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02章 李叔写春联,顺带帮我家写了几幅(2 / 2)

加入书签

横批写的是“岁岁安康”,李叔写“康”字时,特意把中间的“米”字写得饱满,他说:“民以食为天,有米才叫康,你家往后的日子,准能吃得香、睡得稳。”

我捧着春联,指尖触到还带着墨香的红纸,心里像揣了个暖炉。正想道谢,突然听见院门口传来刹车声,是社区的志愿者小张,她手里抱着一摞红纸,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李叔,不好了!咱们社区养老院的张大爷,说今年没人给他写春联,坐在门口抹眼泪呢!”

李叔一听,立马放下笔:“走,去看看!”他揣着砚台,拎着纸,我也赶紧跟上。养老院离胡同不远,走几步就到了。张大爷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旧春联,那是前几年社区给他写的,边角都磨破了。“每年都有人给我写春联,今年以为没人记得了……”张大爷看见我们,声音里还带着哭腔。

李叔赶紧把纸铺在石桌上,冻得发红的手握着笔,却比刚才更稳了。“大爷,您别急,我这就给您写。您想写点啥?”张大爷抹了抹脸,想了想说:“我年轻时候是唱京剧的,能不能写幅跟戏有关的?再加点热闹劲儿。”

李叔点头,提笔就写:“粉墨登场添雅趣,笙歌绕梁庆新春”。写完又觉得不够,再添了幅小联,写的是“戏里戏外皆如意,年去年来总安康”。张大爷拿着春联,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还非要给我们唱段《贵妃醉酒》,清亮的唱腔飘在养老院的院子里,引得不少老人都探出头来。

等我们回到李叔家,天已经擦黑了。院里的街坊还没走,张婶把刚炒好的栗子往我们手里塞:“快尝尝,热乎着呢!李哥,你这春联写的不是字,是咱们胡同里的情分啊!”老赵也凑过来,把手里的烟点上,却先给李叔递了一根:“叔,我这修车铺明年要是火了,第一个来谢你!”

李叔笑着摆手,把给我家写的另一幅春联递过来——那是幅门芯,写的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特意给我爷爷奶奶写的。“你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联子能讨个好彩头。”他说这话时,月光正好洒在他脸上,我突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又多了几根,可眼里的光,却比院里的灯笼还亮。

回家的路上,我抱着春联,墨香混着糖炒栗子的香,还有胡同里飘来的饭菜香,缠在一块儿,成了最地道的年味。父亲看见春联,先是愣了愣,然后用手指轻轻摸着上面的字,半天没说话,只是眼角慢慢红了。“李叔是个好人啊,”他说,“这字里藏着的,都是街坊邻里的心意。”

后来贴春联时,父亲非要自己动手。他踩着凳子,把“院栽石榴承吉庆”贴在院门上,我在只是红纸黑字,它是李叔的心意,是街坊的情分,是我们家对未来的期盼。就像李叔说的,人间的好光景,本就该写在这烟火气里,写在这一笔一划的温暖里。

那天晚上,胡同里的灯笼都亮了,红的、黄的,映着家家户户的春联,像一片火海。我站在院门口,看着李叔家的灯还亮着,隐约能听见他和街坊们的笑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人间烟火,不就是这样吗?有墨香,有笑声,有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有对未来的满心期盼。而这些藏在春联里的情感,就像原子裂变般,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燃起最温暖、最鲜活的人间烟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