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4章 校园里的“寻宝”!寻找那个“特殊的计算单元”!(1 / 2)

加入书签

秦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快要飘起来了!

“万物皆可为计算单元!”

学神系统的这句提示,简直比给他灌顶了十部《九阳神功》还要来劲!它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思维中尘封已久的一扇扇大门,门后不再是熟悉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个光怪陆离、却又似乎触手可及的全新世界!

是啊!谁规定了计算机就必须是硅基芯片堆砌出来的铁疙瘩?谁规定了信息处理就必须依赖电子的定向流动?

宇宙本身就是一台巨大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交换与运算的超级计算机!从夸克的基本振动到星系的宏伟演化,从DNA双螺旋的精巧编码到神经网络的复杂连接,哪一样不是信息的完美载体?哪一样不蕴含着计算的深层逻辑?

自己之前真是钻牛角尖了!满脑子都是“未来量子计算机核心”、“高维时空处理器”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但实际上连影子都摸不着的东西。结果呢?系统商城权限不足,导师们爱莫能助,整个地球的科技水平都跟着掉链子。

现在,他明白了!真正的“屠龙之技”,或许并不需要最锋利的“倚天剑”,一把随手捡来的“柴刀”,在宗师手中,亦可开山断海!

“我要找到它!那个独一无二的、能够承载我‘秦氏计算模型’的‘特殊计算单元’!”秦风的眼中闪烁着堪比超新星爆发的炽热光芒,他感觉自己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兴奋地颤抖。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为算力瓶颈而苦恼的博士生,而是一个即将踏上寻宝之旅的冒险家,整个燕京大学的校园,就是他广阔无垠的藏宝图!

说干就干!

秦风像一阵风似的冲出了宿舍,连平日里雷打不动的晨练都给抛在了脑后。他的目光不再是平日里的平静深邃,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贪婪的审视,扫过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样物品。

第一站:燕京大学图书馆——知识的海洋能否泛起计算的浪花?

秦风的第一个目标,是燕京大学那座宏伟的图书馆。在他想来,图书馆是知识的汇聚之地,信息的密度堪称校园之最。那一排排顶天立地的书架,数百万册的藏书,本身不就是一种庞大而有序的信息存储系统吗?

他像一个幽灵般在迷宫似的书架间穿梭,手指轻轻划过那些散发着墨香与岁月气息的书脊。《相对论》、《量子力学导论》、《信息论基础》、《非线性动力学》、《混沌与分形》……每一本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对宇宙奥秘的一次探索。

“如果把每一本书看作一个信息节点,把它们之间的引用关系、知识脉络看作连接……这不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静态知识网络吗?”秦风喃喃自语,眼神迷离。

他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能有一种方法,让这些书籍“活”过来,让它们内部的知识能够自动交互、碰撞、衍生出新的思想……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同学,请问你需要帮助吗?”一个略带严肃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秦风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发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图书管理员大妈正用一种“你是不是想偷书”的警惕眼神盯着他。

“呃,没,没有,老师,我就是……随便看看,感受一下知识的芬芳。”秦风尴尬地笑了笑,他刚才那副神游天外的模样,估计确实有点可疑。

“感受知识的芬芳是好事,但请不要长时间占据通道,也不要对着书架念念有词,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管理员大妈推了推眼镜,语气虽然客气,但眼神里的怀疑丝毫未减。

“是是是,我这就走,这就走。”秦风落荒而逃。

在图书馆的自习区,他看到埋头苦读的同学们。每个人都在吸收信息,处理信息。他甚至异想天开:“如果把整个自习室的同学看成一个并行处理系统,每个人大脑的神经元都在高速运算……”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自己掐灭了。不行,太玄乎了,而且他总不能把同学们的大脑给拆开当零件用吧?那不成科学怪人了?

图书馆的探索,最终让他意识到,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存储,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动态处理和复杂运算能力。静态的知识海洋虽然浩瀚,却无法直接掀起他所期望的计算浪花。

第二站:物理系实验楼——微观世界的粒子能否共谱计算乐章?

离开了图书馆,秦风直奔物理系的实验楼。这里,是他相对熟悉的地方,也是各种精密仪器和前沿物理现象的聚集地。

“既然我的‘秦氏计算模型’本身就涉及到很多前沿的物理学原理,那么,从物理现象本身去寻找计算单元,会不会更靠谱?”

他熟门熟路地溜达到几间他导师名下的实验室外。透过玻璃窗,他能看到里面各种闪烁着指示灯的仪器,复杂的管线连接,以及偶尔穿着白大褂忙碌的研究生师兄师姐。

“激光冷却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量子霍尔效应……”秦风的目光扫过那些实验装置的铭牌,脑海中飞速闪过相关的物理知识。

“这些系统本身就处于非常特殊的量子状态,它们的演化过程,不就是一种天然的计算吗?”

他甚至想,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精确地调控这些微观粒子的量子态,利用它们之间的纠缠和叠加,或许真的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

就在他看得入神时,实验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头发乱得像鸡窝的师兄端着一个空了的泡面桶走了出来,差点和秦风撞个满怀。

“哎哟!秦风?你小子大清早不睡懒觉,跑这儿来当门神啊?”师兄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眼角还挂着眼屎。这位师兄名叫赵铁柱,人如其名,憨厚老实,就是有点不修边幅,是李院士手下的一个博士生,常年泡在实验室里。

“铁柱师兄早!”秦风笑着打招呼,“我这不是刚有点新想法,想来实验室找找灵感嘛。”

“新想法?”赵铁柱来了精神,用袖子擦了擦嘴角的泡面渣,“你小子又琢磨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玩意儿了?上次那个‘食堂剩饭超导体’可是把我们几个导师都给惊得够呛。这次又是什么?难道你想用实验室的液氦来冰镇西瓜,号称‘量子锁冷保鲜技术’?”

