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这孩子,咱们谁也别耽误,放手让他去折腾!(1 / 2)
燕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李振国的专属会客室,一间比他日常办公室更显清雅与庄重的所在。墙上悬挂着几幅意境悠远、笔力遒劲的山水国画,据说是某位国画大师的真迹。一套古朴典雅的紫砂茶具摆放在油光锃亮的黄花梨木长条茶几上,壶嘴正冒着袅袅的白气,空气中弥漫着上等武夷山大红袍的醇厚茶香,与角落里一尊造型古拙的铜制香炉中散发出的淡淡檀香混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又不失庄严肃穆的学术氛围。
然而,此刻会客室内的气氛,却与这份“宁静致远”没有半毛钱关系,反而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与期待。
三位在华夏科学界跺跺脚都能引发“八级学术地震”的泰山北斗级人物——理论物理学界的古月明院士、实验物理学界的石破天院士、以及应用数学界的林经纬院士——正襟危坐,表情各异,但眼神中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审慎、好奇,甚至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如临大敌”。
古月明院士,须发皆白,面容清癯,一身素色唐装,仙风道骨,眼神却如同深夜的星空般深邃,仿佛能洞悉宇宙的奥秘。他此刻正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紫砂茶杯,目光在茶几上那几张秦风随手画出的、写满了各种匪夷所思公式和模型的草稿纸上逡巡。
石破天院士则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他身材魁梧,头发花白却依旧浓密,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夹克,浑身散发着一股“人狠话不多,能动手绝不吵吵”的彪悍气息。他时不时地端起茶杯猛灌一口,然后又重重放下,发出“咚”的一声,仿佛想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某种……躁动。
林经纬院士,是三人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年轻的一位,约莫五十出头。她气质优雅知性,戴着一副精致的无框眼镜,一身剪裁得体的米色职业套装,让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执掌跨国公司的女总裁,而非在抽象数学世界里遨游的顶尖学者。她此刻正微蹙着秀眉,指尖轻轻敲击着膝盖,似乎在进行着某种高速的逻辑运算。
坐在他们对面的,正是这场“三堂会审”(或者说,是“三神会诊”)的主角,秦风。
他依旧是一身简单的白色t恤和浅色牛仔裤,脚上一双普通的国产运动鞋,神态从容,目光清澈,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仿佛即将开始的不是一场可能决定他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科研方向的“博士开题报告”(虽然形式上更接近这个,但内容上……),而是一场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或者……一场他准备给三位“学生”上的“宇宙真理启蒙课”。
物理学院院长李振国教授,此刻正满头大汗地亲自担当着“主持人”兼“端茶倒水服务员”的角色。他感觉自己这辈子都没这么紧张过,比他当年自己评院士、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启动会时还要紧张百倍!他一会儿看看那三位表情各异、气场强大的院士大佬,一会儿又看看自家那个气定神闲、仿佛胸有成竹(或者说,是根本没把这当回事)的“妖孽”学生,心中七上八下,既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又生怕这小子一开口就说出什么“惊世骇俗”到让三位院士当场“道心破碎”的言论来。
“咳咳,”李振国清了清嗓子,试图打破这略显诡异的沉默,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颤抖,“古老,石老,林院士,非常感谢三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来听取秦风同学关于他未来几年研究方向的一些初步构想。这孩子……嗯,想法比较多,也比较……嗯,天马行空。还请三位不吝指点,帮他把把关,让他少走一些弯路。”他这话说的,自己都觉得有点心虚。就秦风那妖孽程度,谁能给他“把关”?谁又能让他“少走弯路”?不被他带着“跑偏”到外太空去就不错了!
