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 解梦婆(2 / 2)
一个月后,消息传来,那王姓商人的妻子不堪受辱,投井自尽。原来这商人暴富后,虐待发妻,宠妾灭妻,致使家宅不宁。
此事之后,解梦婆立下规矩:一日只解一梦,解梦不看人,只看梦。
转眼到了秋天,张家庄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天傍晚,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人来到解梦婆家中。这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面容憔悴,眼带血丝,像是许久未曾好好休息。
“解梦婆,我姓李,名文修,是邻县的秀才。”年轻人躬身行礼,“我连续七晚梦见自己在攀登一座高山,山巅有一盏明灯,我拼命往上爬,可每接近山顶一步,那灯就远一分。如今我已精疲力尽,却仍在半山腰徘徊。”
解梦婆仔细端详着李文修,见他虽衣衫朴素,却举止文雅,眉宇间有股书卷气。
“你可是在准备明年的乡试?”解梦婆问。
李文修苦笑:“不瞒解梦婆,小生已经连续三年落榜。家父早逝,家母含辛茹苦供我读书,如今她年事已高,病痛缠身,我若再考不中,实在是...实在是无颜面对她老人家。”
解梦婆闭目沉思,手中的桃木珠子缓缓转动。
许久,她睁开眼,问道:“你梦中那盏灯,是什么样子的?”
“是一盏油灯,灯焰如豆,却明亮异常,风吹不摇,雨打不灭。”
“你攀登时,手中可持有什么?”
“有一根竹杖,是家母在我第一次赴考前所赠。”
解梦婆点点头:“高山仰止,明灯指引,这是求学之梦。灯虽小却风吹不摇,雨打不灭,象征你志向坚定。竹杖虽简,却是母亲所赠,代表亲情支撑。你之所以无法登顶,非力不足,而是心太急。”
李文修若有所思:“请解梦婆明示。”
“你梦中的山,可是我们张家庄后的翠屏山?”解梦婆突然问。
李文修一愣,仔细回想,惊讶道:“正是!经您一提,我才想起,梦中的山确实像是翠屏山。”
解梦婆微笑道:“明日清晨,你且去登一次真正的翠屏山,记住,不要直奔山顶,留心沿途风景,归来后再找我。”
次日午后,李文修再次来到解梦婆家中,神色比昨日轻松了许多。
“解梦婆,我今日一早就去登翠屏山,按照您的吩咐,不急于登顶,果然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小径,沿路而行,见到一处泉眼,泉水清冽甘甜。更奇的是,我在泉边石壁上发现了一些摩崖石刻,似是古人留下的诗文。”
解梦婆笑道:“这就是了。你梦中登不上山顶,是因为你只顾抬头看灯,忘了脚下有路。读书也是如此,只顾盯着功名,反而错过了学问的真谛。”
李文修恍然大悟,向解梦婆深深一揖:“多谢解梦婆指点迷津!”
解梦婆摆摆手:“去吧,明年乡试后,无论中与不中,都来告诉我一声。”
第二年秋天,李文修果然又来拜访解梦婆,这次他神采飞扬,已然是举人打扮。
“解梦婆,我中了!而且是第三名亚元!”李文修兴奋地说,“主考官特别赞赏我的策论,说立意新颖,引经据典却不拘一格。这都多亏了您的指点!”
解梦婆含笑问道:“你且说说,如何多谢我的指点?”
李文修说:“我在翠屏山泉眼旁的石壁上,发现了一批前朝学者的诗文,回去后潜心研究,受益匪浅。这次乡试的策论题目正好与那些诗文中讨论的治国理念相关,我便将所学融入文中,果然令考官耳目一新。”
解梦婆点点头:“是你自己肯用心,方能化机缘为机遇。”
李文修又道:“我已将那些石刻诗文整理成册,准备刊印流传,让更多学子受益。”
解梦婆欣慰地笑了:“这才是读书人的本分。”
送走李文修,小栓忍不住问:“奶奶,您怎么知道翠屏山上有石刻?”
解梦婆眯着眼睛,悠悠道:“我年轻时常上山采药,早就见过那些石刻。只是世人大多急于登顶,忽略了路旁的风景罢了。”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三年。解梦婆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庄里人都暗暗担心,若解梦婆不在了,以后再有什么疑难,该去找谁解惑。
这一日,解梦婆把孙子小栓叫到床前。
“小栓,奶奶时日不多了,有些话要交代你。”
小栓跪在床前,泪如雨下:“奶奶,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解梦婆摇摇头,从枕下取出一个木匣:“这里面是我一生解梦的心得,还有三条禁忌,你务必牢记。”
小栓双手接过木匣,哽咽道:“奶奶请讲。”
“第一,凶残之人不解梦。心术不正者,解梦反助其恶。”
“第二,得意之人不解梦。人在得意时,常把解梦当作印证,听不进逆耳之言。”
“第三,将死之人不解梦。生死有命,强解无益,反增其苦。”
小栓重重磕头:“孙儿记住了。”
解梦婆喘息片刻,又道:“解梦看似玄妙,实则不过是察言观色、阅人无数后的洞察。你要记住,梦是心的影子,解梦即是解心。人心复杂,梦境也就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住人性的根本,就能读懂大多数梦境。”
三日后,解梦婆安详离世,享年七十八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