减少了三成,大元商队的货物损耗率也明显下降。米哈伊尔收到汇报后,对萧虎道:“‘分野论’果然有效,基辅该长期推行。”
协议推行半月后,基辅商路突发洪水,冲毁了三座驿站,十余支商队被困。米哈伊尔紧急召集萧虎与尼古拉议事:“洪水来得突然,该如何应对?” 萧虎立刻道:“官府负责组织士兵抢修驿站、转移商旅;教会负责提供食物、药品,安抚被困者情绪 —— 按昨日商定的‘重大事务协作’来办。”
尼古拉当即点头:“教会的仓库里有粮食和草药,可立刻调拨;教士也可去现场祈祷,稳定人心。” 孙和立刻带人查看灾情:“驿站损毁严重,需十日才能修好,可先搭临时帐篷供商旅休息;洪水冲断了桥梁,需派工匠抢修,我已让护卫去附近部落借工具。”
赵全则与教会教士一起分发物资:“每名商旅发两斤麦饼、一包草药,老人、孩子多给半斤肉干。” 教士们一边分发,一边安抚:“洪水很快会退,官府正在抢修,大家不要慌。” 被困的大元商队首领感动道:“既有士兵抢修,又有教士安抚,比单独一方应对好多了。”
十日后果然抢修完毕,商路恢复通行。尼古拉对萧虎道:“此次危机证明,官府与教会协作,比单独行动效率高得多。此前我执着于‘神权高于王权’,确有不妥。” 萧虎道:“主教能以民生为重,才是真的践行教义。”
萧虎将论道成果与洪水应对的经过整理成《基辅论道实录》,让郭敬之快马送回中都。实录中详细记录了 “权限划分”“协作机制”“商路成效”,并附上《护商协议》与《陈情规制》的副本,建议中枢 “推广三教协作经验,用于草原部落治理”。
忽必烈收到实录后,立刻召集刘秉忠、耶律楚材议事:“萧将军的‘分野论’很是务实,中都可效仿‘陈情规制’,规范宗教场所的建议权;同时也可与草原部落的萨满教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护商路。” 耶律楚材道:“草原部落素来重宗教,若能以‘协作’代替‘压制’,定能减少冲突。”
刘秉忠则建议:“可派使者去漠南部落,宣讲基辅的‘协作经验’,以‘商路安稳’为诱饵,推动部落接受规制。” 忽必烈当即批准:“让李谦挑选懂萨满教的官员,随使者出发,务必务实推进,不可强迫。”
中都的孔庙、道观得知基辅的经验后,也主动提出 “增设陈情专员”,协助官府解决实务问题。中枢顺水推舟,制定了《中都宗教协作章程》,将 “分野论” 正式纳入治世体系。
萧虎即将离开基辅时,尼古拉送来一件礼物 —— 一本用俄文、蒙文双语书写的《教义与治世》,收录了此次论道的核心观点与协作案例。“希望这本书能让中都更多人理解东正教,也让基辅教会记住‘务实协作’的道理。” 尼古拉诚恳道。
萧虎回赠了一幅《中都三教图》,画中孔庙、道观、寺庙相邻而建,信徒们一起浇灌 “民生之树”:“这幅画代表‘三教共护民生’,与主教的理念相通。日后基辅若有实务困难,可随时派使者去中都求援。”
米哈伊尔则与萧虎约定:“每年秋末,基辅与中都各派使者会面,交流商路治理与宗教协作的经验;若遇紧急情况,用‘飞鸽传书’互通消息。” 郭敬之当即拟定《使者会面规制》,明确 “会面地点轮流在中都与基辅”“议题需提前十日确定”,确保交流有序。
离开基辅那日,尼古拉与米哈伊尔亲自送行。萧虎翻身上马,回望基辅宫的方向,对郭敬之道:“此次论道,不仅定了神权与王权的分野,更打开了商路协作的大门。这比单纯的‘通好协议’更有价值。” 郭敬之点头:“后续只需按约定推进,中都与基辅的商路定能长久安稳。”
队伍在晨光中向西出发,身后的基辅城渐渐远去,而 “王权统辖世俗,神权安护人心” 的共识,已悄然为两大势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