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章 、鲛人泪(九)(2 / 2)

加入书签

当时问及长生剑为何换了剑鞘又用鸦羽长绫裹着,周莘直说不想惹眼才将这事含糊盖了过去。

周莘出发那日,怀里裂了纹的碧玺珠子彻底碎了一子,出行碎珠,算不上吉利,她还是握着残珠上了路。

·

两道金诏直发,就算远在南晋汾州的沈才均也得到了消息,他在南晋听了两日的动静,在汾州戒严点兵之际连夜出了城,过了渭水沿着兵马道往北,终于在第七日星夜里碰上了驻扎的军营。

沈才均连着好几夜没合眼,就算是容颜憔悴,守夜的士兵一眼就认出他是令尹大人,立刻恭恭敬敬请人进了大帐。

卫玘还未入睡,与几位将士在沙盘推演战局,听人报了是沈才均来了,才叫众将士散了。

九月刚过白露,夜里凉了些,沈才均的外袍上沾满雨水泥土,进了营帐就有侍卫上前替他卸外袍却被沈才均招手打断,侍卫退下,随即帐中只剩卫玘沈才均二人。

昏黄的灯火下,卫玘神色如常,倒是跟前的沈才均眉头紧锁,往前进了两步,长驱直入,“南晋女帝新登,朝廷内外上下一派,陛下纵使心急,也不该如此武断出兵,还连发两道金诏,此事实在蹊跷,不知侯爷受诏时,可曾亲眼见过陛下?”

金诏自寝殿发出,在兴德殿宣发,殿里站满了朝臣,宣姬娘娘捧着,朝臣一一复验,卫玘就立在堂下,亲手接过两道诏书。

“并未。”卫玘起身,从匣中取出金诏,放在沈才均跟前。

沈才均平铺开两道金诏,眉头紧锁,眸中滑过惊讶与不可置信,“字迹与玺印却为陛下真迹。”

沈才均垂首细细思索其中联系,却听眼前卫玘开口,“我出宫之前,陛下就已经病倒,是宣姬娘娘亲自宣的诏。”

“陈国时你曾言于兵家一事看淡,为何就此事应了陛下的诏?”沈才均卷起诏书,缓缓扣上,发诏是一回事,接诏是另一回事,当年之事定有隐情,他不信卫玘能抛开那些过往。

“因为,我与南晋那位女帝,有桩交易。”卫玘音落,帐中寂静下来。

凌厉与清冷两道目光,在空中无声碰撞,沈才均紧攥住诏书,冷冷开口,“我说过,侯爷若是于北晋政权不利,我绝不与你为伍。”

“沈令尹倒是忠心耿耿。”卫玘轻哼一声,眸子里溢上嘲讽,“北晋金诏频发,朝臣存疑,皇子却蓄势待发,睁着眼都看不清局势,出兵之际恨不能亲自出征,连明宗帝的榻前也只有一个宣姬照料。”

桩桩件件与朝中人写给沈才均的书信对上,卫玘只稍稍停顿就能看清沈才均复杂的脸色,眼下的乌青都昭示着他疲于忠心。

“沈令尹,朝中局势你比我清楚,不论我此战输赢与否,北晋都是大厦将倾。”

沈才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为这北晋和周莘的事,卫玘敬重他,只可惜了政见相左,这本就是不相为谋。

北晋早年实力雄厚,自卫长风战死,卫玘退居之后,朝堂多以拥戴文臣为主,金诏一事多半不是明宗帝的意思,这足以证明暗中有人已经把控住朝堂。

萧烨年轻时政权紧握在手中,得了几位皇子后也未曾立东宫,膝下几位皇子皆显庸碌之辈,哪一位都不是明君之选。他年轻时尚且不在意,不惑年后但凡有朝臣提及都闭口不谈。

沈才均何尝不知?

半晌后他终于松开手中诏书稳稳放在沙盘上,他侧过身,整张脸没入黑暗,仍是带着一份笃定的初心,语气坚定,“食君俸禄,忠君之事,我既身为令尹,是北晋之臣就一日都不退。”

沈才均撑开外袍披上,行至账帘前,伸手时像是想起什么事,略回头朝卫玘问道,“周莘她…她现在如何了?”

说起周莘,嘉仪长公主他自然信得过,只是北晋的探子传回来消息时,都说未曾见过周莘从清音庵下来,叶昭还在清音庵等着。

沈才均问起,卫玘只道安好。

“那便好。”说罢沈才均头也不回的掀起账帘出了大帐,夜风过缝隙进来,吹的沙盘上的王旗标微微颤动。

不多时有侍卫从外头通报,说沈才均趁夜离了营,所行的方向正是上京城,卫玘摆手叫退,当夜帐中再无人出入。

翌日拔营前进,往南行军两日就是达州界内,再整顿一日便是渭水河畔,渭水乃天山第二分流,水势浩大,达州的边防军水性训练的极好,朝廷每年拨下来的款项都用做造船花销。

为首的边防军首领名方轻舟,今年三十有五,原就是达州港口造船局出身,早年满腔抱负,十几岁离家投军,投的正是卫长风军下。

卫长风说他年纪小,胜了仗回京就叫他在京中禁卫军待了好些年,后得了陛下青眼,封了中郎将调回达州守城,因着家中营生在达州这代混的风生水起,在渭水河畔守了达州近十余年。

金诏下发后,早有令侍疾驰达州送了消息,是以卫玘率兵来时,方轻舟开了城门迎接。

方轻舟也只年少时见过卫长风,二十余年过去,早记不清卫长风的模样,亲自出城见过卫玘后,与他记忆里那个身影重合起来。

卫家的事他远在达州都有所耳闻,他从前怀着一腔热血投军,辗转回到达州成为边防军的首领,时隔二十多年再见到卫家后人仿佛胸中的火又燃了起来。

达州土地辽阔,除了朝廷补给,偏北上有个港口,来往贸易众多,因此达州从不缺钱财,为首的两件要事便是建船和养兵。军营自几年前扩充两倍后至今日,还是头一次塞满士兵。

边防士兵和庆阳军遇上,难免有些摩擦,卫玘巳时三刻到的,午后两军就开始较量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