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6章 政策适应,业务回暖(2 / 2)

加入书签

李商人傍晚来的时候,带来了消息。

“农政司吵了一下午。”他坐在我家堂屋,喝了口粗茶,“有人觉得你们这套太邪乎,说是动摇祖制;也有人说,真能杜绝掺假,该试试。”

“最后呢?”

“折中。”他看着我,“给你们三日内分批入市的机会,每批货必须贴官方复核标签,试行一个月。过了这月,再定要不要推广。”

我松了口气。

“标签什么时候能拿到?”

“明早去领第一批,限量三百张。”他顿了顿,“但他们有个条件——你是唯一获批的农户,不能传给别人用。”

“我答应。”

第二天一早,我亲自去领了标签回来。红边黄底,中间压着农政司的印,背面有一行小字:试点编号001。

第一批货装车时,我站在棚外看着。周大林带着人逐一核对追溯码,贴上新标签,再由李商人的车队接手。三辆车,满载灵泉水稻和玫瑰茶礼盒,缓缓驶出村口。

第三天,消息传回来——货顺利入城,市集摊位前围满了人。有人认出标签,打听来源,甚至有铺子主动上门问能不能代理。

晚上,老客户王掌柜亲自登门,手里拎着空盒子。

“这米煮出来的饭,香得邻居都来问。”他笑着说,“我订二十箱,月底前要。”

我当场应下,又补了一句:“这次要是再卡住,赔您三成损失。”

他摆手:“不用赔,我看的是实诚。你们这回,是真的闯过去了。”

订单一张张恢复,仓库里的存货开始减少。周大林重新排了运输表,语气也利落起来。李商人说,下一批可以走两条线,不必再绕集散点。

顾柏舟在晒场上清点新收的稻谷,见我走过来,问:“接下来呢?”

“先把这一个月撑住。”我说,“让他们知道,这个头开得值。”

他笑了笑,低头继续翻动谷堆。

几天后,农政司派人送来第二批标签。还是那个差役,这次他下车时点了点头。

“我们查了三户买家。”他说,“反馈都不错。上头问,你愿不愿意,再交一份月度总结?”

我接过标签,说:“我今晚就写。”

他走后,我把标签锁进柜子,转身打开系统界面。屏幕上,三郡的运输路线重新亮了起来,红色中断标记消失,变成流动的绿线。

加工棚里机器运转的声音稳定而清晰,扫码器滴滴作响,每一声都对应着一个即将发出的包裹。

我站在屏前,调出下一批发货清单,手指停在“打印”按钮上。

门外传来脚步声,周大林的声音隔着帘子响起:

“云姐,青阳那边又加了十箱,说是要赶节礼档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