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2章 管理挑战,寻求突破(1 / 2)

加入书签

晒场边的风还在吹,但昨夜铺开的稻香被一股焦躁压了下去。我刚把顾柏舟画的灌溉排班表钉在木桩上,就听见老陶叔在田头喊:“三号沟又满了!谁家昨晚上没关水阀?”

我快步过去,三块田泡在水里,稻苗东倒西歪。六户新入的农户挤在田埂上,互相指认。林婶抱着工分册跑来,脸色发白:“云娘子,承安昨儿记的出工名单,漏了王家和赵家,他们今早闹着要补记。”

我还没回话,王家男人一脚踹翻了记账用的陶罐。碎片崩到脚边,炭笔写的工分条散了一地。

“种个地还得天天打卡?”他嗓门震得人耳膜发紧,“我自家田,施什么肥、浇多少水,还得看你脸色?说好合伙,怎么像个监工营?”

没人接话。有人低头踢土,有人往后退半步。

我蹲下身,一块块捡起碎片,把还能用的纸条拢进袖袋。顾柏舟带着两个汉子去关水阀,泥水溅到裤腿上也没停。

“从今天起,规矩改。”我站起来,拍了拍手,“轮值管事,每三户一组,一天一换。谁当值,谁负责查田、记工、报问题。账本不放屋里,晒场墙上画大表,日落前必须填完。”

我掏出系统里的种植模板,用炭笔在晒场那面旧墙上划出三栏:左边写田块编号和责任人,中间登记每日出工,右边留作问题反馈。

“谁管哪块地,写得清清楚楚。谁干了活,记得到明明白白。出了问题,当场写上去,大伙一起看,一起议。”

王家男人冷笑:“写墙上的字,能当饭吃?月底分红,你按这个分?”

“按这个分。”我说,“少记一天工,少算一厘钱。漏报一次病害,全组扣工分。谁不服,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没人动。

“我来第一天。”林婶突然开口,捡起半截炭笔就往墙上写,“三组轮值,从我家开始。”

当天傍晚,墙上的表填了大半。出工人数、灌溉时段、施肥情况,一笔一笔。我站在墙前看了一会儿,转身对顾柏舟说:“明早再加一条——连续三天数据完整,每户奖半斤灵泉米。”

他点头:“你不怕他们嫌烦?”

“烦也得记。”我说,“没规矩的合伙,走不远。”

第三日清晨,我去看墙表,积了层灰。数据停在第二天,第三栏“问题反馈”空着。

林婶在井边打水,见我过来,压低声音:“老陶叔昨儿说,天天记工分,像被盯着干活,不像自家种地。几家主妇也在嘀咕,说你变了,不像从前那个云娘子。”

我没吭声。回到晒场,把工分册摊在桌上,翻到承安画的那些小纸条。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写着“承安家田”。

下午我让林婶把各户主妇请来灶房,蒸了一锅灵泉米饭,泡了七彩玫瑰茶。水汽腾腾里,我一边搅米一边问:“要是承安画的花,被人拿去印在别家米包上,你们心疼不?”

几个妇人愣住。

“工分不是为了管你们。”我说,“是怕将来分不清谁出了力,谁没出力。咱们共耕的米能卖上价,不是因为米好,是因为人真。谁种的,谁管的,谁收的,一笔一笔清清楚楚,才敢说‘这是我们的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