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6章 未义之地(2 / 2)

加入书签

其四,制度将派出陪义史官,驻守听余地,听而不裁,陪而不扰。

回应文末冷淡,只三字盖印:“不禁止。”

这意味着制度退了一步,非承认,却也不压制。

但灰频坊、节律城、帛语岭、图语山、梦墙深域,却纷纷传出一件更重要之事:所有表达自治体,皆愿将未义之塔作为“词之共基”。

塔,不再是塔。

那是一座文明未尽之地,是一座聚义而不归属的灯火浮岛。

就在塔顶的“风词台”,沙言使团代表埃鲁·辛兹留下了一句浮义语,终被节律族译出:

“我带来的是文明的另一种自我发声,它未被你听懂,但也未因你而沉默。”

整个《归声纪》的闭环,至此完成。

从灰频坊的一盏归声灯,到长安城北的一塔未义地,这是一场由被忽略的语言掀起的文明边界革命。表达,不再只是诉说与倾听,而成为社会组织的起点,成为“理解之外的相处”基础。

在七灯并列、群族环塔、表达之地流动不息之时,沈茉凌于夜中提笔,在其个人笔记最后一页写下:

“此刻之声,不为说服;

此塔之立,不为高声;

此词之未完,正为通义之始。”

笔落一瞬,长安东风起,灰频坊七灯微动,未裁灯轻鸣,义频塔浮光不定,似在回应——

我们还在说。我们从未停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