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无字旗(2 / 2)
几天后,倭寇再次来犯。这次他们看到村口插着三面无字旗,排列成三角阵型。小野次郎疑心大起,不敢贸然进村,派小队人马试探。
埋伏在暗处的村民按照海柱事先教导,用锣鼓、爆竹制造出声势,仿佛有千军万马。倭寇小队仓皇逃回,报告说中了埋伏。
小野次郎望着那几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无字旗,越想越怕,最终下令撤退。
石塘村再次躲过一劫,村民们把海柱当成了英雄。但海柱却愁眉不展——倭寇不除,永无宁日。
李文建议:“单靠我们一村之力,难抗倭寇。不如联合周边村落,共同抗敌。”
海柱豁然开朗:“说得对!我们有无字旗,何不借此号召乡民?”
第二天,海柱带着无字旗走访附近村庄。起初,大家对这个毛头小子和那面空旗不以为然。但当海柱讲述石塘村两次凭此旗吓退倭寇的经历后,许多人动心了。
更巧的是,有个老兵认出这旗:“这、这莫非是当年百夫长周通的‘无字旗’?”
在众人追问下,老兵讲出了一段往事: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围攻台州。百夫长周通奉命断后,掩护百姓撤离。他带着百名士兵死守关隘,最后全部战死。周通临终前,将军旗上的字全部撕去,笑着说:“旗无字,魂永存。后人见旗如见我,必当奋勇杀敌!”
老兵叹道:“那战后,无字旗就失踪了,没想到流落至此。”
众人听后,肃然起敬。无字旗不再是一面普通的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
十八个村庄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乡勇队,推举海柱为首领。他们用无字旗作为标志,日夜操练。
海柱发挥自己的长处,训练了一支水性极好的“水鬼队”,专门偷袭倭船。李文则负责出谋划策,设下各种机关陷阱。
这年中秋,倭寇大举来袭。小野次郎这次铁了心要踏平石塘村,洗刷前耻。
海柱早有准备,在倭寇必经之路上挖陷坑、设绊马索,用土制火炮轰击。乡勇们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地利人和,与倭寇打得难分难解。
激战正酣时,海柱突然率水鬼队从海中潜出,直扑倭寇后方。他们点燃了倭寇的粮草物资,顿时火光冲天。
小野次郎大惊,急忙分兵救援。前方乡勇乘势反攻,倭寇阵脚大乱。
混战中,海柱直取小野次郎。两人在沙滩上展开殊死搏斗。小野次郎刀法狠辣,海柱渐渐不支,身上多处负伤。
眼看就要丧命刀下,海柱突然瞥见不远处在风中飘扬的无字旗,想起百夫长周通和九公,不知哪来的力气,一个翻滚躲过致命一击,反手将鱼叉刺入小野次郎胸口。
倭寇见头目毙命,顿时溃不成军,纷纷逃窜。
乡勇们欢呼胜利,海柱却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他面向大海,喃喃道:“九公,乡亲们,我们赢了...”
战后,戚继光将军听闻无字旗重现,特意派人前来查看。得知海柱和乡勇们的事迹后,戚将军大为赞赏,将无字旗正式编入戚家军旗序列,赋予它新的含义。
海柱被任命为当地乡勇总教头,继续守护沿海安宁。那面无字旗则被送回石塘村,高高悬挂在村中央的旗杆上。
每逢倭寇来犯,村民们就会升起这面无字旗。渐渐地,沿海倭寇中流传起一句话:“宁遇戚家军,莫见无字旗。”
许多年后,石塘村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海柱爷爷,无字旗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啊?”一个小孩好奇地问。
老人——当年的海柱——微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无字旗的秘密就是:当外敌入侵时,只要咱们普通百姓团结一心,人人都可以是百夫长。这旗上原本无字,如今却写满了咱们老百姓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夕阳西下,那面历经沧桑的无字旗在晚风中轻轻飘扬,旗影拉得很长很长,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