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 求佛定志(1 / 2)
1135 章:求佛定志
驿馆的晨光透过窗纸,在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萧虎静坐案前,指尖拂过母亲萧氏的《草原治要》,忽然触到册中夹着的硬物 —— 取出一看,是半卷泛黄的《金刚经》残页,边角磨损严重,纸页上有母亲用炭笔写的批注:“慈悲非弱,乃权之柔护;圆融非退,乃治之妙法。”
这残页是萧虎少年时常见的物件。母亲生前虽以实务治理部落,却常抄录佛经,说 “佛法的‘慈悲’与‘圆融’,可补权力之刚猛”。昨日梦境中母亲斩龙的身影,与残页上的批注重叠,萧虎心中忽生一念:此次与尼古拉论辩 “权之本质”,虽以 “护民” 为核心,却少了精神层面的圆融支撑,若能借佛法解悟,或许能让实务对策更具根基。
他将残页平铺案上,逐字诵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想起母亲曾解释:“‘无所住’便是不执着于‘龙上虎下’的虚名,‘生其心’便是守住‘护民’的初心。” 这话与梦境启示一脉相承,更坚定了他求佛的念头 —— 非为个人修行,而是为从中枢治理与西域交流的实务需求,汲取佛法的圆融智慧。
案头还放着中都带来的《元史?释老传》,其中记载 “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以佛法柔化草原”,印证了佛法在元代治理中的作用。萧虎合上典籍,目光落在 “遣使求佛” 四个字上 —— 他决意从基辅遣人赴萨迦寺,求高僧答疑、取佛法实务典籍,为中枢与西域的协同治理添一层精神纽带。
萧虎起身走到墙边,望着挂着的母亲旧照(草原部落特有的木刻肖像),思绪飘回少年时的漠南草原。那年部落与邻族因牧地争执,双方剑拔弩张,萧父欲率兵对峙,母亲却拦下他,带着这卷《金刚经》残页亲赴邻族营地。
邻族首领是位信奉佛法的老者,母亲便以残页上的 “和而不同” 相谈:“牧地是生计根本,却非生死仇敌。若开战,双方牛羊受损、族人伤亡,纵使夺得牧地,又有何益?不如按季节划分,轮流放牧,既保生计,又全情谊。” 她还引用佛经 “众生平等”,提议两族共设 “调解会”,由长老与僧人共同裁决纠纷。
最终,邻族首领被母亲的 “圆融” 打动,接受了提议。那场危机化解后,母亲对萧虎说:“权力的刚猛能镇乱,却不能消怨;佛法的慈悲能化怨,却需权力护持。刚柔并济,方是长久之治。” 这便是母亲 “佛治” 的实务案例 —— 不用武力,却以佛法的智慧化解冲突,比单纯的强权更稳固。
还有一次,部落遭遇雪灾,粮秣短缺,有族人提议劫掠弱小部落,母亲却召集僧人与长老,开仓放粮的同时,以 “因果报应” 劝导:“劫掠虽解一时之困,却结下世仇,日后必遭反噬;若互助共济,待雪化后合力放牧,方能长久安稳。” 最终,各户匀出存粮,渡过难关,也让佛法的 “互助” 理念深入族人心。
回忆起母亲的佛治实例,萧虎愈发清晰求佛的现实意义。当前与基辅的合作虽达成 “协同护民” 的共识,但仍有两处实务困境:一是教会与领主在慈善物资分配上各执一词,教会想优先分给信徒,领主想按户籍均分,争执不下;二是商路沿线的小部落对 “协同规则” 不信任,担心大元与基辅联手欺压他们,迟迟不愿加入商路联盟。
萧虎揉了揉眉心,翻开与尼古拉的辩论记录,在 “慈善分配” 与 “部落信任” 旁画了圈。母亲当年化解牧地纠纷,正是用佛法的 “平等” 打破族群隔阂;化解雪灾危机,是以 “互助” 凝聚人心 —— 这恰能应对当前困境。若能求得高僧对 “平等施善”“众生互助” 的阐释,或能让教会与领主放下分歧;若能带回佛法在部落治理中的实例,也能打消小部落的疑虑。
