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因材施教,改良方法(1 / 2)
承安的手指刚触到叶片,手环震动了一下。我立刻低头查看,能量值增加了1点,系统没有弹出提示,但后台日志里多了一条记录:【接触反馈:植株细胞活性微升】。
这不是巧合。我蹲下身,把他的手轻轻扶正,让他用指尖再碰一次那片嫩绿的叶尖。手环再次震动,数值又涨了1点。旁边的林婶“哎”了一声,瞪大了眼睛。
“它……认人?”她问。
我不答,只盯着数据流。连续三次触碰,每次增幅都在0.8到1.2之间浮动,且植株根部的监测曲线同步出现轻微波动——说明这种互动确实影响了生长状态。系统开始记录“非工具性干预”了。
我站起身,对林婶说:“准备四块新试验田,就在东区边上,每块一分地,标上‘纯土’‘纯剂’‘混合’‘对照’。”
“又要试?”李木从田埂走过来,手里还拎着刚校准完的支架零件,“星露瓜已经耽误两天了,再拖下去,光照周期对不上。”
“不是拖。”我把检测仪调出来,把三日来的根系对比图放大,“你看,‘纯土’组的分叉率提升了47%,‘纯剂’才12%。黑土里的菌群在起作用,只是我们还没摸清配比。”
他皱眉盯着屏幕,半晌没说话。
“我知道你们怕错失节气。”我合上检测仪,“可如果我们现在强行播种,等于是把种子撒在死土上。三年高密度种植,营养剂用得多,微生物全被压制住了。这地不活过来,种什么都白搭。”
林婶一拍大腿:“那就试!我把我家老园子那点肥土也拿来, xoть一撮也是心意!”
我点头,心里却清楚,这不是光靠几袋土能解决的事。系统给的营养激活剂是标准化配方,适用于理想土壤环境,可我们这片地已经被“高效种植”掏空了底子。它需要的不是补充,而是重启。
当天下午,四块试验田整备完毕。我亲自带队,把老农送来的黑土均匀撒入“纯土”区,系统激活剂注入“纯剂”区,“混合”区则按一比一比例调配,“对照”区保持原状。承安跟在后面,学着我的样子,把一小片枯叶埋进“纯土”区的角落,嘴里还念叨着:“盖好,睡觉。”
没人笑他。林婶反而顺手帮他把土拍实了。
第二天清晨巡查,我发现“纯土”区那片被埋的枯叶周围,土壤表面浮出一层极细的白色菌丝,像蛛网般延展。取样送检,系统终于跳出新提示:【检测到未知菌丝体,具备有机物分解与氮固定潜力,建议持续观察】。
我立刻调出“混合”区的数据,发现其根系发育速度比“纯土”单独使用快了近三成。这说明系统提供的激活剂虽不能独立唤醒土壤,但能与本土菌群形成协同效应。
“找到了。”我对李木说,“不是替换,是共养。”
他看着检测结果,终于点头:“那就按你说的来。可这方法……系统认吗?”
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第三天,我开始手动记录每一项操作。不是靠手环自动上传,而是逐条拍摄照片,附上文字说明:【第3日,‘混合’区叶色转绿,根须分叉明显;菌丝网络扩展至0.5平方厘米;推测为本地促生菌群激活】。然后上传至系统日志。
林婶站在我旁边看我操作,忽然说:“你这不像是在用系统,倒像是在教它。”
我没吭声,但心里明白,她说对了。
过去我一直以为系统是答案库,只要输入问题,它就会给出最优解。可现在它卡在“安全阈值”上,拒绝将“黑土+激活剂”录入标准流程。因为它没有这个模型。它需要我一次次输入数据,直到它能识别出新模式。
傍晚交接时,林婶悄悄把她带来的那包老园土倒进“混合”区边缘,还用脚踩实了。我没拦她。这种自发参与,比任何指令都重要。
夜里,我坐在灯下整理全天记录。手环突然震动,能量值+3。界面弹出一行新提示:【检测到新型土壤优化模式,正在建立本地适配模型】。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原来它真的在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我的输入,一点点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就像教一个孩子认路,先指给他看,再让他自己走一遍。
第二天一早,我召集所有人到试验田前。四块地的差异已经肉眼可见:“对照”区瓜苗依旧萎黄,“纯剂”区略有好转,“纯土”区叶片舒展,“混合”区不仅叶色鲜亮,茎秆也粗了一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