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8章 未来的蓝图!“统一场论”与“戴森环”的遥望(1 / 2)

加入书签

盛夏的燕京,蝉鸣聒噪,空气中都仿佛带着一丝熔金般的焦灼。

然而,在燕京大学物理学院最深处,那个恒温恒湿、与世隔绝的“未来科学探索者专属研究室”内,却是一片清凉与宁静。

秦风盘膝坐在那张据说是从某位隐世高人处淘来的“静心蒲团”上,双目微阖,整个人仿佛与周围庞大的超算阵列、精密的实验仪器融为了一体。他的意识,早已不在这个小小的研究室,而是遨游在无垠的知识海洋与宇宙星空间。

经过整个暑假利用“跨维度知识理解(初级)”权限对本科阶段所有知识(包括系统灌输的“未来科技雏形”)进行的“回炉重造”与“升维整合”,秦风感觉自己的认知水平,再次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蜕变。

如果说之前,他像一个手握无数珍贵零件的工匠,能够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部分图纸,组装出令人惊叹的“黑科技”作品。那么现在,他更像是一位站在更高维度俯瞰整个“创造”过程的“总设计师”。他不仅能理解每一个零件的功能,更能洞悉它们之间最深刻、最本质的内在联系,甚至能预判出将它们以不同方式组合后可能产生的全新“涌现”特性。

这种认知的升华,让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那些更加宏大、也更加终极的科学命题。

“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能量的起源是什么?时空的尽头在哪里?宇宙的命运将归于何方?”

这些曾经在他看来遥不可及、甚至有些虚无缥缈的哲学式追问,此刻却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凝聚成了清晰的、可以尝试用科学方法去探索的“研究课题”。

他的思维,如同在宇宙尺度上运行的超级计算机,将量子力学、相对论、热力学、电磁学、宇宙学、信息科学……所有他掌握的知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进行着碰撞、融合与推演。

渐渐地,两个如同恒星般耀眼的目标,在他的“未来科研蓝图”中,冉冉升起。

第一个目标,直指物理学的终极圣杯之一——“大统一理论”(Grand UheUT)的初步探索!

“宇宙间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以及引力。目前,电磁力与弱核力已经在电弱统一理论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但是,强核力,以及那无处不在却又最难捉摸的引力,依然是独立的存在。”

秦风的意识在飞速运转。

“如果,宇宙的本源是简洁而统一的,那么这四种力,在宇宙大爆炸的极端高温高能环境下,必然是同一种‘超级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是随着宇宙的冷却和膨胀,对称性发生了破缺,才‘分化’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样子。”

“要实现大统一,甚至最终的‘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g, TOE),将引力也囊括进来,关键在于找到那个更高阶的对称性,以及描述这种对称性破缺的数学框架。这可能需要全新的粒子模型,甚至……对时空维度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跨维度知识理解”的加持下,秦风仿佛能隐约“看”到,在弦理论、M理论、圈量子引力等前沿理论的迷雾背后,似乎真的存在着一条通往“统一”的崎岖小径。虽然这条小径上布满了难以想象的数学障碍和理论鸿沟,但在2000年的地球,仅仅是“看到”这条小径的可能性,就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了!

而第二个目标,则更加的……“丧心病狂”,或者说,充满了对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

那就是——为人类文明寻找“无限能源”和“无限生存空间”的终极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秦风的目光,投向了那个在科幻作品中被无数次提及,却在现实中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宏伟构想——“戴森环”或“类戴森球”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太阳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人类文明想要真正走向星辰大海,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对单一行星和单一恒星的依赖。”

秦风的思维在宇宙尺度上跳跃。

“一个II型文明,按照卡尔达肖夫指数的定义,应该能够利用其母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而戴森球,或者更具工程可行性的戴森环、戴森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途径。”

(图片描述:一张网络上流传的戴森球艺术想象图,展示了包裹恒星的巨大结构。)

“在2000年的地球,谈论建造戴森环,简直比登天还难,不,是比肉身横渡宇宙还离谱!材料学、能源学、工程学、控制学……每一个领域都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

秦风的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容。如果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任何一个当代的顶尖科学家,对方不把他当成疯子送进精神病院,都算是涵养好的了。

“但是……”他话锋一转,眼神中闪烁起自信的光芒,“理论可行性研究,与实际工程建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学神黑科技系统”的知识库中,我曾接触过远超当前时代的材料科学、能量控制技术和宇宙工程学的‘未来科技雏形’。虽然那些知识大多是残缺的,或者需要天文数字般的积分才能解锁完整版,但它们至少为我指明了方向。”

“更重要的是,“跨维度知识理解”能力,让我能够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去推导和构建实现这些‘不可能’构想的理论模型。比如,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取初始能量,通过对空间曲率的微扰实现超光速材料运输(理论层面),设计能够自我修复和复制的纳米机器人集群进行自动化建造……”

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如同星辰般被点亮,然后通过“跨维度知识理解”的“引力”,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虽然模糊但却逻辑自洽的“未来蓝图”。

“是的,在2000年的地球,这些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我不需要现在就拿出戴森环的设计图,我只需要在理论层面,证明它并非痴人说梦,证明它在未来的某个阶段,是人类文明可以企及的目标!”

这一刻,秦风感觉自己的胸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

他仿佛看到,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不再蜷缩于一颗小小的蓝色星球,而是以矫健的步伐,迈向了更广阔的宇宙深空。而他,秦风,将是那个为这条道路奠定第一块理论基石的人!

“呼——”秦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从深度沉思中缓缓回过神来。

他看了一眼研究室墙壁上显示的时间,已经是深夜了。窗外的燕京城,早已万家灯火,如同地上的银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