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17章 韩姨洗窗帘,帮我家顺带洗的纱帘(2 / 2)

加入书签

“当年在纺织厂,我们洗样品布可有讲究了。”韩姨搓着纱帘,忽然开口讲起往事,“那时候厂里做出口的窗纱,每批样品都得手工洗,水温必须控制在三十五度,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不然颜色就会跑偏。有次新来的小姑娘没注意,用了四十度的水,洗坏了三块样品布,哭得跟啥似的,还是我陪着她重新做了三晚,才赶上交货期。”她说着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揉皱了的纱帘,却透着温暖的光,“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累,可看着自己经手的布料漂漂亮亮地运到国外,心里就特别踏实。”

洗到纱帘中间时,韩姨忽然停下手,指着一处不起眼的地方:“你看这儿,是不是有个小破洞?”我凑过去一看,果然见纱线上有个芝麻大的窟窿,边缘还挂着几根断了的线头。“这是被老鼠咬的吧?”韩姨皱着眉,“前阵子小区里有几家都闹老鼠,你可得注意,晚上别把零食放在阳台。”她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卷细棉线和一根针,“我给你补补,不然窟窿会越扯越大。”

韩姨补纱帘的手法很特别,不用顶针,也不用穿线器,只用手指捏着针,线在纱帘上轻轻一绕,就缝出一个小小的十字结,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这是我们纺织厂的‘暗缝法’,补完后从正面看,根本看不出补过的痕迹。”她一边缝一边说,“当年厂里有个老裁缝,能用这种手法补好撕破的窗纱,客户收到货都没发现,还夸我们的质量好。”我看着她的手指在纱帘上翻飞,针和线像有了生命似的,在破洞处慢慢游走,不一会儿,那个小窟窿就消失了,只剩下细细的棉线,和原来的纱线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洗完纱帘,韩姨又把它们放进洗衣机里脱水,转速调得很低:“脱水时转速不能太高,不然纱帘会拧成麻花,晾的时候就不好抻平了。”脱水完成后,她和我一起把纱帘搬到楼下的晾衣杆上,两人各拽着纱帘的一角,轻轻往两边抻:“晾纱帘得趁湿抻,不然干了就皱巴巴的,跟没洗似的。”风一吹,湿哒哒的纱帘轻轻晃动,水珠顺着纱线往下滴,落在地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阳光透过纱帘照过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层碎金。

“等纱帘干了,你收的时候记得先抖一抖,把上面的浮尘抖掉,再叠起来,别用衣架挂,容易把纱线拉长。”韩姨一边帮我抻着纱帘,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还有啊,平时擦玻璃的时候,别用湿抹布直接擦纱帘,得用干毛刷轻轻扫,不然纱帘容易沾灰,还不好清理。”她的话像春风似的,吹得人心里暖暖的,我忽然觉得,这纱帘洗的不只是灰尘,还有邻里间的陌生和疏离,洗出了烟火气里最柔软的褶皱。

下午四点多,纱帘差不多干了。我去收纱帘时,韩姨正坐在楼下的石凳上择菜,看见我就笑着说:“你摸摸,是不是跟新的一样?”我伸手摸了摸纱帘,果然又软又滑,一点都不发硬,阳光透过纱帘照进来,能看见纱线上细细的纹理,像撒了层银色的丝线。“谢谢您啊韩姨,不仅帮我洗了纱帘,还教了我这么多门道。”我由衷地说。

“跟我客气啥。”韩姨摆摆手,把择好的青菜递了一把给我,“这是我自己种的小油菜,没打农药,你拿回去炒着吃,比菜市场买的香。”我接过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水珠,透着淡淡的清香,像刚从田里摘回来似的。

抱着纱帘往楼上走时,风一吹,纱帘轻轻拂过我的脸颊,带着洗衣液的柠檬香和阳光的味道。我忽然想起韩姨说的话,邻里间互相搭把手才热乎,是啊,这世间的温暖,不就是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吗?或许是帮邻居洗一次纱帘,或许是递一把自家种的青菜,或许是在楼道里道一声早安,这些小事像一颗颗小小的原子,在烟火气里轻轻裂变,燃起带有色彩、味道、活力的人间烟气,也织就了生活里最柔软、最动人的情感褶皱。

晚上做饭时,我把韩姨给的小油菜炒了,放进嘴里,果然又嫩又香。窗外的月光透过洗干净的纱帘照进来,在餐桌上投下淡淡的光影,像撒了层薄纱。我看着那纱帘,忽然觉得,它不只是一块普通的织物,更是邻里间情感的纽带,是烟火气里最温暖的印记,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韩姨的笑容,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想起生活里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