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滨海城的新地标(1 / 1)
“滨海国际创新中心”的落成仪式定在秋分这天。当林悦按下启动按钮,覆盖整个建筑外立面的LEd屏瞬间亮起,像一块巨大的蓝色水晶,在晨光中折射出梦幻的光影。这座由林沈集团投资58亿建成的建筑,不仅是滨海城的新地标,更是全球首个“创新生态综合体”。
“总高280米,地上56层,地下4层。”沈逸辰站在观景台,向来访的嘉宾介绍,“1到10层是开放式展厅,任何人都能进来参观最新的科技成果;11到30层是联合办公区,已经吸引了23家国际顶尖的初创公司入驻;31层以上是林沈与环球的联合研发中心,还有专门为全球顶尖人才准备的‘创新公寓’。”
林震东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慢慢走过来。老人头发已全白,但精神矍铄,看着眼前这座直插云霄的建筑,眼眶微微发红:“我年轻时,滨海城最高的楼才12层。现在看着这栋楼,就像看到了你们这代人的气魄。”
“爷爷,这里面还有您的功劳呢。”林悦挽住他的胳膊,指着一层大厅的方向,“您当年提出的‘产学研结合’理念,我们在这里实现了——楼下就是滨海大学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直接参与我们的研发项目。”
落成仪式上,艾伦作为国际合作伙伴代表发言:“三个月前,我参观了林沈的创新长廊,被他们敢于展示失败的勇气打动。现在看到这座创新中心,我更确定,滨海城会成为下一个全球科技创新的心脏。”他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就出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祝贺视频——剑桥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硅谷的新能源研究所、东京的机器人团队,都表达了入驻意向。
仪式结束后,林悦带着一群来自非洲的青年创业者参观展厅。一个肯尼亚小伙指着一台小型太阳能储能设备,眼睛里闪着光:“这个真的能让我们村子24小时供电吗?成本大概多少?”
“我们已经在坦桑尼亚做过试点。”林悦耐心解释,“这套设备的核心技术来自我们的新能源实验室,成本比传统储能设备低40%,下个月就会在非洲设立生产基地。”她顿了顿,笑着补充,“如果你们有创业计划,创新中心的孵化基金可以给你们提供支持。”
傍晚时分,林悦和沈逸辰站在创新中心的顶楼停机坪。夕阳将建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只张开的翅膀,覆盖了半个滨海城。“你看那边。”沈逸辰指向远处,“三个月前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已经在建人才社区了——以后在这里工作的人,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家。”
林悦靠在他肩上,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还记得我们刚结婚时,你说想让滨海城成为‘不夜城’吗?现在看着这栋楼的灯光,我忽然觉得,梦想好像比我们想象的更近。”远处的海面上,货轮的鸣笛声隐约传来,与创新中心的灯光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座城市与一群追梦者的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