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1章 斜谷之战(2 / 2)

加入书签

“将军还在担心?”司马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白善没有回头:“军师,你说我们这一战,有几分胜算?”

司马懿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胜负之数,在天,更在人。诸葛亮虽强,但用兵过于谨慎,往往错失良机。我军若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未必不能取胜。”

“但愿如此。”白善轻叹一声,“我只是担心,西城兵力空虚,若有不测...”

“将军放心,”司马懿打断他的话,“王方老成持重,太史亨谨慎细致,有他们二人守城,足以应对突发情况。况且,诸葛亮的目标是西城,只要斜谷不失,他就不敢全力攻城。”

白善点了点头,但心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支令箭,在手中掂量着:“这一战,关系重大。若胜,则可扭转汉中战局;若败...”

他没有说下去,但司马懿明白他的意思。若败,北汉在汉中的势力将土崩瓦解,陛下的“五路攻蜀”计划也就此而会破灭。

“将军,”司马懿正色道,“用兵之道,当断则断。既然已经决定,就不要再犹豫了。”

白善深吸一口气,脸上的犹豫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军旅之人特有的坚毅:“军师说的是。我这就下令,明日拂晓,各部队按计划行动。”

第二天天还没亮,西城就忙碌起来。

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军官的指挥下分别集结。马蹄声、兵器碰撞声、将领的号令声此起彼伏,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在白善的军帐中,几位核心将领正在进行最后的商议。

“王老将军,”白善握着老将王方的手,“西城就拜托您了。切记,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轻易出城迎战。你们的任务是守住城池,等待援军。”

王方重重地点头:“将军放心,只要老夫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让西城落入敌手!”

太史亨在一旁补充道:“城中粮草充足,箭矢等守城器械也准备齐全,坚守三个月不成问题。”

白善欣慰地点了点头,又转向阎行和拓跋力微:“二位将军,随我南下攻打上庸关,责任重大。上庸关守将刘封,乃是蜀中名将,我们不得不小心应对。”

阎行拱手道:“末将明白。此次攻打上庸关,必当速战速决,不给刘封喘息之机。”

拓跋力微则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我部骑兵来去如风,定能率先突破关防!”

就在这时,司马懿和姜维走了进来。两人都已披挂整齐,准备出发。

“军师,姜维,你们都准备好了?”白善问道。

司马懿点头:“三万精兵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姜维接着说:“斜谷地势我已经详细研究过,有几个关键位置必须抢先占领。只要在这些地方布防,诸葛亮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通过。”

白善看着眼前这两位文武搭档,心中稍感安慰。司马懿老谋深算,姜维勇猛果敢,二人配合,或许真的能够挡住诸葛亮。

“既如此,诸位,我们就此别过。”白善举起酒杯,“愿天佑我北汉,旗开得胜!”

“旗开得胜!”众人齐声应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走出军帐,东方已经泛白。三路大军整装待发,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司马懿和姜维率领的三万精兵最先出发。这支队伍以步兵为主,配备了大量弓弩和守城器械。士兵们沉默地行进着,只有脚步声和车轮的轧轧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

姜维骑马走在司马懿身边,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西城。

“怎么,舍不得离开?”司马懿注意到了他的举动。

姜维摇了摇头:“不是舍不得,只是有些担心。这一次分兵,实在是兵行险着。”

司马懿微微一笑:“用兵之道,本就险中求胜。诸葛亮用兵如神,若按常理出牌,必败无疑。唯有出其不意,方能有一线生机。”

“军师说得是。”姜维若有所思,“只是不知道诸葛亮是否会如我们所料,走斜谷小道。”

“他一定会。”司马懿的语气十分肯定,“诸葛亮用兵向来求稳,不喜冒险。斜谷虽险,但道路相对平坦,适合大军行进。相比之下,其他路线要么过于崎岖,要么容易遭遇伏击,都不是最佳选择。”

姜维点了点头,心中的疑虑稍减。他看着前方蜿蜒的山路,突然问道:“军师,若是在斜谷与诸葛亮对峙,我们该如何应对?”

司马懿目视远方,眼神深邃:“诸葛亮用兵,善用奇谋,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思虑过多,行动迟缓。我们只需稳扎稳打,不给他可乘之机,就能将他拖在斜谷。”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况且,诸葛亮此次南下,粮草补给线拉得很长,时间一长,必生变故。而我们背靠西城,粮草供应便利,此消彼长,优势在我。”

姜维听得入神,不禁感叹:“军师高见,末将受教了。”

与此同时,白善率领的南下部队也出发了。这支队伍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很快就消失在南方的山峦之中。

站在西城城头上的王方和太史亨,目送着两支军队远去,心情复杂。

“太史主簿,你说我们这一战,能赢吗?”王方望着远方,声音有些沙哑。

太史亨轻轻叹了口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已经做了该做的,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王方沉默片刻,突然挺直了腰板:“不管天意如何,我们守城之责不能懈怠。传令下去,即日起全城戒严,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是!”

就在北汉军分兵行动的同时,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也在向南推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