古月明院士捋了捋他那飘逸的银白长须,微微颔首,深邃的目光如同x光般在秦风身上扫了扫,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带着一种洞穿时空的智慧:“秦风小友,不必拘谨。你的大名,以及你那些‘石破天惊’的科研成果,老夫也略有耳闻,并且拜读过你那篇关于‘真空零点能’的毕业论文,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今日,我等洗耳恭听,希望能听到一些……真正能让老夫这把老骨头也为之振奋的东西。”他特意用了“小友”而非“同学”,显然是将秦风放在了一个可以进行平等学术对话的层面,这在等级森严的华夏学术界,对于一个尚未正式入学的博士生而言,已是极高的礼遇。
石破天院士则显得有些不耐烦,他那双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着秦风,仿佛想把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然后直接用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说道:“小子,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别跟老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客套话!老夫时间宝贵,实验室里还有一堆比你这小身板还值钱的设备等着我去调试呢!我倒要看看,你那小脑袋瓜里,又憋了什么能把天捅个窟窿的玩意儿!要是敢拿些拾人牙慧、故弄玄虚的东西来糊弄我们三个老家伙,看老夫不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他说话向来直接,不拘小节,带着一股军人般的粗犷与豪迈,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对秦风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妖孽“另眼相看”的表现。能让他老人家亲自出马“听课”的年轻人,整个华夏也找不出几个。
林经纬院士则优雅地端起面前那杯由李振国亲自泡的、据说一片茶叶就能换一克黄金的极品大红袍,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温和却带着一丝数学家特有的、不容置疑的逻辑锋芒,落在秦风身上:“秦风同学,我们都非常期待你的报告。特别是你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所运用的数学工具与创新方法。我个人对你之前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中展现出的那种……超越现有计算复杂性理论的‘直觉’,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听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
秦风站起身,对着三位在各自领域都足以称之为“定海神针”的院士大佬,深深地鞠了一躬,姿态谦逊,语气诚恳:“感谢三位老师拨冗前来。学生才疏学浅,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还请三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多斧正。”
然后,他没有像其他博士生开题那样,准备厚厚的ppt演示文稿,也没有带任何密密麻麻写满公式的讲稿。他只是从容地走到了房间中央那块巨大的、可以连接云端“崑仑神算”超级计算机集群进行实时数据可视化与复杂模型推演的全息投影屏幕前。
随着他修长的指尖在虚拟控制面板上轻点几下,以及几句简洁明了的语音指令发出,原本漆黑一片的全息屏幕上,开始浮现出令人眼花缭乱、却又在深层次上逻辑严谨、美轮美奂的宇宙演化模型、高维几何拓扑结构、量子场论费曼图、以及……一些在场三位浸淫科学研究数十年、见多识广的院士大佬都感到有些“陌生”、“费解”甚至“头皮发麻”的全新数学符号与超越现有理论框架的物理概念!
这场所谓的“学术交流”,或者说秦风的“准博士开题报告”,从一开始,就完全超出了三位院士的预料,并且迅速朝着一个他们完全无法掌控的“失控”方向,狂飙猛进!
从“零点能的量子涨落与宏观提取”到“大统一理论的超弦信息之梦”
秦风首先阐述了他对“零点能”研究的最新构想。
他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卡西米尔效应、兰姆移位等已知的、能够间接证明真空零点能存在的实验现象,那些在他看来,都只是“冰山一角”。他直接从量子场论中令人头疼的“真空态能量密度发散”这个世纪难题入手,巧妙地结合了他在【跨维度知识理解(中级)】和【高维宇宙信息流解析(初级入门)】这两个“准神级”权限下获得的一些模糊“启示”与“灵感”,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被他命名为“动态真空极化与高维能量投影统一模型”的全新理论框架!
“……根据我的初步推演,”秦风的声音平静而清晰,不带丝毫的情绪波动,仿佛在叙述一个早已在他脑海中被验证了亿万次的、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我们所处的这个看似平滑稳定的四维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可能只是某个更高维度宇宙(例如十一维的理论超引力时空,或者二十六维的玻色弦理论时空)的一个‘低能有效投影’,或者说,像一张漂浮在高维能量海洋中的‘三维膜’(3-brane)。”
屏幕上,随着他的解说,开始浮现出极其复杂的卡拉比-丘流形的六维紧致化图像、d膜(dirichlet-brane)在额外维度中的振动与碰撞模式、以及一些描述高维引力场如何与我们这个膜宇宙上的标准模型规范场相互耦合的、充满了各种下标和奇异算符的张量方程。
古月明院士的眉头越皱越紧,他那只端着紫砂茶杯的手,不知不觉间停在了半空,茶水都有些凉了。作为华夏弦理论和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当然知道这些前沿到不能再前沿的概念。但秦风竟然能将它们与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真空零点能的提取,如此“异想天开”又似乎在数学上“逻辑自洽”地联系起来,并且还提出了一套……虽然极其复杂、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到令人发指,但似乎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在未来某个阶段进行实验验证的“高维能量共振汲取与维度隧穿稳定化”方案?!这……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天才”了,这简直是“妖孽降世”!
