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2)
第55章
陈山桓走了以后,姚璐璐没有休息。她翻看了书桌上的稿件和日记本,找到了电台的地址,确定了上班地点在英租界的河南路。以防第二天上班摸不清楚路,她打算今天先去探探。中饭还没有吃,她就拿着包出门了。
1937年的上海和2018年的上海差距实在是太大,姚璐璐也没有手机给她做电子导航,她只能在弄堂口找一辆黄包车带她。
“你好,河南路去吗?”姚璐璐对着正坐在黄包车扶手上等客的拉人师傅问。她特意挑了一个年纪大的,那些年轻的看起来不正派的人她不敢叫。
“去的,去的。小姐赶紧上来。”见是来了客,黄包车师傅连忙站起来,咧开嘴露出他略微泛黄的牙齿。他从脖子间拿下一条毛巾,特意把座位擦了擦,这是他的待客之道。
姚璐璐瞥见他的毛巾并不干净,甚至还有一股说不出的酸臭味道。看着他擦座椅,她真想和他说别擦了。不过,这个座位谁都坐,擦或者不擦都不会干净的。她就当是闭着眼睛,没有看到。坐上车后,她又问:“去河南路要多久呀?”
拉车的老汉将车子擡起来,他扭过身子看着姚璐璐,满脸堆着笑,回答说:“不久的,不久的。我拉车是老师傅,很快的。”他以为客人在催他,嫌弃他老。他担心人家不坐他的车,就连忙解释一下。
姚璐璐不是这个意思,这刚想要重新问的时候,车子就擡了起来。她连忙抓住两旁的扶手,感觉自己的心脏都跟着腾空了起来。“呼,你慢点拉。”在她看来,时间长一点不要紧的,最最要紧的是注意安全。一切都平稳后,她呼出一口气,又问:“我的意思是你拉多久能到河南路?”
“哦,我拉很快的,十分钟就到了。”老汉还是觉得客人是担心他速度慢,他有意加快了步伐,想着跑快一点就能快点挣到这笔钱。
黄包车在没有红绿灯和交通规则的大马路上奔走,姚璐璐给他颠的都要吐了。她在后面一面握着座位扶手,一面惊呼:“师傅,你慢点,你慢点。你注意安全,不要撞到车,也不要撞到人,我不赶时间。”
听着后面的客人连连惊呼,师傅放慢脚步,很是疑惑地扭过头问:“小姐,您刚刚不是问我多久能到河南路?我以为您是赶时间的呀。”他有点搞不懂这个小姑娘了,一般人问这句话都是要他越快越好。
这是当姚璐璐是老城厢本地人看待了,本地人都知道哪一条路到哪一条路要花多少时间的,如果问了多久能到就意味着赶时间。不过,姚璐璐是搞不懂这个意思的。她生长于二十一世纪,靠着手机导航走遍天下,一般她问多久就是真的在问时间而已。她抚了抚胸口,顺了顺气,说:“我不赶时间的,你慢点拉吧。”她索性不问时间,就当是坐着黄包车观光老上海,慢慢认路好了。
老城厢是居民区,住所相对租界的洋气而言多了很多生活里的市井烟火气。从老西门出去往南京路方向走,姚璐璐看到了永安百货的招牌。那个时候还没有南京路步行街,地上都是电车的轨道,两旁的商铺也是好多用英文写的。路过洋行门口,两个包着红头巾的印度人穿着制服拿着棍子在‘像模像样’地‘指挥’交通。此时,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英租界。
“小姐,车多的不得了哦。这里穿马路不大好走,我们稍微等等。”车夫倒是没想到拉到了个慢性子,他年纪一大把每天跑来跑去的,这一趟倒是叫他有点不适应。“小姐,你是河南路买绸缎对吗?”河南路都是绸缎行,去那里基本都是为了买料子。
姚璐璐是不知道河南路有绸缎行的,她以前只知道这个地方靠近南京路。“我不买绸缎,我去那边的亚美电台。”她记得德哥说过这个电台是个小电台,恐怕这个拉车师傅不知道。她看着路口的车来车往,旧上海的繁华尽收眼底。
“亚美电台没有听说过。不过去河南路都是买绸缎的,小姐是外地来的吧。”天气热,拉车是体力活,车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他现在能明白为什么刚刚这个小姐问他多久时间能到,因为她不认路。
一般出租车师傅问你是不是外地来的,这句话一出来就该有警觉,因为对方可能要绕路了。姚璐璐不回应,她可不能被绕路,她还在学认路呢。“慢慢等,不急的。”她看到车夫想要在车缝中跃跃欲试地穿出去,她觉得这样不安全,就赶紧提醒他。
“小姐,你不急,我急呀。做好你这一单我就要做下一单了。”黄包车卖的是效率和体力,他不敢拖延,拉客越多才能挣得越多。
“你不要想绕路,稍微等等不要紧的,交通安全最重要。你要是急,我大不了多给你一点钱。”姚璐璐有话直说,她不希望对方动小心思。
“噢哟,天地良心咧,我挣得是辛苦钱呀。绕路的话,我要不合算的呀。我又不是按照时间算钱的,我是按照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实际距离算的。”车夫觉得这个客人怎么像是乡下来的慢郎中,一点点行情都不懂的。他不免摇头,实在是无语。
看着眼前的车夫一把年纪,瞧着他汗衫全部湿透,脖颈上晒得发红,姚璐璐被说的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她又不好做什么,因为立场不一样。她只能心里说声抱歉,但是行为上维持她的‘交通安全’原则。
路口的车子走光了,车夫赶快拉着姚璐璐穿过去。“喏,就是等车子走光多花了两三分钟。前面就是河南路了,我们本来应该早就到了。”车夫看客人是个小姑娘,他就毫无顾忌地发牢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