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3章 社会关注,树立榜样(2 / 2)

加入书签

李商人立刻掏出随身带的算盘,噼啪拨了几下:“按目前订单量,五日内可集百石。若加上新增协作户,七日可达一百三十石。”

“那就定在第六日出发。”我说,“由监督组清点装袋,运输组负责押运,林婶负责核对名单与数量。”

话音刚落,旁边传来窸窣声。十几个妇女不知何时聚了过来,领头的是陈大山媳妇,怀里还抱着孩子。

“悦娘,”她往前一步,“我们也想学点东西。家里男人跑车,我们总不能光等着吃饭。能不能……教我们记账、验货这些?”

我没犹豫。“明天辰时,高台这边搭棚子,我亲自讲。”我说,“来的人,每人带回一份菌肥菜种子,够种半亩地。学会了,下一批运输组就从你们中间选人。”

当天下午,我在系统里兑换了二十包种子。能量值扣了十二点,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承诺。

第二天一早,遮阳棚支了起来。十几名农妇坐在小凳上,有的怀里还抱着娃。我拿炭条在木板上写下一个数字:“三百二十七。”

“这是上个月我们一组十六户的总收入,单位是文。”我说,“其中一百零三文来自稳定供货奖励,四十七文来自评分奖金。这些钱,每一笔都有记录。”

我翻开账本,一页页念下去。有人开始低头抄,有人小声问旁边人某个符号是什么意思。

林婶坐在角落,一边哄孩子一边跟着记,突然抬头:“原来贴标签不只是为了好看?那是责任?”

“是。”我说,“哪个筐出了问题,追到编号就能找到人。谁做得好,也一样能看见。”

散会时,六个人当场签了下一趟运输协作的报名表。有个年轻媳妇把笔攥得很紧,手微微发抖,可名字写得工整。

傍晚前,消息传开了。不止本村,连邻村都有人赶来打听“互助基金”怎么加入、“农妇讲习会”什么时候再办。

我正站在高台前整理新一批登记册,一个陌生少年从路边跑来,递给我一张折叠的黄纸。

“外乡人托我捎的。”他说完就走了。

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行字:“愿学轮供之法,可否派人前来请教?”

落款是一个我不认识的村名。

我把纸条攥了一会儿,放进衣襟内侧。抬头时,看见林婶带着一群孩子在粮袋上盖印,红漆未干,“同耕共济”四个字清晰有力。李商人蹲在地上核对清单,嘴里念着数字。阳光斜照在告示栏上,醉仙楼的红印泛着微光。

远处又有几个人影朝这边走来,手里似乎拿着纸笔。

我迎上前去,听见其中一个女人问:

“听说你们这儿教记账?我们走了六里路,就是想学这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