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3章 团结同乡,提携晚辈(1 / 2)

加入书签

晨光刚爬上棚顶,我正将昨夜整理的移栽记录誊抄到竹片上,笔尖顿了顿。柏舟推门进来,肩上还沾着露水,低声说:“苗都安好了,三处洼地清点过,共二十七株,全用软布裹根,埋得深稳。”

我点点头,把最后一行字刻完,吹了吹竹片上的墨灰。“辛苦你了,接下来得有人盯住那片地,不能只靠咱们几个。”

他抹了把脸,“你说怎么干,我听你的。”

“我想把村里的年轻人拉进来。”我起身,从柜中取出几张绘好的图示,“光靠咱们守不住那么多好东西。得教他们看土色、辨湿度、懂作物的脾气。不然再好的苗,也经不起乱踩乱挖。”

柏舟盯着那几张图,皱眉:“可他们……能信这个?”

“不信就让他们亲眼见。”我说。

日头升到半空时,我在育苗棚前支起一块木板,上面用炭笔画着紫芝兰的根系分布与移栽要点。消息传得快,不多时,几个年轻人陆续围了过来。承安也跟着跑来,踮脚往板上看,小声念:“根……要轻……土要湿……”

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转头对众人说:“今天谁想学,就进棚来。咱们不讲大道理,只动手。”

最先走进来的,是林婶的侄子阿禾,还有赵老根家的二小子石头。他们蹲在苗床边,看我从营养土中取出一株幼苗,用粗布托住根团,缓缓放进新坑。

“不能急,一急根就断。”我一边填土一边说,“这苗比娃还娇,得哄着它活。”

阿禾伸手想碰,又缩回去:“那……每天浇多少水?”

“不是我说浇多少,是它说了算。”我取出一块测湿木片,插进土里,“你看,颜色深了,就少给;干了,才补。它不说话,但土会告诉你。”

石头挠了挠头,“那……我们记不住这么多。”

“不用记。”我从系统调出简易日志模板,刻在竹片上,“每天记三件事:土干不干,叶挺不挺,芽长没长。记下来,我来帮你看出问题。”

人群里有人嘀咕:“女人教种地,能有啥真本事?”

我没抬头,只从箱中取出两株稻苗,一株普通,一株灵泉培育,摆在众人面前。

“你们看哪株根多?哪株叶亮?哪株土松软透气?”

没人说话。

我把两株苗的根系摊开,对比分明。灵泉稻的根密如网,普通稻却稀疏发黄。

“这本事,是地里长出来的,不是嘴上说出来的。”我直起身,“谁想学,留下;谁不信,也请便。但等哪天你家田里也长出这样的苗,别问我为啥不早教。”

阿禾第一个蹲下,拿起小铲开始松土。石头迟疑了一下,也跟上。

中午过后,林婶提着饭篮过来,站在我身边看了一会儿,低声说:“有几个老的在背后嚼舌根,说你这是要收徒弟抢饭碗。”

我笑了笑:“饭碗不是抢来的,是种出来的。咱们村的地,够养活所有人,就看肯不肯一起用心。”

她叹了口气,“可他们怕啊,怕教会了你,自己就没用了。”

“那就让他们有用。”我放下饭碗,从怀里掏出一张新拟的单子,“我想设个‘互助积分’,谁带一个新手,记一分;帮人整一次地,记半分。积分攒够,就能优先用自动耕地机,或者换一次智能灌溉。”

林婶眼睛一亮:“这法子好!我家那口子要是知道能轮上耕地机,准抢着教人!”

“那就请你带头。”我递过一支炭笔,“你是老辈里最有经验的,轮作、间种、看天候,都是活学问。你写下来,我刻成册,发给年轻人。”

她接过笔,手有点抖,“我……我字都不识全。”

“不用写,你说。”我打开系统语音记录,“我让系统记,一个字不落。”

她愣了愣,忽然笑了:“成,那我可得好好说说,当年怎么靠一季豆子救全家的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