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5章 农场筹备,进展顺利(1 / 2)

加入书签

那孩子攥着稻穗冲进院子,声音发颤:“爹!田埂边上冒水了!”

我几步跨到他身边,蹲下来看他手里的半截茎秆。根部还带着湿泥,断口处渗出清亮的水珠。我抬头望向周老伯,他正愣在原地,目光顺着田埂往坡下移。

“是地下管道通了。”我说,站起身拍了拍手,“昨晚接的主渠,今天早上试压,看来密封没出问题。”

顾柏舟已经提着工具箱往坡下走,李商人紧跟着我,一边走一边问:“这水是从哪儿引的?井不够深吧?”

“不是井水。”我指了指山脚方向,“是引的溪流,系统做了三级过滤和稳压,现在水能自动分流到各个区段。等会儿打开控制阀,育苗区先试喷。”

我们走到田埂断裂处,果然看见几缕细流正从石缝里往外冒。泥土被浸得发暗,草根底下已有积水形成小洼。顾柏舟用铁锹撬开一块松动的石板,

“成了。”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嘴角扬了一下。

我没笑,弯腰把手伸进水流里试了试温度和压力。水不凉,也不急,刚好适合秧苗初期灌溉。我把终端掏出来,调出农场布局图,屏幕上三块区域依次亮起绿灯——供水系统自检通过。

“现在开始划界。”我说,“按昨天签的协议来,育苗区靠上坡,主耕区居中,排水带沿低洼线走。桩位间距两丈,深度一尺半。”

顾柏舟招呼带来的工匠动手,几个人抬着木桩和绳索沿着坡面往上走。我跟在后面,一边对照系统投影一边指挥位置。周老伯拄着锄头一路默不作声,直到我们走到最高处那片碎石堆前,他忽然伸手拦住我们。

“这儿不行。”他说,“祖上留下的地册记过,这一片底下有断层,土薄,存不住水。”

我重新调出地质扫描图,放大局部。果然,表层土之下三十寸左右有一道裂隙带,呈斜向延伸。如果在这里设主耕区,后期灌溉容易造成沉降。

“那就把育苗区挪下来十步。”我改了坐标,终端立刻生成新的路径线,“主耕区往前推,避开裂隙最宽处。排水沟得加一道分支,引走多余水量。”

李商人掏出随身带的记事本,一笔笔记下变动。“要报备官府吗?地界调整。”

“不用。”我说,“土地权属没变,只是内部规划微调,等第一批收成后统一报备就行。”

他点点头,没再问。

木桩一根根钉进地里,绳索拉直,整个地块被清晰分割开来。周老伯站在第一根桩旁,看着绳子绷紧,忽然弯腰捡起一块扁石,在桩身上划了一道痕。

“这是我周家的地界记号。”他对我说,“以后每季翻土,我都来划一道。”

我看着那道浅浅的刻痕,点头:“好,每一季都记。”

太阳升到头顶时,整地工程正式开始。我从系统里取出自动耕地机,放在主耕区中央。机器展开四条支撑腿,底盘缓缓下沉,旋耕刀组启动后发出低沉的嗡鸣。

围观的村民往后退了几步。

机器向前推进,刀片切入硬土,原本板结的地表像被撕开一样层层翻起,不到半炷香功夫,一亩地就整得平平整整。有人忍不住走近摸了摸翻出来的土块,又搓了搓手指。

“这么松?”一个年轻汉子喃喃道,“我家牛犁三天也达不到这效果。”

“它还能调深度。”我说,“种水稻要八寸松土,种旱粮六寸就够了,设定好就行。”

周老伯的儿子周大林一直站在人群里没说话,这时挤上前问:“这东西……能借我们用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