秦风哭笑不得:“师兄,你这想象力也太丰富了。我就是想,咱们实验室这么多精密的仪器,它们在运行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些……嗯,很有规律的,可以被利用的‘副产品’?”

赵铁柱挠了挠他那堪比鸟巢的头发,一脸迷茫:“副产品?仪器运行的副产品不就是电费账单和实验报告吗?哦,还有我这日渐后退的发际线,也算是为科学献身的‘副产品’吧。”

他指了指旁边一台正在进行“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的设备,说道:“你看这玩意儿,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记录电子云的分布。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但你要说利用它的‘副产品’搞计算……那不就是它本身的功能吗?难道你想让它一边扫隧道一边帮你算彩票中奖号码?”

秦风被赵铁柱的幽默逗乐了,但也从中捕捉到了一丝关键。是的,这些精密仪器本身就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计算”或“信息处理”,但它们是高度特化的,为了特定的科研目的而设计。自己想做的,是找到一种更普适、更底层的,能够承载他那套全新理论模型的计算单元。

“师兄,你觉得,有没有可能,一些看似‘无用’的物理现象,比如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微弱振动、电磁噪声,或者是一些混沌系统里的奇异吸引子……它们内部会不会也隐藏着某种可以被驾驭的计算潜力?”秦风试探着问道,他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免得被当成神经病。

赵铁柱用一种“你小子是不是看科幻小说看多了”的眼神上下打量着秦风,然后煞有介事地摸了摸下巴:“听起来……很玄乎啊!不过,科学嘛,就是要敢想。我们导师不也常说,很多伟大的发现,最初都源于一个看似不靠谱的念头。不过,小师弟,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那些噪声啊、混沌啊,之所以叫噪声和混沌,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预测和控制。你想驾驭它们,比让猴子用打字机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还难。”

虽然赵铁柱的回答并没有给秦风直接的答案,但也让他意识到,直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为特定目的设计的精密仪器来构建他想要的“通用计算单元”,恐怕限制太多,而且动静太大,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他需要的是一种更“低调”、更“草根”的解决方案。

第三站:校园绿地与人工湖畔——自然的韵律能否奏响计算的序曲?

告别了赵铁柱师兄,秦风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游荡。他的目光从冰冷的机器转向了生机勃勃的自然。

燕大的校园绿化极好,处处鸟语花香。他走到一片小树林旁,看到几只麻雀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地觅食,它们的行动看似随机,但作为一个群体,却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和协调。

“鸟群的飞行模式……典型的集群智能,分布式计算的雏形?”

他蹲在一片花坛前,仔细观察着一朵盛开的月季花。那层层叠叠的花瓣,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排列,精巧而优美。

“植物的生长,本身就是一种算法的体现。阳光、水分、养分是输入,形态、结构、开花结果是输出……”

他走到未名湖畔,看到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变幻莫测。

“这水波的传播,不就是一种波动方程的解吗?如果我能精确地控制初始扰动,再精确地读取水波的叠加状态……”秦风的眼睛越来越亮,他甚至捡起一颗小石子,丢进湖里,然后像个痴汉一样,死死地盯着那扩散开去的涟漪,嘴里还念念有词:

“初始相位……振幅衰减……边界反射……干涉叠加……”

“同学,你……没事吧?”旁边一对正在湖边卿卿我我的小情侣,被秦风这诡异的举动吓了一跳,男生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问道。他们看秦风的眼神,活像在看一个刚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文艺青年。

秦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老脸一红,干咳两声:“咳咳,没事没事,我就是……在研究流体力学,对,流体力学!这水波啊,蕴含着宇宙的奥秘!”

那对小情侣对视一眼,男生拉着女生的手,飞也似的逃走了,仿佛秦风身上带着什么传染病。

秦风无奈地摇了摇头。看来,想从这些宏大的自然现象中直接提取计算单元,难度不亚于徒手搓核弹。它们太复杂,太不可控,而且自己总不能把未名湖给圈起来当自己的计算机吧?校长第一个就得把他腿打断。

第四站:学生食堂——人间烟火气中能否觅得计算的真谛?

不知不觉,又到了午饭时间。秦风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他这才想起自己早饭都没吃。虽然精神极度亢奋,但身体还是诚实的。

他信步走进学生食堂。此刻的食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打饭窗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学生们端着餐盘,在拥挤的座位间穿梭。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饭菜的香气,以及年轻人特有的喧闹与活力。

上一次,他是在食堂的剩饭中发现了“常温超导体”的灵感。这一次,他换了一个视角。

他没有急着去打饭,而是找了个角落站着,默默地观察着食堂里的一切。

“人流的涌动……像不像复杂网络中的信息流?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他们的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打饭阿姨的手速……那叫一个快准狠!这熟练的操作,简直就是一种肌肉记忆的算法优化!”

“餐盘在传送带上的移动,食物在锅里的翻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动态变化和能量交换。”

一个胖乎乎的食堂大师傅注意到了这个行为怪异的年轻人,他端着一个大汤勺,好奇地走了过来:“小伙子,你瞅啥呢?是不是觉得我们食堂的饭菜特别香,看入迷了?”

秦风回过神,看到是上次在他“研究”剩饭时,还给他多打了两勺红烧肉的那位热心肠的王师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