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4章 榫卯结构的捏塑记忆(2 / 2)

加入书签

“上周修复的那组清代榫卯构件,”他忽然开口,视线掠过工作台角落那堆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木构件,“修复师说最难得的是找到‘老木头的记忆’,有些缝隙必须留到恰好能让木纤维在不同季节自然伸缩。”他抽出一张泛黄的宣纸,是前几日拓印的榫卯纹样,此刻被郭静随手用来垫在陶泥下方,纸上的墨线正慢慢晕染进陶土的肌理里。

轮盘再次转动起来,郭静的拇指抵住坯体颈部,食指顺着弧度向上提拉。赵环看着她手臂肌肉的起伏,忽然想起自己研究过的宋代《营造法式》插图——那些描绘工匠凿木的线条,竟与此刻她捏塑陶坯的姿态有着隐秘的共鸣。“要不要试试?”郭静忽然侧身让开位置,陶泥的腥气混着她发间的艾草香漫过来。

他迟疑着将手放在陶坯上的瞬间,轮盘的震颤顺着掌心传遍全身。这感觉陌生又熟悉,像第一次用铅笔勾勒建筑轮廓时,突然意识到线条可以拥有温度。“放松手腕。”郭静的手掌覆上来,引导他的指腹按压陶泥内侧,“就像你画剖面图时,让线条跟着结构的呼吸走。”

陶泥在两人交叠的手下逐渐成型,他的理性控制着整体比例,她的感性在细节处留下涟漪般的纹路。当轮盘停下时,他们看着那个融合了榫卯结构严谨与陶土流动感的器皿,忽然明白所谓契合,从来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严谨的刻度记得指尖的温度,让自由的泥痕懂得结构的边界。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郭静把冷却后的陶坯放进窑炉。赵环重新铺开图纸,却在榫卯节点旁画下一道柔和的弧线——那是刚才陶坯颈部的弧度。窗外的星光正透过天窗落进来,在图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无数个被陶土与木纹共同记住的瞬间。

“明天测测这个弧度的承重?”郭静递来一杯温热的茶,杯壁上还留着她捏制时的指痕。

赵环接过杯子,指尖触到那些凹凸的纹路,忽然想起古籍里记载的“木石前盟”。或许所有深刻的连接,都是坚硬的结构里藏着柔软的记忆,就像此刻茶杯在掌心的温度,正慢慢渗进他绘制的线条里,成为时光也无法磨灭的印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