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导师们的“烦恼”!“这学生,我们该怎么教?”(1 / 2)
会议的开端:凝重与期待交织的氛围
燕京大学,物理学院顶层一间不对外开放的小型保密会议室内,气氛显得有些……奇特。
说它凝重吧,确实。端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的三位,跺跺脚都能让国内相关学术领域抖三抖的顶级大佬——物理学院院长李明远院士、材料学院院长张卫东院士,以及信息学院的准院士王浩然教授,此刻脸上都带着一种如临大敌般的严肃。他们面前没有堆积如山的文件,只有几份薄薄的资料,但每一份资料的标题都足以让任何一个博士生头皮发麻。
说它期待吧,也确实。三位大佬的眼神深处,又都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好奇,仿佛即将开启的是一项足以改变世界的伟大探索,而他们,则是这个探索计划的……“后勤保障团队”?
李明远院士,这位在理论物理领域浸淫数十载,见惯了各种天才怪才的老者,此刻正用他那略显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面前一份打印出来的论文摘要。论文的标题是《关于宇宙能量单向稳定提取及转化模型的初步构想与验证》,作者:秦风。
“老张,老王,都说说吧。”李明远院士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但中气依旧很足,“昨天研究生院的王主任把秦风那孩子领来报到,顺便把他的导师安排跟我们通了气。今天,算是我们这个‘史无前例’的导师团第一次正式碰头。议题嘛,就一个——秦风这学生,我们接下来,到底该怎么‘教’?”
他特意在“教”字上加了重音,语气里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像是在提问,又像是在自嘲。
张卫东院士,一位以严谨和务实着称的材料学专家,此刻正对着另一份资料——关于“宇宙能量之心”原型机的简要报告和几张模糊但能看出核心结构的图片——眉头紧锁。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苦笑道:“老李,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我昨天拿到这份材料,翻来覆去看了大半宿,越看越觉得……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怕不是要晚节不保,被一个本科刚毕业的小子给上课了!”
王浩然教授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也已年过半百,在量子信息与计算领域是公认的权威。他面前摆放的是秦风本科期间发表的几篇关于量子算法和新型计算架构的“随笔式”论文,每一篇都足以在顶刊上占据一席之地。他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我同意张院士的看法。昨天我让我的博士生把秦风这几篇‘随笔’拿去当最新的前沿文献研读,结果那几个平时眼高于顶的小子,回来后一个个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说感觉自己读了个假的博士,秦风同学这思路,简直不像是地球人能想出来的。”
会议室外,李明远院士的秘书小刘端着刚泡好的顶级大红袍,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正准备敲门,却隐约听到了里面大佬们的“唉声叹气”。她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秦风同学太难搞了?让三位院长级别的导师都感到棘手?这可真是……闻所未闻啊!
小刘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李明远院士的声音传来。
小刘推开门,将茶水一一奉上,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平静如常,但耳朵却不由自主地竖了起来。
“神谕级”论文与“改变世界”的原型机带来的冲击
“先说说这份毕业论文吧。”李明远院士指了指那份《宇宙能量……》的摘要,“虽然只是摘要和部分核心论证,但里面的思想……老实说,很多地方已经超出了我对现有理论框架的认知。他提出的那个‘虚空零点能潮汐共振理论’,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宇宙暗能量的来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能量提取模型……这小子,胆子不是一般的大啊!”
张卫东院士接过话茬:“何止是胆子大!关键是他还真就搞出了一点名堂!你们看这个‘宇宙能量之心’原型机,虽然报告里说目前能量转化效率极低,输出也不稳定,但它确确实实从‘虚空’中汲取到了可观测的能量!这要是理论能够完善,技术能够突破……嘶!”张院士倒吸一口凉气,眼中精光暴射,“那将是第四次,不,甚至是第五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什么石油危机、能源枯竭,统统都要靠边站!”
王浩然教授则从信息和计算的角度补充道:“更可怕的是,秦风在论文的附录里,简单提及了这种‘宇宙能量’在信息传递和处理方面可能存在的超光速特性。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属实……我们现在研究的量子计算机,在他这个构想面前,可能就跟算盘一样原始。”
三位大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心惊,越说越觉得秦风这小子简直就是个披着人皮的“外星高维生物”。
李明远院士苦笑着摇摇头:“我带过的博士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其中不乏天资卓越之辈。但像秦风这样的……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他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直接拿去评个院士的代表作,恐怕都没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我们还怎么‘指导’他写博士论文?难道让他把这篇本科论文扩写一下,然后我们三个署名当通讯作者?”
这话一出,张卫东和王浩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笑容里却充满了无奈。
“老李你这话可就诛心了啊!”张卫东院士摆摆手,“不过说真的,我昨天甚至产生了一个荒谬的想法——要不,我们三个拜他为师算了?他研究‘宇宙能量之心’,肯定缺材料方面的支持,我这材料学院院长的名头,给他打打下手,应该还够格吧?”
“哈哈哈!”王浩然教授也乐了,“老张你这是要把自己卖了还要帮着数钱啊!不过,如果他真能在新型计算模式上有所突破,我倒是很乐意把我们信息学院最顶级的实验室和计算资源都向他开放,让他随便折腾!”
秘书小刘在旁边听得是目瞪口呆,手里的托盘都差点端不稳。我的天!这三位平日里在各自领域说一不二的泰山北斗,今天这是怎么了?集体“凡尔赛”吗?还是说那个叫秦风的新晋博士生,真的已经逆天到了这种地步?
她突然想起昨天秦风来报到时,研究生院王主任那副恨不得把秦风供起来的表情,以及整个校园bbS上关于“三院士天团导师”的热议,当时还觉得有些夸张,现在看来,学校的反应还是太保守了!这哪里是“天团导师”,这分明是给“学术神明”配备的“护法长老”啊!
“这学生,我们该怎么教?”——世纪难题
轻松的调侃过后,会议室内的气氛再次回归严肃。
“说正经的,”李明远院士收敛了笑容,表情凝重地说道,“秦风这孩子,他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某些方面,恐怕真的已经超过我们这些老家伙了。这博士生,我们该怎么‘指导’?总不能真的放任自流,让他自己摸索吧?那还要我们这三个导师干什么?挂个名吗?”
王浩然教授沉吟道:“传统的导师制,是以导师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向为主导,学生在导师的框架内进行学习和探索。但这一套,用在秦风身上,显然不合适。他的思维太活跃,知识面太广,而且……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他想起了秦风本科时用宿管阿姨的旧收音机爆改出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事情,当时他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天方夜谭”,第二反应是“哪个学生在恶作剧”,直到亲眼看到那台简陋却能稳定运行薛定谔算法的“怪物”,他才彻底服气。那玩意儿,完全颠覆了他对量子计算机硬件实现的认知。
张卫东院士也深有同感:“没错。就拿他那个‘食堂剩饭合成常温超导体’来说,虽然只是初步样品,性能还不完美,但其合成思路之清奇,简直是匪夷所思!我让我们院里最顶尖的几个超导材料研究团队去复现和分析,结果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明白其中的关键机理。你说,这样的学生,我怎么指导他搞材料?难道让他教我怎么用剩饭炼丹吗?”
他这话一出,连一向严肃的李明远院士都忍不住莞尔。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李明远院士摊了摊手,“我们不能用常规的眼光看待秦风,也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培养他。学校把这个‘烫手山芋’,哦不,是‘稀世璞玉’交给我们三个,既是信任,也是考验啊。”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三位院士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秦风的潜力,同时又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指导”而束缚了他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