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9章 合作契机,携手共赢(2 / 2)

加入书签

他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摸了摸桌角那枚铜戳。

“我带的两个伙计,明天真能去培训?”

“不止他们。”我说,“以后每个村子派一人进物流组,轮岗学习。路线分配、车辆调度、运费结算,全部公开挂牌。你可以当组长,但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他又看了眼草案上的“季度评议”条款,慢慢点头:“行。我答应。”

“不只是答应。”我抽出一张新纸,开始写人员名单,“是要投入。你得让他们明白,这不是替我干活,是为自己挣位置。”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那块木牌前。上面已经密密麻麻贴满了小纸条,写着各个村子的名字和地块数。

“东村王嫂子……南岭老陈……河湾张家……”他念着一个个名字,声音越来越低,“原来已经有这么多人了。”

“还不止。”林婶接过话,“刚才我回来时,西塘那边托人捎信,说想试两亩菌肥菜。”

李商人转过身,看着我说:“管委会第一次会,什么时候开?”

“后天。”我说,“就在这个院子。你要准备发言稿。”

他没再说别的,只是把草案折好,塞进怀里。临出门前,他停了一下:“我会让伙计准时到。”

门关上后,陈大山也没走。他坐在那里,翻着手里的记录簿,一页一页看得极慢,像是要把每个字都刻进脑子里。

林婶轻声问我:“真让他进监督组?万一他是粮行派来的……”

“不是。”我说,“粮行的人不会押自家口粮。他要是骗我,赔得起这一袋谷,也赔不起全村人饿肚子的账。”

她叹了口气:“也是。谁不想多打点粮呢。”

我起身走到门外,望向田头。试验田边上,几个监督组的村民正蹲着检查土壤湿度。月光洒在新插的秧苗上,泛着淡淡的青光。远处有火把亮起,是巡夜的农户打着灯笼走过田埂。

陈大山跟了出来,站在门槛上望着那片绿。

“你们这稻……真的不怕旱?”

“种法不一样。”我说,“深松整地,保水层做得好,再加上特制底肥,三十天不下雨也不枯。”

他点点头,忽然说:“我回去就说服村长,把祠堂后的荒地翻出来。”

我没接话,只看着田里那块竖着的竹牌。上面写着“协作田·第一期”,凡管理者,须接受季度评议,不合格者罢免。**

风吹过来,竹牌晃了一下。

我转身回屋,重新点亮油灯。笔还在桌上,墨已经半干。我蘸了蘸,继续往下写:

“第四条:运输小组实行轮岗制,每批货物由三方签字确认方可出村——种植户、监督员、调度员缺一不可……”

院外传来脚步声,是林婶抱着申请表走了。陈大山留在原地,蹲在火盆边,用一根细枝拨弄着灰烬,仿佛在找什么没烧尽的东西。

我低头写字,笔尖划破纸面,发出轻微的撕裂声。

最后一行写完,我吹灭灯,屋里顿时黑了。

窗外,田头的竹牌在风中轻轻摇晃,影子斜斜地打在泥墙上,像一道刻上去的誓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