他还想到中枢的长远需求:忽必烈推行 “汉法” 与 “草原法” 并行,却时有文化冲突,佛法作为元代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精神纽带,若能结合实务形成 “佛治辅助” 的策略,或许能缓解冲突。比如中都的养济院,若引入佛法的 “慈悲” 理念,由僧人参与管理,既能增强公信力,又能让不同信仰的百姓接受救助。
更重要的是,尼古拉虽信奉东正教,却对 “惩恶扬善” 的普世理念认可,若大元能以佛法的 “圆融” 展现包容,而非单纯的实务对策,更能拉近与基辅的心理距离,为商路与文化交流筑牢基础。这些实务考量,让 “遣使求佛” 不再是个人感悟,而是服务于中枢使命的重要举措。
辰时三刻,萧虎让人唤来郭敬之、赵全、孙和。三人入内时,见案上摆着《金刚经》残页、《元史?释老传》与基辅合作清单,便知有重要议事。萧虎示意三人坐下,将残页推至桌心:“诸位可知这残页的来历?当年先母曾用它化解部落纠纷,借佛法的‘圆融’补权力之不足。如今与基辅合作遇困,我欲遣使赴萨迦寺求佛,取智慧以助实务,特与诸位商议。”
郭敬之首先开口,目光落在残页的批注上:“将军之意,是借佛法的‘平等’‘互助’化解慈善分配与部落信任的难题?此计甚妙 —— 萨迦寺与中枢渊源深厚,八思巴国师曾驻锡于此,遣人前往,既合史实,又易获回应。只是使者需兼具佛法素养与实务能力,方能准确传达需求。”
赵全则担忧路途:“萨迦寺远在吐蕃,从基辅出发需经西域、河西走廊,沿途部落众多,商路未全通,恐有风险。且所需物资、护卫需提前筹备,耗时耗力,是否会延误与基辅的后续合作?”
孙和补充:“若遣使,需明确求佛的具体内容 —— 是请高僧答疑,还是取佛法典籍?或是收集佛治案例?目标越清晰,使者越易执行。此外,护卫需挑选熟悉西域地形、懂佛法礼仪的士兵,避免因礼节不当冒犯沿途部落或萨迦寺僧人。”
萧虎点头:“诸位所言皆中要害。今日商议,便围绕‘使者人选’‘物资筹备’‘任务清单’‘路途安全’四事展开,务必周密,既确保遣使顺利,又不影响基辅事务。”
谈及使者人选,郭敬之推荐了一人:“中都大报恩寺的知客僧李修远,曾在萨迦寺研习三年,精通藏语与佛法,又懂汉文与西域语言,去年随商队来过西域,熟悉沿途路况。更重要的是,他曾协助先母整理过《草原治要》中的佛治案例,明白将军‘实务优先’的需求,不会陷入纯理论的求佛。”
萧虎闻言,眼中一亮:“李修远?我记得他 —— 当年先母让他抄录《金刚经》,他却在批注中写‘经义需落地,方为真慈悲’,可见其务实。只是他现为僧人,遣使需以中枢名义,是否妥当?”
郭敬之解释:“可请中枢追认其‘大元佛法使’身份,既符合他的僧人身份,又有官方背书。萨迦寺见是熟悉的僧人出使,也更易信任。此外,还需配一名译官、一名粮秣官、十名护卫,协助处理实务与安全事宜。”
赵全提议:“译官可选西域商队的通事张谦,他常年往来于基辅与吐蕃,懂多种语言;粮秣官可选户部主事王恪,擅长核算物资与与部落交易;护卫则从随队禁军中挑选,需懂佛法礼仪,不擅动武,以‘护送’而非‘威慑’为主。”
孙和补充:“李修远为正使,张谦、王恪为副使,护卫队长选禁军百户周平 —— 他曾驻守河西,熟悉吐蕃部落习性,且信奉佛法,不会与僧人产生冲突。” 萧虎沉吟片刻,在纸上写下五人姓名,标注各自职责:“此事需快马报知中枢,待追认身份后,即刻召李修远来基辅汇合。”
确定人选后,赵全主动承担物资筹备的梳理:“遣使队伍共十五人,往返约需半年,需筹备粮秣、药品、礼物、文书四类物资。粮秣以不易变质的肉干、麦饼、奶酪为主,按每人每日一斤核算,需备两千七百斤;药品需带治风寒、外伤、腹泻的药材,尤其是吐蕃多高原,需备防眩晕的草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