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6章 邓姨煮面条,加个蛋端来我家的热乎(2 / 2)
妈从袋子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买的糖糕:“邓姨,您拿着,这是镇上老字号的糖糕,热乎着呢,您尝尝。”邓姨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又说:“你们刚回来,肯定累了,我先回去了,你们赶紧收拾收拾,也煮点热乎饭吃。”
邓姨走的时候,妈让我把她送到门口。雪还在下,邓姨的身影在雪地里慢慢走远,藏青色的棉袄像一抹温暖的墨色,印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她走了几步,又回头冲我摆手:“小远,明天要是没事,来姨家吃饺子啊,姨包你爱吃的白菜猪肉馅。”我使劲点头,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拐角,才转身回屋。
回到屋,我看着矮柜上空了的白瓷碗,碗底还沾着少许汤渍,那股淡淡的葱花和鸡蛋的香味,好像还留在碗里。妈正在灶间煮饺子,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着,热气腾腾的,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屋子。爸坐在炕边,翻看着买的年货,嘴里哼着小曲,脸上满是笑意。
我突然想起邓姨常说的一句话:“过日子就像煮面条,得有热乎气,还得有个蛋,添点滋味。”那碗面条,不止是填饱了我的肚子,更暖了我的心。它藏着邓姨的细心,藏着邻里间的牵挂,藏着人间最朴素的温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有人端来的一碗热乎,带着烟火气,带着真心,让你知道,在这寒冷的冬天,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从那以后,每年腊月廿八,只要爸妈出门办年货,邓姨总会端来一碗热乎的面条,上面卧着个荷包蛋。有时候是青菜叶,有时候是几片香菇,不变的是那碗汤的鲜,那鸡蛋的嫩,还有邓姨脸上的笑。后来我长大了,去外地读书,每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邓姨家看看,她总会拉着我的手,问我在外面吃没吃好,然后钻进灶间,要给我煮碗面条。
有一年寒假,我回来的时候,邓姨的儿子把她接去了城里。临走前,她特意来我家,塞给我一个布包,里面是她自己磨的麦粉,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煮面条的方法:“水开。”我捧着布包,看着邓姨的身影渐渐远去,眼眶突然就湿了。
去年春节,我回村里过年,特意去了邓姨家的老房子。院子里的小菜园还在,只是没人打理,长满了杂草。灶间的铁锅生了锈,风从窗户缝里灌进来,带着凉意。可我仿佛还能看到邓姨在灶边忙碌的身影,听到她笑着说“小馋猫,再等会儿”,闻到那碗面条的香味。
我从车上拿出锅碗瓢盆,在邓姨家的灶间生了火,按照她纸条上写的方法,煮了一碗面条。水开了,面条下锅,搅三圈,转小火,磕个鸡蛋进去,不搅。两分钟后,撒上葱花和盐,盛在碗里。热气升腾,麦香和蛋香弥漫开来,和小时候邓姨煮的一模一样。
我端着碗,坐在炕边,一口一口地吃着。面条软而韧,鸡蛋嫩而鲜,汤里带着葱花的清香,暖得从舌尖一直到心里。那一刻,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腊月廿八的下午,邓姨端着碗走进屋,笑着说“快吃,刚煮好的”,雪粒子砸在窗棂上,屋里却满是热乎气。
原来,人间的温暖,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一碗热乎的面条里,藏在邻居的一句牵挂里,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烟火日常里。它像一粒原子,看似微小,却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燃起带有色彩、味道、活力的人间烟气,让我们在寒冷的日子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热乎,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感受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快乐。
如今,邓姨虽然不在村里了,但那碗面条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它教会我,要懂得珍惜身边的温暖,要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传递善意,就像邓姨那样,用一碗热乎的面条,温暖一个孩子的冬天,也温暖了整个村庄的烟火岁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