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发现机遇,拓展城镇(2 / 2)
他低头用筷子拨了拨碗里的菜,忽然说:“那你得把路算清楚。山路颠簸,陶罐要是碎了,药剂失效,瓜米一坏,招牌就砸了。”
我点头:“我已经在想运输的事。分批采收,每日早起发车,避开午时高温。路线也要重走一遍,挑最平的道。”
他没再反对,只是把碗放下,起身去灶房添柴。我知道,这是他默许的方式。
夜里,我再次打开系统日志。异常信号监测的首条记录已生成:外部接收强度+0.32%,方向偏东南。我翻出地图,在我们村落东南方约十五里处,是一片废弃的旧屯田区,据说是前朝屯兵所用,后来因水源枯竭被弃。那里荒了近三十年,无人耕种。
我拿起笔,在地图上圈了个点,写上“待探”。信号源是否来自那里?如果是,它又意味着什么?是另一个类似我的人?还是某种被遗忘的农业遗迹?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很明确——这股信号在增强,而它指向的,或许不只是技术联动,更可能是新的资源点。
次日清晨,我召集林婶和李木在指挥棚开会。
“接下来,我们的重心要变。”我说,“东区三十亩按原计划管理,A组负责日常巡护,b组跟进菌剂补给,c组继续监控病虫害。但我要抽出两人,专门负责市场对接。”
林婶问:“对接啥?”
“镇上。”我说,“从今天起,我们要知道每一批货去了哪家酒楼,谁在吃,吃了说什么。这些话,比银钱还重要。”
李木皱眉:“你连人家吃饭都管?”
“我不是管,是听。”我解释,“他们的一句‘甜’‘香’‘软’,就是我们下一步改良的方向。高端市场不讲价,讲体验。我们得学会听懂他们的语言。”
林婶想了想,说:“那要不要写个单子,让送米的人带去?上面写清楚这米怎么种的,用了啥法子,好让客人知道金贵在哪?”
我眼前一亮。这主意好。消费者愿意为故事买单,尤其是“稀有”“天然”“匠心”这类标签。我可以把土壤改良、菌群驯化、三层种植结构这些技术点,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种植日记”,附在每一批货上。
“就这么办。”我说,“你来牵头,找几个识字的媳妇,每天记一段,我来改。”
散会后,我回到书房,打开系统任务界面。目前主线任务仍是“提升能量值至5000”,已完成3872。售卖高品质农产品仍是主要来源,但增长缓慢。若能打通高端渠道,单笔交易的能量值奖励将大幅提升。
我点开“特殊任务系统”,发现新增了一条灰色提示:【探索未知区域,解锁隐藏潜力点】。任务未激活,但已预载。我猜测,这与信号监测有关。系统在等我主动迈出第一步。
傍晚,顾柏舟在院外修整牛车。我走过去,看他正加固车轴。
“你真打算走这一步?”他头也没抬地问。
“已经没得退了。”我说,“三十亩地种下去,收成就在眼前。我们不能只等着人来收,得把路铺到他们门口。”
他拧紧最后一颗木楔,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那我陪你走一趟。第一车,我亲自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