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发现契机,决定转型(1 / 2)
市卒合上登记簿,冲我点了下头:“勘验令三日可批,工本费三十文。”他顿了顿,“你是外埠来的?带了‘惠农帖’就好办,衙门这几日正盼着人来种地。”
我没急着走,反而问:“若试耕出成效,后续能续租吗?”
“那是自然。”他说,“官府如今求粮如求水,谁肯真金白银投进来种田,不但免三年租税,还给铁犁和籽种补贴。前些日子有个南岭来的商户,租了二十亩荒地,衙门亲自派人帮他翻地。”
他话音刚落,我脑中一闪——这不正是系统任务里说的“开拓新耕地”?我低头看了看皮袋里的情报册,指尖在封口处轻轻摩挲。
送走了市卒,我重新蹲回田边。脚下的土被太阳晒了一天,表面干松,但往下挖一寸,仍有些潮气。我从包袱里取出系统给的土壤检测仪,按了启动键。片刻后,屏幕上跳出几行字:pH值6.8,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磷钾均不足,但无重金属污染,适宜短期改良耕作。
我心中有了底。
翻开情报册最后一页,之前写下的“此地可落脚”还在。我拿笔在,三个月两季,产量预估为本地三倍以上。”
写完,我又调出系统里的种植模型,输入土地面积、气候数据和水源距离。智能灌溉器的能量消耗跳了出来:每日需耗能20点,初期可用便携式储能罐支撑十日,之后需接入稳定能源。
问题不大。能量值可以通过售卖首批收成快速补足。
我合上册子,抬头望向远处的市集。傍晚时分,摊贩们正忙着收棚,运粮车一辆接一辆驶出东街。那些米袋鼓胀,可我知道,里面大多是陈粮。荔城缺的不是米,而是好米,是能稳定供应的好米。
而我们一直做的,只是把好米从别处运来。
如果……我们直接在这里种呢?
念头一起,便再也压不下去。
我们现有的模式,靠商队一趟趟运粮,路途远,损耗高,遇上天气不好或关卡盘查,货常延误。若能在本地建田,就地生产,不仅能省去大半运输成本,还能借官府扶持政策站稳脚跟。更关键的是——这是系统鼓励的方向。任务栏里那条“开拓新耕地”的提示仍在闪烁,奖励明确:能量值+500,解锁“生态循环农场”蓝图。
五百能量值,足够我兑换一批高效肥料,还能升级一次灌溉系统的自动调控模块。
我深吸一口气,掏出笔,在情报册空白处另起一行,写下标题:“悦田记·荔城试验田筹建方案”。
第一条:三日内提交勘验令申请,附‘惠农帖’影本与‘悦田记’印信;
第二条:联络李商人,调拨首批灵泉水稻种子五斤,辣椒苗二百株,随下一趟商队带来;
第三条:招募临时农工三人,优先录用本地失地农户,日结工钱,包一顿热饭。
写到这里,我停了停。
光有计划还不够。要让顾柏舟和李商人同意转型,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开始算账。
本地糙米市价一石一百五十文,且供不应求。灵泉水稻品质高出数倍,若定价一百八十文,仍具竞争力。五亩地首季保守收成十石,仅此一项,收入便达一千八百文。扣除种子、人工、能耗,净利至少一千二百文。第二季因土壤已改良,产量有望再增三成。
而这还只是粮食。
若搭配种植七彩玫瑰,花期早,观赏性强,镇上富户、茶楼、药铺皆可收购。系统显示,一朵七彩玫瑰干花可售十五文,一亩地产花三百朵以上,收入轻松破千。
更不必说,一旦试验成功,官府极可能追加支持,甚至主动提供更大地块。
我越想越清晰。
正低头整理数据,远处传来骡蹄声。我抬头,见那老脚夫牵着驴往这边走来,身后跟着两辆空车。
“还没走?”他走近了,声音沙哑。
“在看地。”我说,“你说的赈农市,每天都是这么满?”
“满?”他笑了一声,“这才哪到哪。再过半月,秋粮彻底断档,米价还得涨。现在是一百五十文,到时候两百都打不住。”
“没人种吗?”我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