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3章 团队建设,感情加深(2 / 2)

加入书签

“该记。”老李头突然开口,“那顺口溜救了我一次。前天差点把李铺子的货发成王员外家的,念着顺口溜一核对,揪出来了。”

我冲他点头:“这就是值。”

林婶抹了抹眼角:“我也说一个。上个月下雨,云悦家的米袋漏了一角,我夜里听见动静,起来补了三针。第二天她说谢谢,我说,这米是要进人家嘴里的,不能马虎。”

“我补过五次!”一个小媳妇举起手,脸涨得通红,“每次都被云悦发现,还给我送粥。”

众人笑起来。

这时,周大林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压住了嘈杂:“我想说一件……去年我娘病重,抓药差两包银霜粉。林婶嫂子半夜敲我家门,塞给我药,没留名。”

林婶一愣,随即摆手:“哎呀,这算啥……”

“算。”周大林打断她,“那天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在撑。我在核验每一袋米的时候,想到的不只是规矩,还有人。”

他坐下,没人说话。

片刻后,一个年轻帮工举手:“我……我昨天第一次独立打包二十袋,没出错。云悦姑娘看了登记本,说了一句‘不错’。我回家路上,走了两遍才进屋。”

笑声中夹着哽咽。

老李头忽然重重放下碗:“你们说这些,我听着……心里不是滋味。”

所有人都静下来。

“我干了一辈子农活,被人叫‘老粗’‘泥腿子’,连儿子都说我没出息。”他盯着手上的茧,“可今天一听,原来我称的每一斤米,记的每一笔账,都有人放在心上。”

他抬起头,眼眶发红:“我这辈子,没干过啥光鲜事。可要是非说一件让我自己不后悔的——那就是从没往米里掺过一粒沙。”

掌声忽然响起来,由稀疏到热烈。

我拿起一张包装纸,举高了些:“你们知道吗?城里客人收到米,特意问这花瓣印是谁画的。我说,是一个个认真活着的人一起画下的。”

我环视众人:“没有你们一袋袋称、一笔笔记、一夜夜守,哪来的‘悦耕记’?你们做的不是苦活,是让人吃得安心、活得有尊严的事。”

没人说话。夕阳洒在桌上,映着残羹冷炙,也映着一张张泛红的脸。

孩子们绕着桌子跑,大人举起碗碰在一起,笑声混着话语,在院子里飘荡。

散席后,没人急着走。老李头和周大林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声说着什么;林婶拉着几个媳妇教她们缝补米袋的针法;顾柏舟蹲在地上,正被一群孩子围着,教他们念那句顺口溜。

我站在棚前,看着这一切。

顾柏舟走过来,递给我一碗温水。“你说对了。”他轻声说,“他们愿意说了。”

我接过碗,指尖碰到他的手,暖的。

周大林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只空碗。“我顺路送林婶回家,顺便把这些洗了。”

他说话自然,像在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我点头,目光落在他腰间——那里别着那本翻旧的《职责细则》,封皮已经磨出了毛边。

顾柏舟忽然笑了:“你瞧,他们现在走在一起,不像帮工,倒像一家人。”

我还没答话,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周大林猛地抬头,脸色一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