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榔头杀手(四)(1 / 2)
程望从旧城区那座灰暗小屋出来时,天已大亮。
他走在巷口,身后跟着两名技术员,谁都没说话,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沉默。那只工具包像一把打开的锁,终于让警方窥见了连环榔头杀人案背后的真实身影——李某,一个在热力公司干了六年维修的普通工人,在失业后,消失在城市边缘,也消失在亲人的生活之外。
他到底去了哪里?过去几年,他如何生存,又靠什么伪装自己?更重要的——下一次出手,他会在哪里?
“先去局里。”程望低声道,“立刻联动各地警务系统,调取李某近三年内所有可能出现的记录——无论是租房、水电缴费、旅馆住宿、甚至医院挂号,只要有身份证、指纹或面部识别记录,都查。”
他知道这是场硬仗。
两个小时后,西岭公安局侦查大队会议室内,一份简报被摆上程望桌面。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出生”:1971年
“身份”:前热力公司维修工,1998年主动离职,理由为“无法适应团队工作”“轻度焦虑症状”
“最后户籍登记”:西岭市红桥街道
“现身份状态”:长期失联
“亲属”:独居姐姐(家中已发现其旧工具包)
张宁敲了敲屏幕,投出图像。
“我们用了‘轨迹画像算法’,从1999年到现在,全国范围内筛查可能与李某身份、生物特征、行踪重合的人,共检索出17个高相似对象。”
“继续。”程望没有抬头,只淡淡说了一句。
“我们重点追踪了其中一个。”张宁说,“这个人名叫‘孙国建’,在西岭北部出租屋登记出现过,1999年末登记入住,2000年1月迁出。没有身份证登记,但根据邻居回忆,此人高瘦、总是背着个旧工具包。”
程望皱眉:“假名?”
“很可能。”张宁将这条记录拉大,“更重要的是,这个‘孙国建’,在2000年3月也曾在云岗出现过——而那恰好是一宗榔头杀人案发生的前一周。”
程望陷入沉思,语调低沉:“他不只是隐姓埋名,他在流动。”
“对。”张宁点头,“我们分析了所有案发地之间的地理距离与时间间隔,发现一个规律——他的作案地点几乎都分布在相邻的地级市内,步步推进,每次之间间隔不超过18天。”
他打开一张地图,红点一一出现——西岭、云岗、双井、柳河、南州……密密麻麻的路线勾勒出一条怪异的“之”字形移动轨迹,宛如毒蛇蜿蜒爬行,越过城市的街道与村庄。
程望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灰色线:“这是所有案发点连线之后的中心路径。这条路径上,有什么?”
“我们调了区域基础设施。”张宁点开下一页,“所有地点均靠近高铁站、老国道、省际交通枢纽。换句话说,他的每一次转移,可能都靠的是公共交通。”
“一个无身份证的人,要长期隐身地使用公共交通?”李城在旁皱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