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新公司!(2 / 2)
然而,这两条微博发出去,有一个人的感受就跟广大网友们很不一样了。
余晋是真觉得吓人。
《封神1》没赚到什么钱就算了,《封神2》亏了8亿多……两部都撞车林储言的片子,现在又来两部?《史密斯夫妇》就算了,《哪吒》又是什么啊?还有,这货的《新警察故事》什么时候上?《封神3》不会又撞上吧?
但林储言的计划远不止于此。
推动国产电影崛起,不能只靠自已单打独斗。如果只是口头呼吁,只是靠他林储言一个人,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崛起?新人导演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拍电影的机会?他林储言一年才拍几部电影?这电影院平时放什么片子?
是的,林储言决定成立一家新公司了。
新公司的定位十分明确:专注发掘首次拍摄长片或者有过优秀长片经验的新人导演。主打类型化、强作者性的中低成本电影,目标市场兼顾国内院线、国际电影节和流媒体平台。
在导演选拔方面,林储言秉持“在精不在多”的原则。即便没有长片拍摄经验,只要有优秀短片作品,都可以提交审核。林储言将从叙事能力、视觉风格和团队协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今的他,有着好莱坞拍摄的经验,面试的时候一聊,对方肚子里有没有货,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剧本评估同样至关重要。比如,悬疑片是否遵循三幕结构?文艺片的人物弧光是否完整?
这块公司可以组建一个剧本审核小组,先筛选出前20%的优质剧本,再通过投票确定最终立项作品,确保每一部电影都具备商业潜力或社会共鸣价值。
只要剧本合适,林储言甚至可以为剧本提供3-5轮的剧本修改资金,在他看来,这都是值得的“小投资”。
最重要的,还是风险控制与长期发展,这是重中之重。
林储言思来想去,关于电影应该怎么控制成本,应该没有人比专业制片人更懂了。预算、进度、团队协调……请教一下张曼不就行了?
找来曼姐聊了很久,最终的结果是,林储言把张曼签进了公司,让她来领导整个制片部门。
这下真成自已人了。
两人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探讨,确定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
张曼给他出主意:“风险控制可以从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片子的投资成本,咱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像文艺片,控制在500万甚至300万以下;商业片,控制在1500万以下;更高的,如果剧本真的好,那就再拉几个投资人进来,分担风险。”
这个倒是简单,中影、英皇、狮门,甚至其他电影公司老板,想拉来投资都不是问题。现如今的他,已经有这个人脉和实力。
张曼继续往下说:“第二,单项目投资不超过公司年预算的30%,这样导演不管再怎么造,咱们也不会有太大风险,都能承受得起;第三,现场制片随时监督,超支10%就触发预警;第四,导演个人要承担超支部分的10%-20%,增强导演的责任意识。嗯,说白了,咱们只需要用钱去进行约束。”
靠谱,非常靠谱。
张曼继续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她提议公司初期规模要小而精,设立开发部负责挖掘导演和剧本、孵化项目,制片部负责项目执行和预算管控。其他岗位的人才,可以从言语影业抽调人员兼任。
此外,研讨会结束之后,不是跟北电那边有交情了吗?可以跟北电建立推荐通道,定期举办剧本创投会,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导演和演员,逐步建立人才库。
同时,可以跟几家后期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量换价,降低制作成本。凭借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影响力,太多公司愿意跟林储言的新公司合作了。
在张曼的帮助下,新公司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雏形也已经显现。
问题来了:新公司叫什么名字?
要知道,这个名字不仅是一个标识,更承载着林储言推动国产电影发展、培育影视新生力量的远大抱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