“……因此,要实现零点能的宏观稳定提取与可控应用,关键可能不在于直接‘压榨’或‘扰动’我们这个四维时空的真空基态——那样的效率太低,而且很容易引发灾难性的真空衰变。更有效的方法,或许是找到合适的‘维度共振频率’和‘高维能量流形拓扑通道’,去‘借用’、‘引导’甚至‘虹吸’来自那些紧致化的额外维度,或者更高层级膜宇宙中蕴藏的、更为庞大和本源的能量流……”秦风的指尖在全息屏幕上轻轻一点,一个由无数光点和能量线构成的、仿佛在呼吸般涨落的“高维能量虫洞模型”跃然屏上,散发着令人心悸的神秘光辉。
石破天院士听得眼皮直跳,他感觉自己的实验物理学三观正在被秦风用“降维打击”的方式反复碾压、摩擦、再抛光。什么“维度通道”?什么“高维能量共振汲取”?什么“能量虫洞模型”?这玩意儿……怎么设计实验去验证?难道要先在实验室里手动搓一个能打开额外维度、连接平行宇宙的“星际之门”出来吗?!那不是好莱坞科幻大片里才有的东西吗?!他突然觉得,自己实验室里那些引以为傲的、耗资数十亿打造的粒子对撞机和高精度探测器,在秦风这些构想面前,简直就像是……小孩子的玩具!
林经纬院士则完全被屏幕上那些秦风随手写出的、用于描述“维度投影算符”、“高维能量流形度规张量”以及“非阿贝尔规范场在紧致额外维度上的卡鲁扎-克莱因模展开”的复杂数学方程所深深吸引。她惊讶地发现,秦风竟然在不经意间,巧妙地融合了非交换几何、拓扑量子场论、代数几何、甚至一些她只在最前沿的数学猜想中才见过的“朗兰兹纲领”的某些思想,构建出了一套……她以前从未见过的、却又隐隐感觉蕴含着某种极其深刻的内在对称性与和谐之美的全新数学框架!这些数学工具,其难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她日常研究的应用数学范畴,更像是一些困扰纯粹数学界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顶级难题的“高维变种”!
“这……这些描述额外维度动力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以及这个用于计算高维能量隧穿概率的泛函积分路径……是你自己推导出来的?”林经纬院士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以及数学家发现新大陆般的极致兴奋。
秦风点了点头,神色依旧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的,林老师。只是根据一些模糊的直觉和【跨维度知识理解】能力带来的启发,做了一些初步的数学尝试。很多地方的推导还非常粗糙,肯定存在不少逻辑上的跳跃和数学上的瑕疵,甚至可能有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还请林老师不吝指正。”
林经纬院士:“……” 她感觉自己不是来“指正”的,而是来“顶礼膜拜”的!这些数学推导,其思想之深邃,技巧之精妙,视野之开阔,已经让她这位浸淫数学领域数十年的顶尖院士都感到……自愧不如!她甚至怀疑,如果把这些草稿纸扔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足以让全世界的数学家都为之疯狂,并引发一场持续数年的“秦风猜想”研究热潮!
还没等三位院士从“高维零点能”的震撼中完全回过神来,秦风已经话锋一转,开始阐述他对“大统一理论(GUts)”乃至“万有理论(toE)”的更加“丧心病狂”的构想。
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基于SU(5)、So(10)等李群规范对称性的大统一模型,那些模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解释了电荷的量子化、预测了质子衰变等),但也面临着诸如等级问题、中微子质量问题、宇宙学常数问题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
秦风,则大胆地引入了“信息论”、“计算宇宙学”和“算法复杂性”的视角!
“……我认为,”秦风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某种洞穿宇宙本质的无上伟力,“宇宙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以及我们至今未能完美量子化的引力——在最本源的层面上,可能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力’,而更像是一种……‘宇宙信息处理规则’、‘时空演化算法’或者说……‘宇宙初始状态的计算指令集’。”
全息屏幕上,开始浮现出一些更加抽象、更加令人费解的图案——有图灵机的示意图、有细胞自动机的演化过程、有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甚至还有一些类似于古代河图洛书的神秘符号。
“它们的统一,可能不仅仅是在数学上找到一个能够包容标准模型所有规范群的、更大的李群对称性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看似不同的‘物理规则’,是如何从一个更简单的、信息熵更低的、可能只包含极少数基本公理和运算符号的‘宇宙初始算法’或‘元胞自动机规则’中,通过自组织、自演化、对称性自发破缺等过程,一步步‘涌现’(erge)出来的……”
“这就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支持无数种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但其最底层的内核指令集,却是相对简洁和统一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可能只是在研究各种‘应用程序’的特性,而忽略了那个更根本的‘操作系统内核’,以及编写这个内核的‘宇宙程序员’(如果存在的话)的‘设计思想’……”
“轰隆!”
如果说之前秦风关于“高维零点能”的构想,只是让三位院士感觉自己的三观受到了亿点点冲击,那么此刻,当秦风将物理学的终极统一,与信息论、计算理论这些看似“不搭界”的领域联系起来,并提出了“宇宙即计算”、“物理规律即算法涌现”这种石破天惊、足以颠覆整个物理学根基的“狂想”时,三位泰山北斗级的大佬,终于……彻底绷不住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