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风云突变,全面混战(1 / 2)
德国敏锐察觉到美苏之间的矛盾激化,认定改变世界格局的时机已然成熟,迅速且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一场蓄谋已久的闪电战筹备。
德军参谋部宛如精密运转的战争大脑,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作战计划的制定中。他们调集了最优秀的军事战略家、情报分析专家以及各兵种的资深将领,对苏联的军事部署、地理环境、后勤补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被纳入考量。
为了确保突袭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德国巧妙地利用与苏联之间尚存的贸易往来作为掩护。表面上,两国的贸易活动依旧如常进行,商船在港口间频繁穿梭,货物的装卸有条不紊。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贸易表象之下,德国正悄然将大量的精锐部队和先进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德苏边境。一列列满载着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火车,趁着夜色的掩护,沿着隐蔽的铁路线驶向边境地区;一艘艘货轮在夜幕降临后,悄然停靠在边境附近的港口,卸下一箱箱先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与此同时,德国情报机构倾巢而出,加大了对苏联的情报搜集力度。他们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情报网络,渗透到苏联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成功掌握了苏联军队的详细调动情况,包括部队的集结地点、行军路线以及换防时间等关键信息,还获取了苏联军事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通信密码以及各级指挥官的性格特点和作战风格等核心情报。这些详尽的情报如同为德军绘制了一幅精确的作战地图,让他们对苏联的军事部署和行动意图了如指掌。
终于,在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注定不平凡的凌晨,德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突袭。当夜幕还笼罩着大地,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如同幽灵般迅速越过边境。坦克的履带在地面上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这些装甲洪流以惊人的速度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德国空军也在第一时间展开行动,迅速夺取了制空权。一架架战斗机如黑色的猎鹰,呼啸着掠过天空,对苏联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通信中心等重要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炸弹如雨点般落下,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而起。苏联的边境防线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瞬间瓦解,毫无防备的边境守军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中陷入了混乱,仓促应战。
然而,苏联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所击垮。在短暂的混乱之后,苏联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强大的应变能力。苏联的将领们迅速做出反应,紧急调动后方的预备部队,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奔赴前线阻击德军。
在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苏联军队依托城市的建筑和复杂地形,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阵地战。在城市的街道上,苏军利用建筑物作为掩体,与德军的装甲部队展开了近距离的搏斗。步兵们手持反坦克火箭筒,勇敢地冲向德军的坦克,试图阻止它们的前进。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物都成为了激烈争夺的战场,鲜血染红了大地。
在阵地上,苏军士兵们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抵御着德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生命扞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尽管德军装备先进、攻势凶猛,但苏联士兵怀着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毫不退缩。许多苏联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抵抗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更多的部队得以集结和部署。
苏联政府同时向全国发出了紧急动员令,号召全体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德国的侵略。这一号召如同一声激昂的战歌,迅速传遍了苏联的每一个角落。工厂里的工人们主动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生产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年轻人纷纷踊跃参军,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祖国的忠诚,奔赴战场。妇女和老人们也积极投身到后勤保障工作中,为战士们缝制军装、准备食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战争。整个苏联上下一心,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全力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斗中。
美国在德国突袭苏联后,陷入了深深的观望与激烈的内部争论之中。美国高层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如同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在决策层中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一部分人认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是削弱苏联势力的绝佳机会,美国可以坐收渔利。他们主张美国应该保持中立,冷眼旁观苏德之间的战争,等待双方在长期的消耗战中两败俱伤。届时,美国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介入,不仅可以轻松地收拾残局,还能够确立美国在全球的绝对霸主地位,掌控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秩序。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担忧。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德国成功吞并苏联,其势力将急剧膨胀,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工业技术以及庞大的领土资源,将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他们主张美国应立即援助苏联,与苏联携手共同对抗德国,维持全球势力的平衡。他们强调,只有阻止德国的扩张,才能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利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